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3
次編輯
變更
陆九渊
,無編輯摘要
[[File:陆九渊.jpg|thumb|300px|right|缩略图|陆九渊[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505559213341550566012055&di=ca03677c41f6ca1ff83538ace2a007f432ae47dee9189ee65b036b5712304f24&imgtype=0&src=http%3A%2F%2Fjxdi2Fs9.govrr.itc.cn%2Fgplz2Fr%2FwapChange%2F2018062F20172_16_8%2FW0201806126372173903032Fa5kznf707832608601.jpg jpeg 原圖鏈結][http://jxdim.govsohu.cncom/gplzn/201806480838061/t20180612_88347.htm ?mv=3&partner=olympic 來自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搜狐]]]
'''[[陆九渊]]'''<ref>[http://m.sohu.com/n/480838061/?mv=3&partner=olympic 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要在学问面前反客为主_搜狐网]</ref>({{lang|en|'''Lu JiuYuan'''}},{{bd1193年1月18日||1139年3月26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创修军城,稳固边防,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卒,年五十四。追谥文安。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 人物生平 ==
== 主要成就 ==
* 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 “ 万物皆备于我" ” 和" “ 良知" ” 、" “ 良能" ” 的观点,所谓心既是孟子所说的我,认为我生万物生,我死万物死。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 “ 心学" ” 。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 陆九渊是中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他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内化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地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为宋明新儒学思潮从朱子学到阳明学的心学转向创造了必要的学术条件。
* 陆九渊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 “ 靖康之变" ” 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 ," “ 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 。
* 陆九渊还热心于讲学授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每开讲席,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
* 陆九渊自幼好学,他的好学不在于博览,而表现在善于思考上。三、四岁时,他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竟为这个问题费尽思索而至废寝忘食。后来他读书孜孜不倦,又常在书中发现问题。例如读《论语·学而》,就对《有子》三章表示怀疑;读二程书,就发现伊川(程颐)所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相类似,甚或有矛盾处。
* 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
* 陆象山的学生,最著名的是杨简、袁燮、舒璘、傅子云等,其中杨简,进一步发展了其心学。江西抚州是象山学派的重镇,明代陈献章、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心学。
== 学术理念 ==
== 学术活动 ==
== 主要作品 ==
== 人物评价 ==
* 黄震: :“ 复斋之学,大抵与象山相上下。象山以自己之精神为主宰,复斋就天赋之形色为躬行,皆以讲不传之学为己任,皆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掀动一时,听者多靡。……(复斋)遂与象山号二陆 ” 。 * 王守仁: :“ 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 ······ 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摩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 用功久当见之 ” 。 * 黄宗羲::“(象山)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 …… 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 …… 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 ” 。 * 朱轼: :“ 朱陆之异同,五百年来,儒者以为口实。然考鹅湖之争,朱子年四十六,而陆子乃三十七耳,其未即为终身定论也,岂特陆哉。……向使陆子克跻上寿,探赜研精,去罅归醇,又恶知不卒于合耶?以陆子高明之资、持守之笃,学者不知所以服膺而诵法之,而徒执其一时之抵牾,纷纷置喙于异同之间,是岂善自得师者乎”? * 全祖望:① :“ 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 ······ 程门自谢上蔡(良佐)以后,王信伯(苹)、林竹轩(季仲)、张无垢至于林艾轩(光朝),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 ② 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复斋却尝从襄陵许(忻)氏入手,喜为讨论之学。宋史但言复斋与象山和而不同,考之包恢之言,则梭山亦然 ” 。
== 后世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