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洪治纲

增加 11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审美的哗变》([[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
[[ 余华评传》(郑州大学出版 社2005 社]]2005 年1月)
[[ 永远的质疑》(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0 社]]2000 年9月)
[[ 无边的迁徙》(山东文艺出版 社2004 社]]2004 年5月)
[[ 《清平乐》(浙江摄影出版 社2003 社]]2003 年9月)
[[ 《零度疼痛》(花城出版 社2003 社]]2003 年4月)
[[ 《守望先锋》(广西师大出版 社2005 社]]2005 年9月)[1]
== 6主要论文 ==
⑴《多重文体的融会与整合》,《 [[ 文学评论 ]] 》2007年第3期。⑵《唤醒生命的灵性与艺术的智性——2006年短篇小说创作巡礼》,《 [[ 文艺争鸣 ]] 》2007年第2期。⑶《民族精魂的现代思考——重读<白鹿原>》,《 [[ 南方文坛 ]] 》2007年第2期。⑷《人性的勘探与诗意的表达——论艾伟的小说创作》,《 [[ 当代文坛 ]] 》2007年第1期。⑸《傲慢、奴性及其他》,《 [[ 中国图书评论 ]] 》2007年第3期。⑹《缝隙中的呓语——20世纪70年代出生女作家群的当代都市书写》,《 [[ 文艺研究 ]] 》2006年第1期。⑺《在裂变中裂变——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 当代作家评论 ]] 》2006年第4期。
⑻《“史诗”信念与民族文化的深层传达——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⑼《文学“瓶颈”与精神“窄门”——漫谈60年代出生作家及其长篇小说创作》,《 [[ 上海文学 ]] 》2006年第3期,《 [[ 新华文摘 ]] 》2006年第11期转载(合著,本人为第一作者)。
⑽《魏晋风度与“鱼道主义”》,《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
⑾《先锋文学:概念的源起与文化的流变》,《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
== 7社会职务 ==
[[ 中国作家协会 ]] 小说委员会委员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 理事
[[ 中国小说学会 ]] 副会长[1]
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评委
== 9主要成果 ==
⑴《多重文体的融会与整合》,《 [[ 文学评论 ]] 》2007年第3期。
⑵《唤醒生命的灵性与艺术的智性——2006年短篇小说创作巡礼》,《 [[ 文艺争鸣 ]] 》2007年第2期。
⑶《民族精魂的现代思考——重读<白鹿原>》,《 [[ 南方文坛 ]] 》2007年第2期。
⑷《人性的勘探与诗意的表达——论艾伟的小说创作》,《 [[ 当代文坛 ]] 》2007年第1期。
⑸《傲慢、奴性及其他》,《 [[ 中国图书评论 ]] 》2007年第3期。
⑹《缝隙中的呓语——20世纪70年代出生女作家群的当代都市书写》,《 [[ 文艺研究 ]] 》2006年第1期。
⑺《在裂变中裂变——论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 [[ 当代作家评论 ]] 》2006年第4期。
⑻《“史诗”信念与民族文化的深层传达——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4]。
=== 作品欣赏 ===
《守望先锋》
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中,先锋文学一直是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尽管人们对 [[ 先锋文学 ]] 常常持以这样或那样的否定性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对整个世界现代文学的发展,还是对改变中国现实主义一元化的当代文学景观,它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革命性的意义。我们甚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批又一批先锋作家孤独而又执著的实验,世界文学发展到今天会是怎样一种格局;我们同样也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部又一部具有鲜明独创品格的作品,中外文学流传到今天又会是怎样一种形态。我们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出当今这样丰富复杂、多元共存的审美格局,并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足以经受历史检阅的经典性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离不开无数先锋作家在不断反叛传统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艰辛探索。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怀疑、忽略甚至被否定之后,先锋作家们依然顽强地坚守文学作为自我内心真实表达的需要,冲破一个又一个被视为艺术铁律的传统规范,在探求种种新的审美价值与形式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艺术引向更为自由、更为深邃的审美空间。
=== 作家点评 ===
——选自洪治纲《想象的溃败与重铸 》
[[ 莫言 ]] 的长篇小说《 [[ 檀香刑 ]] 》既是一部汪洋恣肆、激情迸射的 [[ 新历史主义 ]] 典范之作,又是一部借刑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体戏剧。它以极度民间化的传奇故事为底色,借助那种看似非常传统的文本结构,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独创性,张扬了作者长期所崇尚的那种生命内在的强悍美、悲壮美。同时,在这种强悍和悲壮的背后,莫言又以其故事自身的隐喻特质,将小说的审美内涵延伸到 [[ 中国传统文化 ]] 的内部,并直指极权话语的深层结构,使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再一次受到尖锐的审视。
——选自洪治纲《刑场背后的历史——论〈檀香刑〉》
——选自洪治纲《宿命的体恤---鬼子小说论》
=== 参考资料:===
1.
洪治纲教授介绍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