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陶朱公传说

增加 3,657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叶下珠陶朱公传说</big> '''
|-
|
[[File:123223陶朱公传说.jpg|缩略图|居中|[httpshttp://baike5b0988e595225.cdn.sogousohucs.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images/20180913/cbe934f0f9684acca9e630f1173ed0e3.jpg&type=1#simple_0 jpeg 原图链接][https://baikepic.sogou.com/v9151411.htm d?query=%E9%99%B6%E6%9C%B1%E5%85%AC%E4%BC%A0%E8%AF%B4&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陶朱公传说'''源于山东定陶,广为流传于我国的民间及世界华商中,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陶朱公,本名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城三户(今河南省南阳淅川县)人,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营思想家。相传,范蠡弃官离越后,经齐国西行至陶(今山东省定陶县),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遂定居于陶,开创伟业。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其中所涉地理位置、农家民俗、引典佐证、[[历史记载]]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基本内容'''==
 
中文名:陶朱公传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型:[[民间文学]]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申报地区:山东省定陶县
 
遗产编号:Ⅰ-42
 
=='''历史渊源'''==
 
范蠡(约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字少伯,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后世尊称为“商圣”。
 
史载:“文种为宛令”,闻其贤“得蠡而悦”,后同至越国出仕,共同辅佐越王勾践,俱为著名越国大夫。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发生战争。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偕妻入吴为奴,范蠡伴越王赴吴为人质。范蠡用计取得吴王信任,使勾践得以顺利归国。归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以图强雪耻。经过十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公元前479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奇兵伐吴,袭破吴都(今江苏苏州)。公元前473年,终于灭吴兴越。
 
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改称鸱夷子皮,在海滨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经过苦心经营,终积资达数十万,名声远扬。这时,齐人发现了他的才能,又请他出任齐相三年。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想,曾对人说:“治家能置千金之产,做官能至卿相之位,这已达到极限了,长期享受这样的荣华,是不吉利的。”于是,他归还相印,散尽家财,赠送亲友和乡邻,又悄悄离开了海滨,到陶地定居,重新经商,又拥资产千万,成了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身后事,在河南商丘柘城县引龙聚水,以文韬武略为千百年后可继承其从商衣钵埋线伏笔。
 
范蠡在经营上“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细葛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朴素的中国古典经济理论,千百年来被历朝历代的商贾所尊崇、效法,一直在影响着后人,被中外经济学家奉为圭臬。
 
在国内,许多城市凡有庙宇的地方,也都供奉财神的神位。[[北京相国寺]]里所敬的财神之一就有陶朱公。
 
=='''传承价值'''==
 
《经商十八利》《经商十八忌》《陶朱公造秤》《陶朱公名的由来》等[[传统民间]]传说故事,已成为陶朱公文化与研究的重要来源。<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0109533153177522&wfr=spider&for=pc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与范蠡爱情传说,还是史上头号美女间谍],杯酒聊历史, 18-12-17</ref>加强对陶朱公传说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倡导儒商文化和富而好德的传统美德,也有利于发展和弘扬传统民间文化。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菏泽市定陶区文化馆]]获得陶朱公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5,5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