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托马斯·萨金特

增加 3,37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DIRECT [[萨金特]]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托马斯·萨金特
| 外文名 = ThomasJ.Sargent
| 图像 =
[[File:托马斯·萨金特.jpg|缩略图|center|[http://i0.sinaimg.cn/cj/stock/t/20111011/1318280138_DNRaGb.jpg 原图链接]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11011/024210596825.shtml 来自新浪网]]]
| 图像说明 = 托马斯·萨金特 |center
| 出生日期 = 1943年
| 出生地点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美国
| 别名 =
| 职业 = 经济学家
| 代表作品 = 《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br> 《理性预期与通货膨胀》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托马斯·萨金特</big>'''(ThomasJ.Sargent)1943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美国经济学家,擅长于总体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时间序列等领域。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ef>[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11011/024210596825.shtml 两美国学者分享经济学诺奖] 新浪</ref>。
==人物经历==
* 1964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文学学士学位。<br>
* 196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br>
* 1971年——1987年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br>
* 1987年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至今。<br>
* 1991年——1998年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br>
* 2003年任教于纽约大学至今。<br>
* 2017年6月,他加盟[[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组建"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任究所所长。<br>
* 2018年6月,北京大学决定授予萨金特教授"名誉教授"称号。<br>
== 研究领域 ==
<p style="text-indent:2em;">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萨金特一直是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萨金特对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大部分领域都有深入了解,其学术专长是动态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萨金特在宏观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与[[卢卡斯]]、[[巴罗]]和[[华莱士]](NeilWallace)一起开创合理预期学派,研究利率的期限结构、古典失业、经济大萧条等重大问题。
== 主要成就 ==
<p style="text-indent:2em;">201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于晚19点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教授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西姆斯]](Christopher A. Sims)。他们得奖的理由是“对宏观经济中因果的实证研究”。<ref name=nobel>{{cite web |url=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11/ |title=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1 |publisher=Nobel Prize |date=2011-10-10 |accessdate=2011-10-17 |language=en}}</ref><ref>{{cite web|url=http://news.163.com/11/1010/19/7G1CU6SQ00014JB5.html | language= | title=美国两名学者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publisher= 中国新闻网 |date=2011-10-10 |accessdate= }}</ref>
 
== 主要作品 ==
<p style="text-indent:2em;">《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1979;
<p style="text-indent:2em;">《理性预期与通货膨胀》,1985年;
<p style="text-indent:2em;">《动态宏观经济理论》,1989。
<p style="text-indent:2em;">萨金特教授的《宏观经济理论》和《动态宏观经济理论》是欧美经济学以及培养研究生的典范读本。
==参考资料 ==
1,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