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9
次編輯
變更
基底核
,無編輯摘要
*Ganglia一詞本義指周邊神經系統的神經元胞體的聚集部,但實際上基底核位於中樞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元胞體聚集應稱為「核」(「Nucleus」,例如紅核:Red nucleus)。
*這個英文的錯誤命名一直沿用至今,成為習慣。 但是中文術語「基底核」卻糾正了這個錯誤。
===基底核在台灣的研究===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劉福清研究團隊,發表在調控大腦基底核(basal ganglia)的紋狀體(Corpus striatum)構造中,有關神經元分化與遷移的機制基因研究,並揭示其與動作習慣與動機情緒的關聯。
**該項研究已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劉福清表示,這項研究解開大腦的基底核區域,如何劃分為不同的次級區域,從而建構出不同的次級神經迴路,讓大腦能執行精確與複雜的神經功能。
*劉福清說明,基底核是位於大腦深部一群神經核組成的構造,掌管動作學習、獎勵、動機、情感以及自主運動的中樞,而發揮這些神經功能的關鍵,仰賴於基底核中的紋狀體背側與腹側核區的神經迴路。
*背側核區調控動作與認知功能,是養成習慣行為的關鍵區域;腹側核區則參與獎賞與成癮機制,是影響動機情緒的關鍵區域。
**紋狀體核區如何建構,並劃分成這兩個區域的神經迴路仍然未知。
*劉福清和他當年的學生張瓈云(現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在16年前於哺乳類類動物的大腦中發現一種名為Nolz-1的基因,可能參與控制紋狀體發育的遺傳程序,但當時並不瞭解其背後的機轉。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經過有絲分裂後,Nolz-1藉由抑制Dlx1與Dlx2基因,促進神經元細胞分化並決定細胞遷移方向,從而建構成背側或腹側紋狀體,證實了Nolz-1與Dlx1與Dlx2基因的交互作用,調控不同種類神經元命運與分化過程。
*研究團隊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Nolz-1在胚胎神經發育階段,透過抑制Dlx1與Dlx2基因所表達的功能蛋白,讓神經元可以順利分化並遷移成紋狀體的兩個區域,形成背側紋狀體與腹側紋狀體。
*一旦動物剔除Nolz-1基因後,Dlx1與Dlx2大量表現,會造成神經元細胞分化遷移錯誤,導致背側核區萎縮,腹側核區擴大,確立了Nolz-1是直接調控Dlx1與Dlx2的基因。
*劉福清表示,無論是背側還是腹側紋狀體,神經發育皆源自同一區神經幹細胞分化而來,這項研究想解答的是為什麼來自同一區的神經細胞,最後會分化遷移到不同的區域,建構成不同的神經功能迴路。
*他進一步表示,由於基底核除了控管不同的神經功能外,神經迴路的正常與否也與許多神經疾病的病理機制有關,例如帕金森氏症、亨廷頓舞蹈症、思覺失調症等,瞭解不同神經迴路的建構與功能,有助於發展治療神經與精神疾病的策略。<ref name="環球生技雜誌">{{cite web |url=https://store.gbimonthly.com/Article/Detail/51271?lang=zh-TW | title= 蒲松龄前世与后身的传奇 | language=zh | date=2020-09-29 | publisher=環球生技雜誌 | author=記者 吳培安 | accessdate=202-10-29}}</ref>
[[File:基底核.jpg | thumb | 300px | 基底核 <br> [http://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954901 原圖鏈接] ]]
==参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415 西醫學]]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