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宋僖

增加 3,563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宋僖''',初名元僖,字无逸,号庸庵,元明之际浙江余姚人。<ref>[http://www.yynews.com.cn/system/2019/11/06/012045241.shtml 《宋僖诗…”
'''宋僖''',初名元僖,字无逸,号庸庵,元明之际[[浙江]]余姚人。<ref>[http://www.yynews.com.cn/system/2019/11/06/012045241.shtml 《宋僖诗文选集》首发],余姚新闻网,2019-11-06</ref>

==生平简介==

宋僖师从杨维桢,1350年(至正十年)举人,补繁昌教谕,未几弃职归里,授徒自给。1369年(洪武二年)应召入京修《[[元史]]》,《[[元史·外夷传]]》均出其手。后参与编撰《[[永乐大典]]》。

事成归隐余姚东山,后征为福建主考。宋僖为官清正廉洁,著有《[[庸庵稿]]》等。

宋僖为官清正廉明,与名医滑寿、高士丁鹤年为挚友,经常一起诗酒唱合。

==四库提要==

元宋禧撰。禧初名元禧。后改名禧,字无逸,庸菴其号也。馀姚人。元至正庚寅中浙江乡试,补繁昌教谕,寻弃归。洪武初,召修《[[元史]]》。所撰《[[外国传]]》,自高丽以下悉出其手。书成不受职,乞还山。复与桂彦良同徵主考福建。故《[[明史]]》列之《[[文苑]]》中,附见《[[赵埙传]]》末。然集中《[[题桐江钓隐图]]》有云:“黄冠漫忆贺知章,老病怜予简书趣。”又《[[寄宋景濂]]》云:“当时十八士,去留各有缘。”而戴良赠以诗亦有“麦秀歌残已白头,逢人犹自说东周”之句。则亦沈梦麟、赵汸之流,非危素诸人比也。禧学问源出杨维桢。维桢才力横轶,所作诗歌,以奇谲兀奡凌跞一世,效之者号为“铁体”。而禧诗乃清和婉转,独以自然为宗,颇出入香山、剑南之间。文亦详赡明达,而不诡於理。可谓善学柳下惠,莫如鲁男子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庸菴文集]]》三十卷,又《[[庸菴诗集]]》十卷。自明以来,未有刊版,故流播绝稀。今浙江所采进者,乃其《[[诗集]]》,即《[[千顷堂书目]]》所云十卷之本,而《[[文集]]》则已久佚。惟《[[永乐大典]]》各韵内诗文并载,尚具梗概。以浙本相校,其诗惟多七言绝句四首、词一首,其他转不若浙本之详备。疑编录之时,多所删汰。其杂文每题之下各载年月。检勘皆至正间所作,而入明乃无一篇。当亦不免有所遗脱。然世无传本,惟藉此以获见一斑,尤不可不亟为甄录。谨据浙本参互考证,仍编《[[诗集]]》为十卷,《[[文集]]》则别厘为四卷,又从《[[西湖志]]》补诗二首,《[[馀姚志]]》补文二首。统题作《[[庸菴集]]》,以备元末之一家焉。

==历史评价==

《[[寄景濂学士]]》是宋僖记载修史方面的诗歌,诗云:“修史与末役,乏才愧君贤。强述外国,荒蹀仅成篇。

朱彝尊评日:“自《[[高丽传]]》以下,悉无逸手笔,览《[[元史]]》者,所当知也。

《[[姚江逸诗]]》载:“僖诗耍而不枯,熟而不庸。入香山之室,余从其族孙宾王得《[[庸庵诗集]]》十卷,再令其访寻文集则不可得矣。一时交游盛,风俗之厚,山水之华,酒痕墨迹犹可因诗以推寻其一二也。

==传世诗文==

《[[重过倪氏深秀楼怀滑伯仁]]》

滑公江海客,频到贺家溪。

采药行云际,吟诗过水西。

《[[诸冯]]》

灵源山形似金谷,今人谁继古人游。

龙门雪色入鸟道,顾老霜毫追虎头。

高情脱略风尘迹,远眼冥迷草木愁。

客邸敝裘能忍冻,画图不许世人求。

==参考文献==
[[Category:明朝人物]]
249,8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