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增加 3,206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big> ''' |- |File:约翰·克里…”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big> '''

|-

|[[File: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pg|缩略图|居中| [https://www.21hifi.com/music/picc/20001205/01.htm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出生地: 德国莱比锡

出生日期: 1735年9月5日

逝世日期: 1782年1月1日

职 业: 作曲家

代表作品: 《[[阿尔塔赛斯]]》、《[[卡托内在尤蒂卡]]》

父 亲: J.S.巴赫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1735年9月5日——1782年1月1日),生于德国莱比锡,卒于英国伦敦。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最小的儿子(排行第十一),为其第二位夫人Anna Magdalena Wilcke所生。

因长期居住在伦敦,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常被称为“英国巴赫”或“伦敦巴赫”,他与Carl Friedrich Abel合组“阿贝尔与巴赫音乐会”,对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形成亦影响极深。

德国作曲家。J.S.巴赫的第18个孩子和第11个(最小的)儿子。人称“英国巴赫”。在柏林从异母兄长C.P.E.巴赫学习演奏键盘乐器。1754年赴波洛尼亚从马蒂尼(Martini)神父学习对位法。成为罗马天主教徒后于1760年被任命为米兰大教堂管风琴师。他的三幕歌剧《[[阿尔塔赛斯]]》(Artaserse)于1761年在都灵上演,同年《[[卡托内在尤蒂卡]]》(Catone in Utica)在那不勒斯演出,《[[亚历山大罗在印度]]》(Alessandro nell'Indie)于1762年上演。这些歌剧在米兰被认为过份轻浮,于是巴赫接受伦敦国王剧院院长马太夫人之聘继科基任歌剧院作曲家。他的第一部伦敦歌剧《[[奥里安]]》(Orione)于1763年上演。同年较迟时候他的《[[扎那伊达]]》(Zanaida)获得同样的成功,他被任命为夏洛特王后的音乐教师。1764年,年幼的莫扎特访问伦敦时,巴赫同他一起演奏一首奏鸣曲。1764年他还和J.S.巴赫的学生阿贝尔(Carl Friedrich Abel)创办一系列音乐会,这些音乐会一直延续到1781年。他的后期歌剧不如以前的成功。其中之一《[[卡拉塔科]]》(Carattaco)是根据英国题材写成,后来埃尔加也以此题材创作。巴赫访问德国时,于1772年在曼海姆上演他的《[[泰密斯托克尔]]》(Temistocle);1776年上演《[[卢乔·西拉]]》(Lucio Silla);此剧莫扎特已经为之谱曲。1779年为巴黎创作一部歌剧《[[高卢人阿马迪斯]]》(Amadis des Gaules),他的最后一部伦敦歌剧《[[希皮奥内的仁慈]]》(La Clemenza Scipione)于1775年演出时获得成功。他债台高筑,贫困而死,但夏洛特王后赐予殡葬费用并给其遗孀赡养金。巴赫除13部歌剧外还作有许多器乐曲:古序曲、序曲、近40首钢琴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三重奏、进行曲等。它们的巧妙的配器和动人的旋律说明莫扎特为何深深敬仰巴赫,也说明不仅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也从他的作品中得益非浅。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媒體影視人物 ]]
7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