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頭前溪橋

增加 14,493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1/ROC_Taiwan_Railways_Admi…”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1/ROC_Taiwan_Railways_Administration_Logo.svg/1280px-ROC_Taiwan_Railways_Administration_Logo.svg.png" width="22" ><p style="background: #000093;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頭前溪橋</p>
|-
|<small><center><img src="https://2.share.photo.xuite.net/yang5757/12e641a/5791570/226979784_x.jpg" width="280" > </center> [https://blog.xuite.net/yang5757/blog/61603908 圖片來自隨意窩]</small>
|-
! <p style="background: #000093;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3px 0;”>基本資料</p>
|-
|<small>

'''地理位置'''  <img src="https://00.ifreesite.com/world-i/taiwan_flag.png" width="22" > [[中華民國]]([[臺灣]])<br>      

'''啟用日期'''  1990年6月24日<br>

'''主管單位'''  臺灣鐵路管理局<br>

'''橋面跨越'''  頭前溪<br>

'''寬度'''    雙線橋梁<br></small>
|}
</div>

'''頭前溪橋'''是位於[[台灣]][[新竹市]][[東區 (新竹市)|東區]]與[[新竹縣]][[竹北市]]之間[[頭前溪]]上的一座鐵路[[橋樑]],連接[[縱貫線 (北段)|縱貫線]][[竹北車站]]與[[北新竹車站]],現役橋梁於1988年4月24日主橋完工、1990年6月24日東正線通車、同年8月9日西正線通車。<ref>[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877900 跨頭前溪替代道路計劃停擺! 新竹市政府急了],自由時報,2021年10月28日</ref>

== 歷史與設計 ==
===第一代橋===
1887年(清[[光緒]]13年)[[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清朝]]政府興建[[基隆]]至[[台南]]的鐵路,同年8月26日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隔年(1888年)[[大稻埕車站 (鐵道部) |台北]]至[[新竹]]段鐵路開工,1893年11月全線通車。該鐵路於[[新車車站|鳳山崎]]~新竹火車票房路段跨越今日[[頭前溪]]位置的橋梁至少2座,目前文獻有記載的橋梁群列表如下:
*1910年《臺灣鐵道史》(上卷)「基隆新竹間橋梁表」:
{{start box}}
|-align=center
!橋 名!!自基隆起里程,而此處的基隆,可能是指清朝時的「雞籠火車碼頭」,與現在的[[基隆車站]]位置不同。}}!!跨度、構造材質!!長 度
|-align=center
|紅毛田坑橋
|align=left|
60哩44[[鏈]]10節<br/>(約97.45公里)
|align=left|
13孔木排架,計447呎<br/>
2孔鐵桁(鋼桁梁),計200呎<br/>
1孔鐵桁(鋼桁梁),計70呎
|align=left|
約717呎<br/>(約218.5公尺)
|-align=center
|烏樹林坑一橋
|align=left|
60哩55[[鏈]]55節<br/>(約97.68公里)
|align=left|
1孔木排架,計21呎
|align=left|
約21呎<br/>(約6.4公尺)
|-align=center
|烏樹林坑二橋
|align=left|
60哩63[[鏈]]61節<br/>(約97.84公里)
|align=left|
9孔木排架,計315呎
|align=left|
約315呎<br/>(約96公尺)
|-align=center
|}
*2008年《鐵道情報》183期〈以土木工程的角度看清代臺鐵〉專文:
{{start box}}
|-align=center
!橋 名!!自基隆起里程!!跨度、構造材質!!長 度
|-align=center
|下斗崙溪橋
|align=left|
(無記載)
|align=left|
1孔150呎鋼梁<br/>
其餘橋孔使用木排架
|align=left|
超過600呎(182.9公尺以上)
|-align=center
|烏樹林溪橋
|align=left|
(無記載)
|align=left|
木排架結構
|align=left|
超過300呎(91.4公尺以上)
|-align=center
|}
*也就是第一代橋並沒有連成一座的所謂「頭前溪橋」。
*第一代頭前溪橋梁群跨度如果是150呎或200呎者,採用美國或英國式的鐵桁梁,其餘跨度較小者採用木梁。至於橋台則全部是木造,沒有翼牆。
*第一代橋梁群開通大約5年後,於1898年8月30~31日遭洪水沖毀,導致紅毛田[[臨時車站]](今[[竹北車站]])~[[新竹車站|新竹停車場]]間的鐵路中斷〉,《[[臺灣日日新報]]》第107號,1898年9月9日,第2版。中斷期間的交通,由[[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鋪設輕便台車軌道聯絡。
===第二代橋===
*1895年起[[日本]][[台灣日治時期|統治台灣]],自1899年開始由臺灣南、北兩端建設[[縱貫線 (鐵路)|縱貫線鐵路]],其中北部基隆至新竹路段係就地改建原本的[[臺灣鐵路 (清朝)|清代鐵路]],甚至有許多路段改線,稱為「北部改良線」。北部改良線在紅毛田[[臨時車站]](今[[竹北車站]])至[[新竹車站]]區間,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工務課新竹建設事務所於1902年3月15日重建通車,《[[臺灣日日新報]]》第1153號,1902年3月8日,第2版。不過,這段鐵路跨越現代[[頭前溪]]位置的「紅毛田溪橋」與「烏樹林溪橋」,直到同年10月20日才正式竣工。
*第二代橋梁(紅毛田溪橋、烏樹林溪橋)架設的位置與原本[[臺灣鐵路 (清朝)|清代鐵路]]橋梁群所在地相近,資料如下:
{| class="wikitable"
|+
!
!紅毛田溪橋
!烏樹林溪橋
|-
|開工日
|1900年12月10日
|1900年11月10日
|-
|長度
|344.6公尺
|159.9公尺
|-
|[[上层建筑 (工程学)|上部結構]]
|鋼鈑梁
|鋼鈑梁
|-
|孔數
|原設計13孔→實際建成15孔
|7孔
|-
|跨度
|70[[英尺|呎]]
|70[[英尺|呎]]
|-
|橋台、[[橋墩]]結構
|紅磚及石材;沉箱基礎
|紅磚及石材;沉箱基礎
|-
|橋寬
|[[單線鐵路]]
|[[單線鐵路]]
|-
|[[承包商]]
|[[大成建設|大倉組]]
|[[大成建設|大倉組]]
|-
|完工日
|1902年10月20日
|1902年10月20日
|}
===第三代橋===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自1927年開始,將[[臺北車站|台北]]~[[竹南車站|竹南]]間及[[臺南車站|台南]]~高雄(今[[高雄港車站]])間單線鐵路擴建為[[複線鐵路]],其中紅毛(今[[竹北車站]])~[[新竹車站]]區間複線工程耗資14萬3千4百圓日圓,由太田組承包<ref>〈新竹紅毛間複線工事 十四萬三千餘圓〉,《[[臺灣日日新報]]》第11119號,1931年3月28日,漢文夕刊4版。</ref>,工程內容包含新建第三代橋(在第二代橋下游側)。第三代橋於1935年3月19日傍晚隨著[[竹北車站]] 至[[新竹車站]]間[[複線鐵路]]通車而啟用,《[[臺灣日日新報]]》第12560號,1935年3月20日,第7版。做為上行線(西正線)橋梁,原第二代橋則改為下行線(東正線)橋梁。
*第三代橋梁(紅毛田溪橋、烏樹林溪橋)設計施工時,橋下溪水流量已增加,在北側的紅毛田溪越來越偏南、在南側的烏樹林溪越來越偏北,兩溪幾乎合而為一,但是[[複線鐵路]]工程新建第三代橋時並沒有趁機改造,仍然沿襲二代橋原有的架橋形態,一南一北分別建造兩座橋梁,而不是將兩橋打通合併連成一氣。
====災害及改良====
*1963年9月11日凌晨3時13分,受到[[颱風葛樂禮 (1963年)|葛樂禮颱風]]挾帶豪雨山洪暴發的影響,烏樹林溪橋橋墩傾斜,致使R50號[[鐵路機車|機車]]牽引的南下611次[[貨物列車]]摔落橋下,[[彰化機務段]]3名[[列車駕駛|司機員]]吳身義、廖添丁、連子亮殉職,南北交通也暫時中斷一週。災後[[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局]]施工將紅毛田溪橋與烏樹林溪橋之間的路堤挖除,兩橋合併為「頭前溪橋」<ref>台鐵局「為路捐軀」碑碑文。</ref>。
*橋梁合併後全長624.4公尺,22個橋孔,每孔跨度19.2公尺,1964年5月下旬通車<ref>〈頭前溪鐵橋 趕工築鋼軌〉,《[[中國時報|徵信新聞報]]》,1964年5月22日,6版。</ref>。
*1966年5月,完成頭前溪橋上行線(西正線)橋梁第1號至第15號橋墩、及第17號至第28號橋墩拆除,另建新橋墩。
*1977年12月,第一期[[鐵路電氣化 (十大建設)|鐵路電氣化]]工程([[基隆車站|基隆]]~[[竹南車站|竹南]]間)完工<ref>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華民國]]67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79年12月,頁205。</ref>,第二、三代橋均架設[[電線桿|電桿]]、懸臂組與[[高架電車線|電車線]]。
*1984年8月7日,[[1984年太平洋颱風季#熱帶風暴 Freda (Ditang) |芙瑞達颱風]]挾帶豪雨洪水衝擊,上行線(西正線)橋梁第9號橋墩倒塌,鋼梁落橋,幸賴守橋衛兵、北上第10次[[莒光號列車]]司機員李東明、北上第78次[[復興號列車]]司機員邱家地等人之發現,始免於意外,而下行線(東正線)橋梁雖無受損,但也因安全因素暫時封鎖,[[新竹車站]]至[[新豐車站]]區間以[[臺灣汽車客運公司]]車輛接駁。8月8日台鐵局局長卜元禮、台鐵局工務處處長張金波與相關工程人員均到場巡視,後來決定在橋梁兩端設置[[橫渡線]],南下與北上列車全部行駛下行線(東正線)橋梁<ref>〈輕颱芙瑞達夾帶豪雨 掠過台灣北部 頭前溪鐵路橋墩沖毀 縱貫鐵路中斷〉,《[[聯合報]]》,1984年8月8日,5版。</ref><ref>〈頭前溪被沖毀的橋墩 預計一個半月後修復 鐵路局一週內先完成橫渡線〉,《[[聯合報]]》,1984年8月9日,5版。</ref>。短暫封鎖的下行線(東正線)橋梁於8月9日上午完成橋墩加固後開放行車<ref>〈頭前溪橋下行線 今天通車 斷橋慘劇雖倖免 只怕老橋釀大禍〉,《[[民生報]]》,1984年8月9日,1版。</ref>,而損壞的上行線(西正線)橋梁則在該年11月30日修復竣工,上午6時30分起,頭前溪橋恢復雙線行車<ref>〈頭前溪鐵橋修復 明恢復雙線通車〉,《[[聯合報]]》,1984年11月29日,3版。</ref>。
====重大事故====
*1981年3月8日11時30分,北上1002次[[自強號列車|自強號]]([[台鐵EMU100型電聯車|EMU100型]])於本橋南側,撞上闖越[[平交道]]的熒琦貨運公司[[砂石車]],砂石車被列車一路推擠80公尺,接著列車出軌,向右墜落於東、西兩主線橋梁下方,第10號到第7號車廂皆翻落到乾涸的河床上,而第6號車廂則一軸出軌,懸掛在橋上。
*事故造成[[砂石車]]司機及列車乘客30人死亡,130人輕重傷。
{{Main|臺鐵頭前溪橋事故}}
===第四代橋(現役)===
*[[台灣日治時期]]後期及[[臺灣戰後時期|戰後時期]],[[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局]]陸續改建或補強老舊鐵路橋梁,並自1980年代起,大規模重建舊橋,除了已經重建完成者但沒有被納入重建計畫的老橋,舉例如下:
**已於日本時代後期重建者,例如配合[[台南車站]]至[[高雄車站]]間雙線工程,於1931年完工通車的第二代[[二層行溪橋]]。
**已配合戰後[[美援]]時期重建者,例如1953年竣工通車的第二代[[臺鐵曾文溪橋]]。
**已列入其他鐵路擴建雙線計畫重建者,例如配合高屏鐵路擴建雙軌工程,於1987年6月17日完工通車的新[[高屏溪]]橋<ref>交通部:[[中華民國]]77年《交通年鑑》,[[臺北市]],1989年10月10日,頁329。</ref>。}}之外,盤點出29座橋梁,分別納入「[[五大橋梁重建工程]]」及「[[鐵路沿線老舊橋梁重建工程]]」兩項計畫,而頭前溪橋是以後者的計畫重建,是為第四代橋。
*第四代橋建造於第二代橋(東正線橋)上游側30公尺,由[[中華顧問工程司]]設計、[[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退輔會]][[榮民工程公司|榮工處]]承包建造,下部結構為圓形開口沉箱基礎及單柱T形懸臂式橋墩、上部結構為上承式預力梁橋,全長738.3公尺,計23孔橋孔(22座橋墩),每孔32.1公尺,自1986年3月4日開工,1988年4月24日主橋竣工,橋面鋪設傳統[[道碴]]式[[軌道]] 。
*第四代橋完工後,由於北側引道用地取得困難,尚未施作引道,所以新、舊路線無法切換,經工程單位努力與各地主協調,終於在1989年7月至1990年初陸續取得各路段土地,展開引道工程,並在1990年6月23日跨24日[[1990年太平洋颱風季#颱風奧菲莉亞 (Ofelia)|歐菲莉颱風]]來襲時完成撥接東主正線通車、8月4日跨5日完成西主正線切換通車,隨後並拆除第二代及第三代橋。目前留有完整南、北岸橋台及河中央之橋墩殘跡。
====其他====
*本橋北側原本有「下[[斗崙]][[平交道]]」([[六家]][[平交道]],穿越[[縣道120號]]),橋梁重建時,一併抬高鐵路高程,以新建的立體交叉陸橋取代該[[平交道]]。
*配合[[新竹縣政府]]縣治遷移到[[竹北市]]之後的交通需求,一併施作新竹縣治道路立體交叉(光明六路地下道)工程,1991年5月25日10時通車。
*四代橋完工後,[[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局]]在北橋台路線西側設置石碑,北面題「頭前溪橋」,石碑南面則以[[頭前溪]]為古[[竹塹城]]的北方屏障,新橋梁橫跨[[頭前溪]]則與[[竹塹城]]東門(迎曦門)一樣,迎向春日朝陽,因此題上「頭前迎曦」四字。
*[[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局]]為紀念1963年9月11日[[颱風葛樂禮 (1963年)|葛樂禮颱風]]導致611次[[貨物列車]]落橋、3名[[彰化機務段]][[列車駕駛|司機員]]吳身義、廖添丁、連子亮殉職的事件,在舊橋橋畔設置「為路捐軀」碑,由局長林則彬落款,並記以〈葛樂禮颱風因公殉職三司機員事略〉。
*但第四代橋興建時,因碑體位在計劃防洪道上,恐遭淹沒,於是台鐵在1991年5月將舊碑遷移到第四代橋南橋台西側附近,且將規模擴大,除了原本的題字與碑文予以保留以外,再加一塊大石塊,勒石「頭前忠義」。

== 周邊設施 ==
*新竹寵物公園
*頭前溪河濱公園
*新竹市河濱壘球場
*[[頭前溪橋 (台1線)|頭前溪橋]](省道[[台1線]])
*頭前溪[[消波塊]](豆腐岩):[[經濟部水利署]]在[[頭前溪]]幾個行水區內放置方塊狀[[消波塊]],延緩河床沖刷,但被攝影愛好者暱稱為「豆腐岩」

== 相關視頻 ==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DSS1YK67Ts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60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4K) 台鐵列車通過新竹頭前溪橋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4,9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