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86
次編輯
變更
抗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抗</big> ''' |- | File:T01b4ab8ad8ec6ed789.jpg |…”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抗</big> '''
|-
|
[[File:T01b4ab8ad8ec6ed789.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b4ab8ad8ec6ed789.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156694&sid=6369910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抗,汉语一级字 ,形声字,读作:kàng。[[文字]]始见于战国文字 ,[[从手]],亢声,本义为抵御,抵抗;引申义为不顺从,违抗,不妥协,刚正不屈。又表示匹敌、对等。抗"在古书中又是"亢"的通假字,表示高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抗
外文名称;
contradict
拼音;
kàng
注音;
ㄎㄤˋ
部首;
扌
总笔画;
7
异体字;
扛、伉、ࢪ�、杭
字级;
一级字
统一码;
基本区 U+6297
字形分析;
左右结构
笔顺编号;
1214135
五笔;
rymn(86)rywn(98)
仓颉;
qyhn
郑码;
dsqd
四角;
50017
平水韵;
去声 二十三漾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手,亢声。或从"木",[[表示]]用来抵抗的工具。[[基本]]义是抵抗、抗拒。《仪礼·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墨子·非攻》:"(智伯)欲以抗诸侯。"引申为不顺从,违抗。又引申为不妥协,刚正不屈。
又表示匹敌、对等。《史记·刺客列传》:"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抗"在古书中又是"亢"的通假字,表示高亢。《北史·李义深传》:"幼廉抗声曰:李幼廉结发从宦,誓不曲意求人。" "抗"有的从手,小篆中有或体从木。"抗"和"杭"本是一字异体,后来两者发生分化,"杭州"的"杭"用"杭","抵抗"的"抗"用"抗",意义有别了。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扞也。从手亢声。杭,抗或从木。
=='''说文解字注'''==
扞也。
既然夕礼注曰。抗,御也。左传曰。以亢其雠。注云。[[亢犹]]当也。亢为抗之叚借字。周礼。纲恶马。注云。纲读为以亢其雠之亢。书亦或为亢。亢,御也。禁也。纲亦亢之,叚借字也。引申之义为高抗。旣夕注曰。抗,举也。
从手。亢声。
苦浪切。十部。
抗或从木。
若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其字固可从木矣。今人用此字读胡郎切。乃ペ之讹变。地名馀杭者、乃秦政舟渡处也。
=='''=康熙字典'''==
亢《唐韵》苦浪切。《集韵》《韵会》《正韵》口浪切。$音伉。《说文》:扞也。《仪礼·既夕》:抗木横三缩二。注:抗,御也,所以御止土者。
又《广韵》:举也。《礼·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注:举以世子之法,使与成王居而学之。
又《乐记》:歌者上如抗,下如坠。疏:歌声上响,感动人意,如似抗举也。
又以手举物也。《淮南子·说山训》: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趋。
又振也,蔽也。
又《增韵》:抵也,敌也。《前汉·货殖传》:子贡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又扬子《方言》:县也。山之东西曰抗,燕、赵之郊,县物于台之上谓之佻。
又《集韵》居郞切。音冈。与掆同。亦举也。《诗·小雅》:大侯既抗。笺:举鹄而栖之於侯也。《毛传》苦浪反。《朱传》居郞反。
又《唐韵》胡郞切。《集韵》寒刚切。$音杭。义同。蔡邕《释诲》:九河盈溢,非一ٽ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说文》:抗或从木。徐铉曰:今俗作胡郞切。别见木部。<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6%8A%97 抗],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抗</big> '''
|-
|
[[File:T01b4ab8ad8ec6ed789.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b4ab8ad8ec6ed789.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156694&sid=6369910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抗,汉语一级字 ,形声字,读作:kàng。[[文字]]始见于战国文字 ,[[从手]],亢声,本义为抵御,抵抗;引申义为不顺从,违抗,不妥协,刚正不屈。又表示匹敌、对等。抗"在古书中又是"亢"的通假字,表示高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抗
外文名称;
contradict
拼音;
kàng
注音;
ㄎㄤˋ
部首;
扌
总笔画;
7
异体字;
扛、伉、ࢪ�、杭
字级;
一级字
统一码;
基本区 U+6297
字形分析;
左右结构
笔顺编号;
1214135
五笔;
rymn(86)rywn(98)
仓颉;
qyhn
郑码;
dsqd
四角;
50017
平水韵;
去声 二十三漾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手,亢声。或从"木",[[表示]]用来抵抗的工具。[[基本]]义是抵抗、抗拒。《仪礼·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墨子·非攻》:"(智伯)欲以抗诸侯。"引申为不顺从,违抗。又引申为不妥协,刚正不屈。
又表示匹敌、对等。《史记·刺客列传》:"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抗"在古书中又是"亢"的通假字,表示高亢。《北史·李义深传》:"幼廉抗声曰:李幼廉结发从宦,誓不曲意求人。" "抗"有的从手,小篆中有或体从木。"抗"和"杭"本是一字异体,后来两者发生分化,"杭州"的"杭"用"杭","抵抗"的"抗"用"抗",意义有别了。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扞也。从手亢声。杭,抗或从木。
=='''说文解字注'''==
扞也。
既然夕礼注曰。抗,御也。左传曰。以亢其雠。注云。[[亢犹]]当也。亢为抗之叚借字。周礼。纲恶马。注云。纲读为以亢其雠之亢。书亦或为亢。亢,御也。禁也。纲亦亢之,叚借字也。引申之义为高抗。旣夕注曰。抗,举也。
从手。亢声。
苦浪切。十部。
抗或从木。
若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其字固可从木矣。今人用此字读胡郎切。乃ペ之讹变。地名馀杭者、乃秦政舟渡处也。
=='''=康熙字典'''==
亢《唐韵》苦浪切。《集韵》《韵会》《正韵》口浪切。$音伉。《说文》:扞也。《仪礼·既夕》:抗木横三缩二。注:抗,御也,所以御止土者。
又《广韵》:举也。《礼·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於伯禽。注:举以世子之法,使与成王居而学之。
又《乐记》:歌者上如抗,下如坠。疏:歌声上响,感动人意,如似抗举也。
又以手举物也。《淮南子·说山训》: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趋。
又振也,蔽也。
又《增韵》:抵也,敌也。《前汉·货殖传》:子贡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又扬子《方言》:县也。山之东西曰抗,燕、赵之郊,县物于台之上谓之佻。
又《集韵》居郞切。音冈。与掆同。亦举也。《诗·小雅》:大侯既抗。笺:举鹄而栖之於侯也。《毛传》苦浪反。《朱传》居郞反。
又《唐韵》胡郞切。《集韵》寒刚切。$音杭。义同。蔡邕《释诲》:九河盈溢,非一ٽ所防。带甲百万,非一勇所抗。
《说文》:抗或从木。徐铉曰:今俗作胡郞切。别见木部。<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6%8A%97 抗],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