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42
次編輯
變更
温韬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温韬'''(wen tao)(?-928),后更名为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五代十国时期曾出任 [[ 耀州节度使]](相当于今天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一职,时任七年,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疯狂作案,关中地区大小唐皇墓陵无一幸免,被其趁战乱之际,其率领手下毁陵盗掘。给中国帝王陵带来的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其私藏,流落外市,甚至损毁。后因后唐明宗所不喜被杀。
== 人物介绍 ==
== 盗墓温韬 ==
《 [[ 新五代史 ]] ·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 旧五代史 ]] ·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 [[ 资治通鉴 ]] 》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乾陵保住不被盗掘之身,要感谢奇异的天象。宋人程大昌《 [[ 考古编 ]] 》中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就是说,在盗掘乾陵时,出现了极为反常的天象,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怕遭报应的温韬被吓跑了。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其毁坏。所以史学界、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危险最大的一个盗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 而令人讽刺的是,不通文墨的温韬在把一批书画作品带出昭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贴。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果真如此,真乃中华文化之大幸。
从史书上记载的温韬的生平来看,这是一个狡诈善变的人物。他对朝代的更替看的很开,谁的势力强大一些就依靠谁。不过在动荡的年代这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中国的死节之士历代都层出不穷,只是温韬不肯做罢了。
'''温韬'''的毁灭,其根源还是他没有掌握好度。早年盗陵的臭名,善变的性格注定为统治者不喜,虽然他有大批的宝藏来打点上下,甚至连后唐庄宗 [[ 李存勖 ]] 的皇后刘玉娘都能贿赂,但最终温韬还是被后唐明宗 [[ 李嗣源 ]] 所杀。在当局者的眼里,他是一个生有反骨的人,今天你能够反了后梁,明天就能反我后唐。今天你能盗先唐的陵寝,明天就有可能盗我的陵,这样的人,在非常时期还有些利用价值,在时局平定后是一定不能让他生存下去的。所以也是他遭受灭门的根本原因。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