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亚・普罗霍罗夫

增加 33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亚・普罗霍罗夫'''(1916-2002)物理学家,与巴索夫是量子电子学的奠基人之一。==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中文名称 || 亚·普罗霍罗夫 || 外文名称 || Aleksandr M.Prokhorov|-| 别名 ||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 || 出生地 || 澳大利亚昆士兰阿塞顿|-| 出生日期 || 1916年7月11日 || 逝世日期 || 2002年1月8日1简介|-21964 | 职业 || 物理学家 || 主要成就 || 196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3量子电子 |-| 毕业院校 || 列宁格勒大 || 代表作品 || 苏联大百科全书4汤斯研究历程|}5普罗霍罗夫研究历程1 == 简介 编辑 ==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发展量子电子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因在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导致了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展,因而获196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21964 == 196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编辑 ==
——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发明  
激光器的发明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从60年代一开始,激光理论、激光器件、激光应用各方面的研究广泛开展,各种激光器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几十年来,激光科学成果累累,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又一重要因素。
3 == 量子电子学 编辑 == 
量子电子学是无线电电子学和光学的结合点,更与量子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为量子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爱因斯坦1916年对辐射理论的分析,为激光提供了理论基础。而20世纪40年代雷达的发展促进了微波技术应用于微波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汤斯正是期望从这一研究中取得分子、原子和核结构的各种信息,探索出一条通过原子和分子谐振在极短波段实现相干振荡器和放大器的途径。
4 == 汤斯研究历程 编辑 == 汤斯1915年7月28日出生 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格林维尔(Greenville),十五岁高中毕业后进入格林维尔的佛曼(Furman)大学,他不但物理学得很好,还对语言科学有特殊的兴趣。1935年19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和语言学两科的学位。他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曾是博物馆的讲解员和校刊记者,参加游泳队、足球队。1936年在杜克(Duke)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3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研究的题目是有关同位素分离和核自旋的问题。
汤斯从1933年进入贝尔实验室,一直到1947年都在技术部工作。二次大战期间,他致力于雷达轰炸瞄准系统,并取得了很多与技术有关的专利,因此,他对微波等技术比较熟悉。当时,人们力图提高雷达的工作频率以改善测量精度。美国空军要求他所在的贝尔实验室研制频率为24000MHz的雷达,实验室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汤斯。
与此同时,还有几个科学集体在尝试实现微波的放大。其中在苏联有莫斯科的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普洛霍洛夫和巴索夫的小组,他们一直在研究分子转动和振动光谱,探索利用微波波谱方法建立频率和时间的标准。他们认定,只要人为地改变能级的集居数就可以大大增加波谱仪的灵敏度,并且预言,利用受激辐射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他们也用非均匀电场使不同能态的分子分离,不过他们的装置比汤斯小组的晚了几个月才运转。
5 == 普罗霍罗夫研究历程 编辑 == 
普罗霍罗夫1916年7月1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艾瑟顿一个流亡的俄国革命工人家庭里,1923年回到祖国苏联。从小学到大学,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3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同年进入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研究所振动实验室当研究生。1941年—1944年战争期间在作战部队服役,负伤后复员回到列别捷夫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工作。1960年,普罗霍罗夫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6年当选为院士。1968年他被任命为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普罗霍罗夫由于研制分子振荡器与他的同事巴索夫一起获得列宁奖金,他还由于在亚毫米波波谱学方面的工作获得苏联国家奖。他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曾四次获列宁勋章。
巴索夫还致力于寻求新的原理与途径以产生大功率激光。从1962年起,他和他的合作者在化学激光器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制成大功率脉冲和连续的氟化氢化学激光器、大功率纳秒脉冲光解离碘激光器、用电离的新型高气压气体激光器和准分子激光器。他们在信息的光学处理方法、激光稳频、激光频标、激光诱发化学反应、金属表面的激光涂层与固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工作。在非线性光学方面,产生激波的爆发性化学激光器方面,巴索夫都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
 
词条标签:
亚・普罗霍罗
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