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相对营养过剩

增加 21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File:相对营养过剩.jpg|缩略图|居中|[ 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美国著名营养学家 [[ 阿德勒·戴维斯]](Adelle Davis)提出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相对营养过剩,绝对营养不足。人体摄入了过多的其他营养,但实际上许多微量元素却比之前获取的更少,所以产生一些非工业化时代所不常见的一些疾病。主要是因为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和omega-6脂肪酸的比值已经失衡,正常比值为1:1。<ref>[ ], , --</ref>
==理论背景==
[[ 美国 ]] 一种新的营养学说,人体摄入了过多的其他营养比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等,但实际上许多微量元素却比之前获取的更少,所以产生一些非工业化时代所不常见的一些疾病如 [[ 癌症 ]] 、心脏病、 [[ 脑卒中 ]] 、糖尿病和 [[ 老年痴呆症 ]] 等等。主要是因为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和omega-6脂肪酸的比值已经失衡,正常比值为1:1。看似全民营养过剩,但实际上是绝对营养不良,有碍全民素质的提高。
现代化的食品工业成为一把双刃剑——精制让米面的保质期更长,今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少会有遭遇米里爬满象鼻虫、面粉潮湿板结发霉的机会。但是,代价是损失80%到90%的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使用农药、化肥和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碧绿的菠菜,但完全依赖NPK——以氮磷钾为基础的复合肥料——催熟的作物,在可量化的考查指标外的营养损失是多少?意大利的一项研究给出的数字是60%。
==理论提出==
[[ 美国 ]] 著名营养学家 [[ 阿德勒·戴维斯]](Adelle Davis)提出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相对营养过剩,绝对营养不足。
整齐划一的工业标准,让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居民在内的人,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大能量来源的指标上,总体呈现全面过剩状态。
==背景资料==
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得到的数据,在中国人的肉类消费中,猪肉一项便占了70%以上。我们对猪肉的热爱又是如此不可替代。在分析上述调查的结果时, [[ 美国 ]] 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系的教授 [[ 巴里·鲍普金]](Barry Popkin)发现,当鸡蛋或食用油的价格上涨时,人们会很快从其他食物中寻求替代,并不会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总量产生太大影响;而当猪肉价格上涨时,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却会显著降低——不是全部,就是全无。
为了满足这种执著的热爱,在从1995年到2005年这10年中,中国猪肉产量从2400万吨增长到了约4300万吨,提高了79%。2008 年,除了自产的4459.3万吨猪肉(占全球产量一半以上,是欧盟27国总和的一倍)之外,中国还进口了192.5万吨猪肉和猪肉制品,创下有史以来单一国家进口猪肉之最。
对中国城市居民膳食结构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从1993年开始,价格杠杆对猪肉摄入量的拮抗作用就已经失灵。猪肉涨价,会招致种种抱怨,但实际上几乎对人们吃肉的热情毫无影响。2004年对189个 [[ 北京 ]] 家庭进行的居民膳食调查显示,北京市居民的人均肉摄入量为每天69.4克,在 [[ 朝阳区 ]] [[ 宣武区 ]] ,数字更高达82.6克和86.6克。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项调查抽取的对象平均年龄为48岁,40岁以上的人占 68%,可能并不能充分反映经常在外用餐的年轻人的实际状况。与此同时,根据“9省调查”结果,中国居民鱼肉的摄入量,从1989年到2004年几乎没有变化,而在此期间,猪肉的摄入量增加了一倍。
直到目前为止,还是更多的来自对食品安全的疑虑:猪流感,瘦肉精,注水肉……然而,随着猪肉质量安全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正规渠道流入到大多数城市居民厨房里的猪肉,已经不太可能存在这些问题。
Omega-3在加工和保存的过程中被坏掉
植物中的不饱和脂肪酸,除了 [[ 亚麻子 ]] 之外,主要是Omega-6脂肪酸,Omega-3的含量很少。而且,Omega-3易于氧化,相当不稳定,非常容易被破坏。这种破坏有时是无意的,比如煎炒烹炸,但更大程度上是有意的。以前的粮食和植物油,放时间长了会变颜色,有哈喇味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Omega-3的氧化作用。这对食品保存是不利的,因此,在现代食品加工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将Omega-3脂肪酸破坏掉。
现代食物中要是Omega-6脂肪酸
与此同时,规模化的家禽和牲畜养殖,改变了以往的散养方式,猪、牛、鸡的主要饲料,也从含有较高Omega-3脂肪酸的青草、虫子和剩饭,变成以Omega-6脂肪酸为主的玉米、豆粕等。饲料的变化,直接反映到动物产品——肉、蛋、奶——中的Omega-3脂肪酸与Omega-6脂肪酸的比例上。
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直接后果就是现代人摄入的Omega-3和Omega-6脂肪酸严重失衡,前者过少,后者过多。在 [[ 欧洲 ]] [[ 美国 ]] ,因为爱吃油炸食品,从膳食中摄入的Omega-6和Omega-3的比例可能达到50比1,即使在吃鱼比较多的日本,比值也接近10比1。
康景轩指出,Omega-3和Omega-6脂肪酸都为人体所必需,在二者比例均衡——1∶1——的情况下,都对人体有益。Omega-3脂肪酸是缓解和抑制炎症反应的,而Omega-6则促进炎症反应。
Omega-3和Omega-6脂肪酸与人体免疫系统
炎症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致病因子和受损细胞的防御过程,如果没有炎症反应,就等于失去了免疫力。但是,根据 [[ 美国 ]] 国立卫生研究院最新的研究,体内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也是多种疾病,如 [[ 癌症 ]] 、心脏病、 [[ 脑卒中 ]] 、糖尿病和 [[ 老年痴呆症 ]] 的共同诱因之一。它会伤害血管内壁,令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在破损的地方积累,还会让血管逐渐变硬、变脆、变窄,导致缺血性心脏病或脑卒中。此外,癌症的起因,也被认为是人体细胞中的DNA在炎症反应的刺激下受损癌变异化成增殖能力惊人的癌细胞。至于糖尿病,最新的理论认为,是因为胰腺中的胰岛细胞长期处于发炎或受损状态,难以长大或过早坏死,以至于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而在对待这些疾病上,Omega-3和Omega-6脂肪酸也显示出不同作用。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Omega-6脂肪酸却有促癌作用;Omega-3脂肪酸可以增加血液中好胆固醇的密度,修复血管内壁破损,Omega-6却正相反;Omega-3可以增多体内脂肪代谢酶,提高脂肪的新陈代谢,在控制和减轻体重的同时预防和控制糖尿病,Omega-6却没有这种功效。
{{reflist}}
[[Category: 430 農業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