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谢应芳

增加 3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谢应芳著有《[[辨惑编]]》、《[[思贤录]]》、《龟巢稿》、《[[怀古录]]》、《毗陵续志》、《龟巢诗文钞》、《龟巢词》等。最能反映他学养与思想倾向的是《武阳志馀》卷十儒林类中记载他的一些轶事。他在苏州一带避难时请求官府黜退吴江三高祠(纪念战国时期越国范蠡、晋代[[张翰]]、唐代陆龟蒙)中的[[范蠡]];而要求修葺[[三国]]时东吴名相顾雍的墓莹。在故乡则显扬武进林庄邹忠公浩墓,去掉学官中的土地祠。他主张禁止民间办丧事时做佛事等迷信活动、还向周郎中(正五品官)上书陈述开荒等五件事并向何太守请求减少水脚之征,事事都有利民生民风。
谢应芳最著名的著作是《辨惑编》。《 [[ 辨惑编 ]] 》的主要内容是反佛、道,这也是理学理论的精华所在。这既是他个人思想体系的体现,也是理学的合理内核在常州地区的传承。谢应芳认为,生、死为自然之理。他斥老、庄、仙、佛(此处所言老、庄,非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而是被道教改造过、并奉为道教之祖的老、庄)之说为异端,致力于破除鬼神、禁忌、禄命等迷信,认为"古之为异端邪说者众矣,若老庄仙佛之流,自秦汉以来,惑世尤甚","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辨惑编·异端》)。他还指斥道教的斋醮仪式说:"道家以老子为理由,书亦未尝有设醮之论也,至宋徽宗妄意求福,命羽流为之,未及倾危宗社,流落金国,所求之福,竟何有哉!二君昏迷不明物理,特以此为缁黄衣食之计焉耳。"(《 [[ 与王氏诸友论斋醮书 ]] 》)理论锋芒直指宋徽宗,认为北宋亡国,与宋徽宗相信道教有关。是"妄意求福",是"倾危宗社",是"昏迷不明物理",所以最后"流落金国","为缁黄衣食之计(当阶下囚)"。同时,谢应芳还以明天历年间大疫为例,大疫来临,病人众多,凡"务求医药,不事祈祷"者,大都活了下来,而那些求神保佑的,却都死掉了。认为这充分说明了佛道的虚伪性。 《辨惑编》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在明初有极大的影响。后世论及元明之际,无论是思想史、哲学史,谢应芳的《辨惑编》是必提的著作。
== 明史文载 ==
无端汤武,吊伐功成了。赚尽几英雄,动不动、东征西讨。七篇书后,强辨竟无人,他两个,至诚心,到底无分晓。 髑髅满地,天也还知道。谁解挽银河,教净洗、乾坤是好。山妻笑我,长夜饭牛歌,这一曲,少人听,徒自伤怀抱。
作品写于至正丙申,即至正十六年(1356),[[元朝]]正处于覆灭前夜,当时大江南北,战火连天,既有元朝军队和起义军之间战争,又有起义军与起义军之间内部战争,仅规模较大的战役就有和州之战、杭州之战、集庆之战、太康之战、常州之战、淮安之战等等,长江左右,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四处颠簸,流离失所。作者家乡常州在此年即遭兵焚,《龟巢后记》说:"天兵至西州来者,火四郊而食其人,吾之龟巢与先旧宅倶烬矣。予乃船妻子间行而过横山,窜无锡,期月之间屡频于危,当是时,跧伏蓬底,屏息若支床者,然又数数引颈,回顾以恋其故土。明年仲秋至娄江,东近于海,潮风汐雨,飘摇栖苴,久之遂舍之,从人借屋而寓。阅四年,居凡五徒,闻乡邑无噍类,以是同室之人幸若再生,虽贫寠不以为苦,且复以为乐也。"[1] 作品有感而发,上片词写天下局势。以汤武诛灭桀纣,改朝换代起势。历史上,汤武伐桀是顺应人心之事,而作者却以"无端"修饰,表面上是说汤武无端起兵,成功之后,得到了英雄之名,于是就东征西讨,实际上否定汤武是假,而是说当时盘踞各地的军阀,他们都号称正义之师,闹得鸡犬不宁,天怒人怨。1356、1357两年,朱元璋占领了[[集庆]]、镇江、[[常州]],自称吴国公,张士诚取常熟、平江、[[湖州]],自称周王,他们相互攻伐,人民残遭蹂躏。作者词中所谓汤武、桀纣,实际上就是指他们。作品接着又说《孟子》阐述儒家思想的七篇著作之后,再没有人说他们是正义行为,至于他们两人是否心诚,谁也不知道。用"春秋无义战",来说明现 在军阀之间的战争也是不义之战。下阕先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再写渴望平定心情,而那些争王图霸者,有谁会去听一个穷苦潦倒者之言,所以只能自伤怀抱。结句形象地传达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襟怀。在谢应芳现存的词作中,具有这类思想感情的作品不在少数。再如:
== 词作二 ==
东风吹醒老梅枝。南也芳菲。北也芳菲。月明半夜五更时。笛也争吹。角也争吹。 青松涧底独离奇。寒也谁知。暖也谁知。老夫聊为一歔欷。梅也题诗。松也题诗。
本词写梅花初开景象。一夜春风, [[ 梅花 ]] 开得漫山遍野,明月朗照,音乐声起,意境是多么清幽美妙;山谷青松,历经寒冬洗礼,更加苍翠碧绿,也是那么可爱。作者看到此景,想起了两种不同境界,遇春而发的梅花,经历风雪的青松,虽然他们经历不同,但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都是一篇美好的诗歌,故而不禁为之感叹唏嘘。本词虽然沾染了现实因素,但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作者闲适情绪。
谢应芳词作,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他的部分作品基本上跳脱了"豪放"或"婉约"旧有格局,其表现方式明显受到散曲影响,可以说,谢应芳是一位典型以散曲表达方式写词的作家。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词作进行艺术剖析。
作品是贺寿之词,却无一字涉及寿字,而是写两人相同的漂泊感受和退隐情趣。全词如同说话一样平淡,以时间为经线,感情为纬线,从两人年龄说起,表示关系亲密,再说到两人一起逃难,言感受一致,又说当下朝暮相从,最后说到两人隐居志向,表明志趣相投。平铺直叙,语尽意尽,没有一点起伏,和叙事散文所用笔法大致一样。
第三,散曲和词相比,曲韵密而多,词韵疏而少,所以读起来散曲更为流利婉转,没有词的顿挫之感。谢词用韵,正是借鉴散曲用韵的方法,如上面几首作品,都具有这一特点。[鹊桥仙]《 [[ 寄汪南轩 ]] 》,本调正体韵脚是四个,而本词却用了"了、了、了、道、好、好、好、少"八个韵字;[一翦梅]本来正体韵脚是六个,而《三首寓意寄故人》中的"昆冈火烈去年时"一词,却用了"飞、飞、提、知、知、儿、宜、宜、泥、期、期"十一韵,《 [[ 寿安玄卿 ]] 》用了"翁、同、同、蓬、蒙、蒙、东、从、从、中、风、风"十二韵。韵脚加密,在谢词中比较普遍,除此之外,谢词中还有平仄通押现象。这些现象,反映了谢应芳词在音韵的使用上,也逐步朝着当时汉语语音实际方向靠拢,不拘于旧有程式,也可以说是取散曲用韵之长,来补词用韵之短,使写词者不要苦心推敲韵脚,其实是从格律的角度,解放了词体。词原俗,后尚雅,在一定意义上说,谢应芳词作艺术风格是对词体原有风格的复归。
第四,从总体上看,谢应芳词作还具有散曲味。其词味,不是蕴籍含蓄,而是散曲式的刻露尖新,多用直说,诙谐机趣、通俗流利。如:
谢应芳词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的散曲化,其原因应该不是单一的。首先应该是散曲和词互动的结果。谢应芳所处的时代,散曲这一艺术形式,通过文人磨砺,已经逐步雅化,用语的选择,表达方式的运用,意境的创造等方面,与词很多相通之处,词与散曲文体界线被模糊和弱化,当时有很多词人,也兼写散曲,谢应芳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们在词的创作中,不可避免会渗透散曲的表达方式,在散曲创作中,也不可避免运用词的表达方式,这些应该是艺术创作中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其次,还与作家艺术追求有关。谢应芳在[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词中说:"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此处他用"阳春白雪"来比喻朋友诗歌,而自己艺术趣味是"巴讴",表明了他所追求的是象民歌一样通俗风格。其中或可能有作者自谦成分,但也应该是表明了他的艺术观。另外,谢应芳在晚年写的一首诗中说:"前朝士习雕虫巧,先生词章风格老。"[6]说明他对元末的工巧诗风并不满意,而是赞成自然老成风格。所以我们说谢应芳词的散曲化,既是文学时代风格造成的,又是他自己艺术追求在词创作中的自然表现。
 
 
== 参考资料 ==
61,8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