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墉

增加 1,34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刘墉'''({{bd|1719年||1805年|catIdx=L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注沟镇逄戈庄村(今屬[[高密]])人。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政治人物,書法家。
{{Infobox person| = 刘墉 (清乾隆年间官员)| 圖像 = [[File:Ly3.jpg|缩略图|右| 刘墉 |[http://s15.sinaimg.cn/mw690/001OD5tdzy7h0n4LZXEce&690 原图链接]]]}}
图 像[[File:Dc54564e9258d1093d2f8bafd158ccbf6d814dda.jpg|缩<gallery>[https://gss2.bdstatic.com/9f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4eb5e5bfe4cd7b89e96c3d85371f259a/0dd7'''刘墉''' 清乾隆年间官员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别 称 刘罗锅
{| class="wikitable"|-| 名 || 字崇如 刘墉 || 号石庵去世时间|| 1804年|-|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示例 || 示例 || 示例 || 示例
所处时代 清朝 |}
民 族 汉族
祖 籍 安徽砀山
== 人物 地 山东诸城 平 ==
出生时间 1719年
 
去世时间 1804年
 
主要作品 《石庵诗集》
 
主要成就 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官 职 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
 
头 衔 太子少保
 
谥 号 文清
 
追 赠 太子太保
 
'''生平'''
劉墉為大學士[[劉統勳]]之子。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编修]],再遷侍講。乾隆二十年([[1755年]]),劉統勳獲罪,劉墉也被奪官下獄。'''
相傳劉墉有[[駝背]],所以他在民間有個外號叫作'''劉羅鍋''',但並不符合史實。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刘墉當時是八十多歲的老人。<ref>余沐,《正说清朝十二臣》第90頁</ref>
 
==罗锅传说==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
 
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ref>[http://news.163.com/14/0423/02/9QG00TF000014Q4P.html “刘罗锅”其实不罗锅(图)], 网易新闻, 2014-04-23</ref>
==書法==
2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