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3
次編輯
變更
报恩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thumb|350px|right|[https://image.16pic.com/00/03/18/16pic_318914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原图链接][https://www.16pic.com/sucai…”
[[File:报恩.png|缩略图]]thumb|350px|right|[https://image.16pic.com/00/03/18/16pic_318914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原图链接][https://www.16pic.com/sucai/72005.html 图片来自六图网]]]
'''报恩''',「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质,以『欢喜心』为众生服务,也是布施。」这位修行者为这么多人及鸟兽服务,所凭借的是诚恳的爱心和坚忍的毅力;这就是殊胜的修行。
== 原文 ==
众生本具佛性,
即使是鸟兽,也有真诚的感恩心。
佛陀的僧团中,一群比丘聚在一起讨论修行的方法--
有位比丘说:「在某个婆罗门道场里,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务热忱,他任劳任怨地为五百位婆罗门修行者张罗饮食,并且将道场布置得整洁又美观,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修行。」
比丘们听了,都觉得这位修行者的精神,实在很令人敬佩。
佛陀走近他们,问道:「你们在讨论什么啊?」大家向佛陀恭敬礼拜后,详细报告那位修行者如何为五百人服务。
佛陀听了,微笑地说:「你们知道吗?那位修行者在过去生中,就已经对任何人都无所求地付出。」
佛陀缓缓述说--
在过去生中,这位修行者在山林里精进地修行。
有段时间气候非常干旱,溪、沟里的水都干涸了,山林中的鸟兽没水喝,面临生存的危机。这位修行者就每天下山到很远的溪流,将竹子挖洞用来装水,以供鸟兽饮用。
但是,他每天为鸟兽们来来回回地取水,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于是体力渐渐衰弱,但他仍然提起精神毅力,继续为鸟兽服务。
鸟兽们对这位修行者非常感恩,却很担心他的健康状况;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才能回报他呢?
兽王说:「虽然我们的力量不大,不过可以尽我们所能--会爬树的就去摘水果;不会飞的就在地上找食物……」
为了报恩,每只鸟兽都很尽力到处找食物,鸟儿啣来小果子、兔子找来萝卜、松鼠带来坚果,马儿采集了一堆可食的嫩叶……,修行者看了,深受感动,体会到--众生本具佛性,即使是鸟兽,也有真诚的感恩心。
佛陀告诉比丘们:「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质,以『欢喜心』为众生服务,也是布施。」这位修行者为这么多人及鸟兽服务,所凭借的是诚恳的爱心和坚忍的毅力;这就是殊胜的修行。
只要人人抱持「感恩心」彼此付出,就是清净祥和的世界。社会上人人都能相互尊重、彼此关怀,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光明与温馨。<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19826.html 报恩]</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
'''报恩''',「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质,以『欢喜心』为众生服务,也是布施。」这位修行者为这么多人及鸟兽服务,所凭借的是诚恳的爱心和坚忍的毅力;这就是殊胜的修行。
== 原文 ==
众生本具佛性,
即使是鸟兽,也有真诚的感恩心。
佛陀的僧团中,一群比丘聚在一起讨论修行的方法--
有位比丘说:「在某个婆罗门道场里,有位修行者很有服务热忱,他任劳任怨地为五百位婆罗门修行者张罗饮食,并且将道场布置得整洁又美观,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专心修行。」
比丘们听了,都觉得这位修行者的精神,实在很令人敬佩。
佛陀走近他们,问道:「你们在讨论什么啊?」大家向佛陀恭敬礼拜后,详细报告那位修行者如何为五百人服务。
佛陀听了,微笑地说:「你们知道吗?那位修行者在过去生中,就已经对任何人都无所求地付出。」
佛陀缓缓述说--
在过去生中,这位修行者在山林里精进地修行。
有段时间气候非常干旱,溪、沟里的水都干涸了,山林中的鸟兽没水喝,面临生存的危机。这位修行者就每天下山到很远的溪流,将竹子挖洞用来装水,以供鸟兽饮用。
但是,他每天为鸟兽们来来回回地取水,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于是体力渐渐衰弱,但他仍然提起精神毅力,继续为鸟兽服务。
鸟兽们对这位修行者非常感恩,却很担心他的健康状况;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才能回报他呢?
兽王说:「虽然我们的力量不大,不过可以尽我们所能--会爬树的就去摘水果;不会飞的就在地上找食物……」
为了报恩,每只鸟兽都很尽力到处找食物,鸟儿啣来小果子、兔子找来萝卜、松鼠带来坚果,马儿采集了一堆可食的嫩叶……,修行者看了,深受感动,体会到--众生本具佛性,即使是鸟兽,也有真诚的感恩心。
佛陀告诉比丘们:「布施不只是布施物质,以『欢喜心』为众生服务,也是布施。」这位修行者为这么多人及鸟兽服务,所凭借的是诚恳的爱心和坚忍的毅力;这就是殊胜的修行。
只要人人抱持「感恩心」彼此付出,就是清净祥和的世界。社会上人人都能相互尊重、彼此关怀,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光明与温馨。<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19826.html 报恩]</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