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埔里镇

移除 45,22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埔里鎮'''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puli.gov.tw/web_travel/upload/profile_b/2a34af6c112e30db88ded761fcad41a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uli.gov.tw/web_travel/profile/index.php?index_id=8 圖片來自puli]
</small>
|}
[[File: ''' 埔里 镇.jpg|thumb|right|埔里镇. 鎮'''([[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304%2F9dc9d466j00q6mxob0044d200u000gtg01b100qc.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原图链接巴宰語]]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6RMOH2C0514UQ23.html 图片来源于网易首页网噶哈巫語] ]:Purisia),舊稱'''埔-{裏}-'''([[邵語]]:'''Qariawan'' 埔里镇'、巴宰語、噶哈巫語:'''Puri''' 取自原住民 ),坐落於[[ 埔里 社社名 盆地]]之內 輪廓看起來像是一隻展翅飛翔的貓頭鷹,在[[清代]]是屬於[[水沙連]]的一部份,由於位居[[中臺灣|中台灣]]內陸風景點的中心 置,今日已逐漸發展為[[中臺灣|中 湾省 灣]]的旅遊重鎮。也是 南投 縣東 北部 ,为台湾本岛地理 的區域 中心, 经纬度为东经120.57度 在經濟、文化、醫療等機能的服務範圍有埔里、國姓、魚池、仁愛等四鄉鎮 北纬24.00 其市中心海拔高 ,总面积为162.2227平方 約440 里。地形则属于典型的陷落盆地地形 <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DIE0E85F0514CFJG.html 埔里镇] </ref>
== 歷史 ==埔里盆地原為[[泰雅族]]與[[布農族]]兩大族群的生活地域,[[File: 眉溪]]為界,北為泰雅族人,南為布農族人。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遭到漢人的入侵而爆發[[郭百年事件]],對泰雅、布農兩族的衝擊甚大,導致清政府一度禁止漢人入墾。依《[[公議同立合約字]]》記載,[[平 里镇1.jpg|thumb平埔人]]是在清道光三年(1823年)受邀入墾,較漢人晚於九年進駐,來自的族群有[[洪雅族|right洪安雅]]、[[拍瀑拉族| 埔里镇1. 拍瀑拉]]、[[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689135256/1000 原图链接道卡斯族|道卡斯]] 、[[https://new.qq.com/omn/20211013/20211013A0548H00.html 图片来源于腾讯网巴布薩族|巴布薩]] 與[[巴宰族|巴宰]]==地理位置==等五族十四社,是埔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移民潮。
後來,清政府眼見漢人不斷地湧入 埔里 镇是 開墾,因此禁令無形中成了虛設,故[[臺灣兵備道]][[夏獻綸]]於 代水沙连一部份 光緒元年(1875年)11月8日解禁 全境是由[[ 中央山脉劉銘傳]] 在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設[[ 合欢山白姑支脉埔裡社撫墾局|埔裏社撫墾局]] 与雪山山脉大横屏支脉包围 境内有起伏的丘陵与 里盆地构成,盆地南北受南烘溪、眉溪两大河川切割,是浑 裏社撫墾局至[[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仍 天成的远古湖泊流失所遗留的盆地地形 沿用
[[File: 埔里社對外交通最早開通的「埔里社輕鐵線」,終1911年開通,有4條鐵道路線:埔里─外車埕(今水里鄉車埕),埔里─眉溪, 埔里 镇2.jpg|thumb|right| ─桃米坑大坪, 埔里 镇2. [─小埔社<ref>{{Cite web|url=https://inewszh-tw.gtimgfacebook.com/newsapp_btBuLiYingXiangGuShiGuan/0photos/13689135573/1000 原图链接] [https://newa.201607949994285.qq1073741828.com201394366682310/omn311605578994521/20211013/20211013A0548H00.html |title=埔里影像故事館 - 埔里老照 来源腾讯网] ]]老故事一全島一の臺車線「埔里社輕鐵」|accessdate=2016-12-20|author=|date= 历史列表|work=zh-tw.facebook.com|publisher=}}</ref>。
1684年== 地理 ===== 地形 ===埔里鎮位於南投縣中部偏北,北與東鄰[[仁愛鄉]],南接[[魚池鄉 ( 清康熙二十 台灣)|魚池鄉]],西臨[[國姓鄉]]。面積約162平方公里,為全國面積第 年)大鎮。全鎮由[[中央山脈]]、[[合歡山]]白姑支脈與[[雪山山脈]]大橫屏支脈包圍,境內由起伏的丘陵與[[埔里盆地]]構成,地形則屬於典型的陷落[[盆地]]地形。盆地南北受[[南烘溪]]、[[眉溪]]兩大河川切割,是渾然天成的遠古湖泊流失所遺留的盆地地形。
=== 氣候 ===全鎮位處[[中臺灣|臺灣中部]]丘陵區,屬於[[副熱帶濕潤氣候]],所以冬天不嚴寒,夏天不酷熱,雨量豐富、雲霧多、濕度大蒸發量小,沒有強風,是 任诸罗县知县(县长)季麒光在《台湾杂记》提到水沙连 個氣候宜人 名词和地理位置 鄉鎮 这是目前 因而 关水沙连年代最早 「小洛陽」 文献 稱譽<ref>{{Cite web|url=https://www.puli.gov.tw/web_travel/profile/index.php?index_id=7|title=媚麗埔里-認識埔里-宜人氣候 - 南投縣埔里鎮公所|accessdate=2021-01-12|author=南投縣埔里鎮公所|archive-date=2021-01-14|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14021204/https://www.puli.gov.tw/web_travel/profile/index.php?index_id=7|dead-url=no}}</ref>
== 清朝政府开始治理台湾,设立台湾府,受福建省管辖,水沙连地区在诸罗县的管辖范围内。教育 ==水沙连被归为“化外生番地”,是清朝政府统治范围之外的封闭地区,又称内山,就是原住民生活与部落社会的领域,外面没有关系的人无法进入。;大學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拱干编写《台湾府志》,其 在<规制制>有提到水沙连思麻丹社“康熙三十二年新 等學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归附)”成为“供赋熟番”,这是目前有关邵族最早的历史记载;<赋役志>则有对邵族族人输 的记载;<外志> 屬高級中學]]*[[國立埔里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南投縣私立普台高級 也有对水沙连地理概念的描述。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國民中學*南投縣立埔里國民中學*南投縣立大成國民中學*南投縣立宏仁國民中學*南投縣私立均頭國民中學*南投縣私立普台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
郁永河写《番境补遗》记录并描述了 ;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埔里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忠孝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大成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南光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麒麟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太平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育英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 沙连的风土 尾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桃源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桃源國 情,其 小學鐘靈分校*南投縣埔里鎮 有关于“水沙廉”的记载。后来清朝文献即将头社、鱼池盆地, 峰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溪南國民小學*南投縣埔里鎮史港國民小學*南投縣 埔里 盆地及内山泛称为“水沙连”、“水沙廉”、“水沙涟”等名称鎮愛蘭國民小學*南投縣私立普台國民小學
1713 == 旅遊 ==;人文景點*埔里孔子廟(昭平宮育化堂)*[[臺灣地理中心碑]]*埔里酒廠*廣興紙寮*[[造紙龍手創館]]*[[龍南漆藝文物館]]*[[木生昆蟲博物館]]*[[錦吉昆蟲館]]*[[中台世界博物館]]*[[敲敲木工房]]*[[桃米里]]*新故鄉貝學園區([[鷹取Paper Dome紙教堂|紙教堂]])*[[草湳溼地]]*[[中路坑溼地]]*[[牛耳藝術渡假村]]*[[大黑松小倆口元首館]]*暨大校園*[[大馬璘遺址文化園區|大馬璘遺址]]*[[打鐵街]]*[[手抄紙]];寺廟*[[醒靈寺]]:主祀三恩主,創建於1901 (康熙五 *[[埔里瀛海城隍廟]]:創建於光緒 三年(1887年)*[[中台禪寺]]:為世界第二高的佛教建築*[[埔里恆吉宮]]<ref>{{Cite web |url=http://www.135travel.com/news/html/?106.html |title=恆吉宮媽祖廟-埔里朝聖景點 |accessdate=2014-01-15 |archive-date=2020-11-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26231354/http://www.135travel.com/news/html/?106.html |dead-url=no }}</ref>:清道光四年(1824年),廈門人陳瑞芬,向湄洲天后宮恭請了 尊大媽神像,帶領20多位鄉親渡海來台開墾,安置於埔里經營的商店恒吉行的正廳。*[[地母至尊總廟寶湖宮天地堂]]*[[平埔番祖廟]]:噶哈巫族祖靈廟*[[義女廟]]:祭祀臺灣民間傳說的天水夫人;自然景點*[[埔里茄苳樹王公]]*[[水沙連古道]]*[[八幡崎古道]]*[[虎子山 (埔里)|虎頭山]](飛行傘起飛場)*[[草湳濕地]]*[[鯉魚潭 (埔里)|鯉魚潭]]*[[觀音瀑布]]*[[北坑瀑布]]*[[中坑瀑布]]
== 竖立石碑标明界限,严格执行不得跨越 名產 ==*[[愛蘭白酒]] *大坪頂百香果*紹興酒*[[埔里米粉]]*[[茭白筍]]*[[甘蔗|白甘蔗]]*[[食茱萸|刺蔥]]*[[埔里愛蘭泉水]]*[[香菇]]*[[青苔]]*[[山刺 界的禁令 。荔枝]]*玫瑰花、非洲菊、康乃馨、金魚草、洋桔梗、火鶴花、蝴蝶蘭、文心蘭、松葉武竹、星點木、卡斯比亞等重要經濟花卉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周钟瑄编修《诸罗县志》<卷一.封域志:山川>中提到水沙连内山有十社(十个部落);<风俗志.番俗考中>亦有对水沙连男女悦合的记载和南北港番的分类与记述,<古迹>和<外纪>更有对邵族的风土民俗的详细记载。 1721年(康熙六十年) 水沙连与阿里山各社,因为对汉人通事蛮横而暴利贪敛的态度感到痛恨,乘着“朱一贵抗清事件”杀死通事,藉以表达对奸巧而欺诈的人觉得原住民可以欺负的不满。 台湾西部地区朱一贵发动反抗清朝政府。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 黄叔璥写的《台海使槎录》中有对水沙连往内山各社原住民生活情形的记载。 水沙连与阿里山各社杀死通事的事件被清廷视为叛乱,因此知县孙鲁前来招徕,先展示兵威火力,再赏赐烟、布、银牌,软硬兼施的招抚手段,在十二月间让阿里山各社与水沙连南港土官接受招抚,而水沙连北港土官麻思来隔年(雍正元年,1723年)元月间也接受招抚。 1723年(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元年) 因为“朱一贵抗清事件”的发生,清廷体认到北路的重要性,增加设置彰化县,并将原本参将驻扎于诸罗之北路协镇移驻彰化,进而得以同时控制南边的诸罗县和北边的淡水厅,彰化也因此成为中部地区权力扼居要冲的枢纽。 1726年(雍正四年) 清朝政府平定水沙连之乱。 因为自从前一年开始,水沙连社头目骨宗联络附近的蛤里难社(埔里社)等社,连续在东势、蓝兴半线社、大武郡、柴里社、竹脚寮等地杀人,引起官方的注意。九月间总督高其倬命令台湾道吴昌祚及北路参将何勉、淡水同知王汧、巡察御史索琳等共出兵二千人,共同围剿骨宗等人,十月间直捣水沙连北港之蛤仔难社,然后再进入水里湖社逮捕到骨宗父子三人,搜出积存的头颅八十五个,又逮到阿密氏麻等二十多人,亦搜出头颅无数,并将骨宗等人押解回军前,解省伏诛,因此又称“骨宗事件”。1733年(雍正十一年) 台湾北路营改设为台湾北路协,并将原来只有一营之兵员,增设中、左、右三营,以中营驻彰化,左营驻诸罗,右营驻竹堑,三营官兵由副将主管。 1734年(雍正十二年) 为了加强控制内山地区,将浊水溪流域一带的原住民领域成立“沙连堡”,其范围即清朝末年沙连、集集、五城等堡广阔的内山地区。 1737年(乾隆二年) 清廷解除携眷渡台之禁令,从闽粤两个省分前来拓垦的汉人逐渐增加。 1740年 清朝政府赐姓“潘”给岸童社土目,成为埔里平埔族人的潘姓由来。 1743年 沙连堡设立。 1744年(乾隆九年) 清廷下令禁止汉人争夺开垦番地。 1752年(乾隆十七年) 清廷竖立石碑于原住民生活领域的边界,禁止汉人进出。 1755年(乾隆二十年) 政府准许水沙连地区开垦升科。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 刘宰予开辟水圳东埔蚋圳完成。 1758年 熟番归化学习清朝的官方仪礼,剃去头发蓄起辫子,穿戴冠履称呼姓氏。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 设置南投县县丞,由彰化县知县管辖,是辅助机构,但有管辖刑名钱谷的功能。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彰化知县胡邦翰吁请水沙连已报升科之冲崩压坏田园减则,并免旧欠回赋。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 三月巡台御史李宜青实地调查水沙连,九月以水沙连地脊租重(土地贫脊税负沉重),奏请处蠲租(免除租税)。 1765年(乾隆三十年) 二月台湾道庄允焄严禁采制军工樟木放流水圳之水道,并将告示刻于石碑立于浊水庄。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设置南北路理番同知。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设置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于彰化县,管辖淡水厅、彰化县 (清朝)及诸罗县等一厅二县。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 闽籍漳州府汉人合股招募佃农在沙连堡浅山地区积极拓垦,陆续建立了林尾庄、湳底庄、吴厝庄、柴桥头庄、八张犁庄。 1781年(乾隆四十五年) 泉州人进入集集开垦,形成一大聚落,称作集集铺。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爆发闽粤漳泉互相争斗的惨案。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 业户杨东兴进入集集埔开垦,修筑水圳引浊水溪水灌溉,拓垦洞角、大丘园等庄。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 鹿港开港,由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兼任鹿港海防同知。 详细测量番界垦地。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 林爽文发动武力反抗清政府。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 彰化县发生闽粤械斗。 禁止人民携带眷属来台。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 台湾知府杨绍裘奉旨,率领水沙连化番头目毛天福与阿里山头目等三十名地方官员进入京师前往拜见皇帝,获得赐谒七次赏宴十次,并给予朝服等礼物,并由福建巡抚颁给银牌,观光一年多的时间才回去。 水沙连社原住民头目毛天福被任命为通事,黄汉被任命为社丁首。林爽文事件时,水沙连地区的通事、社丁首等率领归化生番,效忠清廷,有功于扫荡平定。福康安于是上奏请求让台湾的熟番设置屯防。 于全台湾共设屯所十二处四千人,在水沙连地区设柴里小屯及北投小屯,水沙连化番隶属于迤里小屯,其养赡埔地为将八娘坑埔地九十甲分给水沙连社屯丁九十名,每名得一甲。 除了屯丁以外,禁止民间私自拥有兵器。 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 分配胆养埔地给熟番平埔族以设置屯田。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详细测量土地并重新竖立标明界限的石碑,以永久禁绝越界纷争。 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 实施屯番之制。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 命令将屯番制事务之经营管理改由屯丁自收、发给。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业户杨东兴创建集集埔妈祖庙,祈求开垦拓殖平安。 1811年(嘉庆十六年) 泉州人林评募集资金招来佃农开垦牛辒辘(今水里乡永丰村),拓垦白仔脚山南边山脚一百几十甲,开凿水圳灌溉。 1814年(嘉庆十九年)至1815年(嘉庆二十年) 主条目:郭百年事件 水沙连隘丁首黄林旺,联合陈大用、郭百年及台湾知府衙门门丁等,贪图水沙连非常丰腴的土地,发动“郭百年侵垦事件”,到处随意焚烧杀戮,占领夺取水沙连的土地,使得水沙连的原住民流离失所。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 台湾镇总兵武隆阿巡视检阅台湾北部得知郭百年入侵开垦及焚烧杀戮事件,下令严正处理,并命令彰化县令吴性诚请谕垦户,驱逐大多数佃户离开山区,同时台湾镇撤回台湾府的告示。 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 清廷传唤郭百年等人到地方行政中心讯问,郭百年被戴上枷锁并用棍杖拷打,其余的人则被赦免。署鹿港同知张仪盛、彰化县知县吴性诚、吕志恒,前往沈鹿社拆毁泥土建造的城郭,将水沙连全部的耕地租佃撤销,各个部落的原住民族人才开始返回。 清廷于乌溪口、浊水溪口竖立刻有公告禁止事项的石碑,石碑在北边竖于龟仔头坪(今国姓乡龟仔头)刻着“原作生番厉,不造汉民巢”,在南边竖于风谾口(今集集洞角)刻着“严禁不容奸入,再入者斩”的告示,严禁汉人超越开垦界限。 1821年(道光元年) 张天球等开凿仔仔顶圳,张天球并在后来承耕八杞仙一带养赡埔地一百五十多甲。 1823年(道光三年) 平埔族群进入开垦埔里盆地,移入人口逐渐增加。 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注意到水沙连的侵入开垦事件,担心有边界冲突发生的可能,亲自率领兵勇进入水沙连番地视察,安抚部落里的多数居民,并且写成《水沙连纪程》。 西部平原平埔族群的土地大部分都被汉人夺去,处于劣势的族人们正在寻求一块可供安身立命的新家园。同时蛤美兰社(埔里社)遭到郭百年事件的浩劫,势力衰退,又遭到北番的侵扰,于是同居垦耕以求自保,透过邵族恩猫丹社(水社)打里折番亲的引荐和介绍,以埔里盆地部份埔地的永耕权,做为西部平埔族群移入的补偿。正月(农历一月)间西部平原平埔族群订立“公议同立合约字”,各个部落互相约定选出并调派壮丁,自备斧资往水沙连内山开垦尚未被开发的土地。万斗六社革通事田成发首先集结招募其他部落的熟番作为保卫,并提供尚未开发的土地给他们开垦耕作。北投社两百多人分成几次移民进入埔里盆地开垦耕作,陆续形成茄苳脚、枇杷城、盐土三聚落。1824年(道光四年) 蛤美兰社(埔里社)遭遇郭百年事件的浩劫,势力衰退,又遭到北番的侵扰,因此而同居垦耕,以求自保,透过邵族恩猫丹社(水社)番亲的引介,以埔里盆地部份埔地之永耕权,做为西部平埔族群移入的补偿。 王增荣、陈坑二人为垦首,企图开垦水沙连邵族领域,先投入大量资金修筑道路,以便联结集集地方,并建土地公祠于岭顶,以祈求行路平安,因该岭形状看似马騴,于是称为土地公鞍岭。 福建巡抚孙尔准抵达台湾,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大力陈述开放水沙连的好处,孙尔准原本有意要采纳,但经过驻守在台湾的官吏研议,仍然划界封锁,更在集集铺(今集集),及内木栅(今草屯、土城)南北二处入山隘口设置汛(兵营)专管防范,并由北路理番同知及彰化知县每年分上下两班,输流巡查,以禁绝违法闯越。 1825年(道光伍年) 社寮张天球设立学塾,取名“文峰齌”,延请老师教育后生晚辈。朴仔篱社、葫芦墩社、岸里社、乌牛栏社、阿里山社男女七百余人移入埔里盆地,在眉社领地建立聚落开垦耕作,但因位于泰雅族出草威胁地带,不久就放弃耕作。1828年(道光八年) 十月间蛤美兰社(土目阿密、社主大舌等透过思猫丹社在其中协助,与各平埔族群订立“望安招垦永耕字”,收受当时价值银伍仟余圆的礼物,再撤出埔地与田园山林以供平埔族群打里折番亲垦耕,各族群、各部落并共同订立“承管埔地合同约字”分配土地。两次大规模招垦后,土地所有权落入平埔族群间,平埔族群成为埔里盆地的新主人。1830年(道光十年) 于埔里社设置总通事官职,下面另外设有土官官职。 罗良吉被举为总通事管理各部落,各部落并设置土官,治理移住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此为清廷默认平埔族群移居开垦埔里盆地。1836年(道光十六年) 闽籍漳州人抵达铳柜山区从事侵垦。 台湾兵备道熊一本、给事中朱成烈何清廷上奏表示台湾还没开发的土地很多,应该准许开垦,清廷命令闽浙总督颜伯寿讨论并答复。 总兵武攀凤、台湾巡道熊一本、台湾知府仝卜年等进入水沙连地区实地调查,之后向闽浙总督颜伯寿献上“条覆筹办番社议”精确陈述开垦水埔六社的利益,但颜伯筹认为这样会侵犯到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后患难防而援举例子奏请禁止。 漳州人移入铳柜、水社等地区。 1838年(道光十八年) 闽籍漳州人抵达头社,泉州人进入水社侵垦。 1841年 台湾知府大力陈述关于开垦水沙连六社的政策,遭到闽浙总督禁止。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北路理番同知史密、北路协副将叶长春、南投县丞冉正品,率领通事土目进入水沙连。当时埔里社番目(原住民头目)督律、水里社番目毛蛤肉、田头社番目摆典、猫兰社番目六改二、沈鹿社番目排塔母、眉里社番目改努等,率领六个部落的住民,向这些官员献上地图,表达亟欲开垦之意。史密于是向上级报告“筹办番社议”,先描述原住民的情况,再讨论到控制绥靖、驭治备御等具体方案,大力推荐开垦水沙连。 北路理番同知的“筹办番社议”由巡道熊一本、知府仝卜年向闽浙总督刘韵珂清楚说明,于是刘韵珂向朝廷上折“奏开番地疏”。 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曹士桂,首先进行实地调查水沙连。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 闽浙总督刘韵珂,率领北路理番同知史密、淡水同知曹士桂、北路协将叶长春、北路营参将吕大升还有其他官兵实地调查水沙连六社,并向道光皇帝呈上“奏勘番地疏”,详细解说水沙连六社“开之则易于成功,禁之竟难以弭患”。他大力陈述开垦政策的奏折并未被朝廷接受。 闽浙总督刘韵珂视察眉社时,将违法私自开垦并欺凌侮辱眉番的徐戆棋正法,以惩罚警告横行于埔里盆地之不法之徒。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 新任分巡台湾兵备道徐宗干,接受水沙连六社番目群到官署的开垦要求,于是请设屯丁书,拟将原本属于迤里小屯的水沙连六社化番,独立为水沙连大屯,屯兵四百名。 茄苳脚圳兴建工程开始。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 总社丁黄肥招得垦首王增荣,开垦原来审鹿社的埔地(即今鱼池乡盆地的平原地带,大约今鱼池乡鱼池、东池、大林、东光、共和、中明、新城各村),面积大约有二十一平方公里。 埔社眉社总通事罗良吉过世,再推选北投社族人巫春荣为总通事,因处事不公,偏袒南、北投社,纷争不断,于是平埔族群水火不容,分为南、北两党,南投社北投社称为“南番”,顶九番(牛眠山等聚落)、下九番(日南、房里、吞霄等聚落)、大肚番(水里、生番空等聚落)称为“北番”,双方对立,势均力敌,不肯让步。1850年(道光三十年) 埔社眉社头人笃律、斗礼、眉西弄、代毛甲非等人立出招垦字据,将埔里盆地眉溪以北草埔地交付平埔族头人潘永成管理耕作事宜,招募佃户开垦,每年配纳草地租(生番租),每甲纳粟壹百石,此为泰雅族系统的眉社、水眉社让出土地供平埔族群开垦耕作,导致眉社、水眉社势力衰微,最后眉社躲避入内山并入万大群,水眉社并入眉原群。1851年(咸丰元年) 茄苳脚圳、北烘圳、守城份圳等水利设施陆续开凿完工,平埔族群之定耕农作开始有一定规模,埔里盆地的开发奠定基础。 1854年(咸丰四年) 陈希亮等人开凿三角潭仔圳。 1855年(咸丰五年) 漳州籍汉人移居仑龙及水社。 1856年(咸丰六年) 黄达理等六户三十人,移来卜吉(又被称作剥吉,今德化社),邵族十八户迁居珠屿(今光华岛)及水社。 1857年(咸丰七年) 泉州人郑勒先率领群众进入埔里盆地,与平埔族群进行交易,他并依顺原住民习俗,改姓名成平埔族名培奕(uaiyek),而且与平埔族人互相约定毋侵夺、毋欺诈、毋强占土地等事,获得平埔族群之信任,并获得准许居住在埔里社。自此之后汉人移入日渐增多。 1858年(咸丰八年) 汉人垦户首王增荣的孙子王达德将木屐兰的埔地分成三十二份田业,交给汉人佃户前去开垦,并建立木屐兰聚落。 发生大规模的瘟疫传染事件,邵族族人为了逃避,共有二十八户九十六人迁往石印社。 1860年(咸丰十年) 汉人二十户,总共一百一十人,进入日月潭湖边的水社和卜吉两地拓垦。 1862年(同治元年) 建造林杞埔文昌祠竣工。 台湾中部发生“戴万生之乱”,清廷展开围剿,乱党之一的洪欉据守今草屯北势湳一带顽强抵抗,其弟洪益窜入 。1866年(同治五年) 埔里盆地“南番”、“北番”势力因既得利益冲突,不断发生武力对抗,时常发生械斗,时称“南北并”,埔里社街区曾遭两次焚烧,此一械斗直到1873年(同治十二年)才逐渐平息。1867年(同治六年) 罗发号事件发生,美国船只罗妹(ROVER)号触礁沉没,船员遭到原住民杀害,引发美国出兵讨伐的意图,后来经过调停结束事端。1868年(同治七年) 受定耕农作与汉文化影响,平埔族人于乌牛栏创建福德爷庙,平埔族人之粟作文化和祖灵信仰逐渐式微。1869年(同治八年) 6月林评在拓垦时遇害而死,当地居民因为感念他的功劳,建造庙祠以奉祀他。 1871年(同治十年) 埔里盆地乌牛栏巴宰族头人潘孝希开山,因打猎枪伤,获同族岸里社族人引介,前往台南疗伤,住院期间得基督福音,邀请李豹、甘为霖牧师(William Campbell)前来,基督教信仰自此后传入埔里盆地。甘为霖牧师并资助埔里社之巴宰族人兴建乌牛栏礼拜堂,成为水沙连地区基督教传教之起源地,其后两年间陆续完成牛眠山、大湳礼拜堂的兴建与传教事宜。 琅峤原住民出草杀害54名遭台风飘来之琉球籍渔民,引发“牡丹社事件”,清廷警觉台湾原住民及防务之重要,命沈葆桢想办法策划相关事务,是为后来“开山抚番”的开端。平埔族人倡议兴建“恒吉宫”于大肚城,供奉天上圣母。1872年(同治十一年) 沈葆桢向皇帝上奏请示“开山抚番”。牛眠山、大湳礼拜堂动工兴建。1873年(同治十二年) 水社化番头目改只,将与木屐兰相连的长寮内外加道坑交给吴忠凤等前去开垦耕种,并建立聚落。 乌牛栏长老教会兴建动工。 甘为霖牧师再次前来埔里盆地传教,并试图在日月潭之水社对邵族进行基督教的传教工作,将日月潭命名为Lake Candidius,用以纪念17世纪间一位荷兰籍教师Candidius在台南地区热心传播基督福音的事迹。 设鹿港理番同知分厅于大肚城,是为水沙连地区的政治中枢,并兼置义塾,教育平埔族及汉系子弟,官员、商贾群居于此。牛眠山、大湳礼拜堂兴建竣工。1874年(同治十三年) 牡丹社事件发生,日军前来台湾征伐,清廷派出船政大臣兼台湾督办防务沈葆桢找出完善的解决方案,随后开放“开山抚番”,解除汉人渡台禁令,并允许汉人进入番地。 马偕牧师前来埔里传教。理番厅委员李世英废埔里盆地原有之通事制,将埔里盆地的各聚落分为东西南北四角,各置总理一名,各聚落设社长职。1875年(光绪元年) 元月至11月,总兵吴光亮亲自督导兵勇开凿中路,由林圮埔(今竹山)抵东台湾之朴石阁(今花莲玉里)。同时另凿一路,由集集街,经牛辒辘而于大坪顶汇合前者。 改北路理番同知为中路抚民理番同知,新设埔里社厅而移驻。 南投县丞移驻鹿港,罗汉门巡检移驻南投。 撤销进入山区与贩卖铁、竹等先前的禁令。 将进入埔里盆地南路要冲的铳柜、水社、猫兰、司马按及新城五庄自沙连堡移出,独立为五城堡。 为了防范甘为霖牧师在日月潭珠子屿(今光华岛)上兴建礼拜堂,总兵吴光亮在岛上兴建正心书院,命令在水沙连驻屯的丁汝霖与幕僚吴裕明、黄允元等人同时管理书院的教育事务,并教化邵族族人。正心书院的主建筑是一座长十六米,宽五米的房舍,是一个具有规模的建筑物。 设置鹿港理番同知分厅于大肚城,以作为中央政治机构,并设置义学。日军借口征伐牡丹社侵台,清廷派船政大臣兼台湾督办防务沈葆桢諆善后策。开放“开山抚番”,解禁汉人渡台,允汉人进入番地拓垦。清廷于厦门、汕头、香港等地各设拓垦局,前往台湾移民拓垦者得免费乘船,清廷并给予移民者口粮及耕牛、农具、种籽,以广招徕。1876年(光绪二年) 设立埔里社堡的十九所义学及五城堡(即铳柜、水社、猫兰、司马按及新城五庄)的七所义学,这些义学都推选通晓文理的汉民掌管教职,以教化原住民儿童(番童)为最主要的目标。 1877年(光绪三年) 台湾总兵吴光亮建造大埔城(今埔里街区前身)及建筑厅署,垒土为城,外植刺竹,环以濠沟,并设东、西、南、北四门,周围凡七百余丈,号称“大埔城”,是为控制台湾中部番境之重镇。 福建巡抚丁日昌拟定抚番开山善后章程二十一条,由分巡台湾道夏献纶札饬(官府上级对下级发文训示)各厅县,主要实施于 。 同知吴本杰拟定抚番章程。甘为霖牧师再度前来埔里盆地传教。分巡台湾道夏献纶前来1878年(光绪四年) 粤人林阿琴移居集集社仔庄,以熬制樟脑为业。 奖励拓垦番地。 五城堡的七所义学,经理番委员调整为头社、水社、猫兰、木屐兰、大林等五处。 台湾总兵吴光亮建造大埔城(今埔里街区前身)并建造主要官署,以坚硬的土壤建造城垣,外面种植刺竹,以濠沟环绕,并设置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周围凡七百余丈,号称“大埔城”,是为控制台湾中部番境的重镇。 设置地方官制总理制度。1879年(光绪五年) 吴光亮颁布“化番俚言”三十二条,命令通事使用原住民语言,向原住民时常讲解,以此来陶冶他们的性情。 夏季刚开始时,水社发生严重的疾病传染事件,前后二年连续有两百多人死亡,邵族族人为了避难,逐渐迁居中茅埔、新兴、水尾、竹湖等村庄,以致于水社衰颓。 废止招垦局。 浊水庄童生董荣华建造永济义渡完工。 牛相触(今埔里南村)庄民刈香于竹北二堡枋寮庄芝义民爷庙,建庙祀之。乌牛栏礼拜堂重修。1882年(光绪八年) 为防御生番,左水社总带绥靖左营内分别派遣两哨至狮仔头及蜈蚣仑,并设屯丁营(名营50人)二所于埔里社史橹塔(今十一份仔山麓)及生番望顶(现水尾山麓),这些屯丁全部都只录用平埔族人。 '''抚民通判进驻''' 1884年(光绪十年) 招待佃人黄达理,在日月潭畔的卜吉庄(今德化社)垦殖。 设置地保、乡保、总甲,地保办理人民诉讼,乡保司搜查,总甲司捕拿;此一制度为晚清时期维系地方治安的基本力量。 1885年(光绪十一年) 台湾建省,刘铭传就任为首任巡抚,到任后向朝廷陈述台澎善后事宜,以“练兵”、“清赋”、“办防”、“抚番”四大政务为治理台湾的主要重点,即设立防务、筹办军政、清理赋税、安抚生番等,其中以“抚番”为治台首务。此时,埔里是主要的抚番中枢。 成立埔里社厅抚民通判,也就是“分府丁”。 集集埔明新书院建成。 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委栋军统领林朝栋办理中路营务处及抚垦局给与“林合”垦契,许在北港沿山招佃垦耕,并专卖全台樟脑获利。 1886年(光绪十二年) 设埔里社抚垦局于番界,合并理番同知与抚垦委员。 设立屯兵营盘,以五三五人为一营,一面防备,一面耕耘,营盘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哨,中哨派一三五人任营盘,任埔里社城内警备,其余四百人,分为四哨派遣蜈蚣仑、十一份仔、守城份、蔍高仔、水尾、三条仑等六屯营,另配置四人于小铳柜,由埔里社附近更深入松柏仑设防。 巡抚刘铭传选定林杞埔为新设云林县治。十月斗六门县丞陈世烈进驻,成立云林城工总局及云林抚垦局。 大埔城内创建 ,即今埔里长老教会之前身。1887年(光绪十三年) 设 在大埔城北门街,初由通判华廷锡兼任委员,未几因水社番叛乱被革去职务,由中路军统领林朝栋代理通判,兼办抚垦事务。 刘铭传巡抚题上奏章,经户部议覆并圣裁,发布改租谕示。 云林县成立,县治设于林杞埔,云林脑务分局成立。 7月,埔里社的平埔族与邵族四社,联合布农族的卓大社起来反抗,清廷派林朝栋率领“栋军”入山攻伐,结果人少势孤的原住民再一次屈服于满清的武力之下。邵族也回到大清天朝体制下。族原住民,设置番学于峦大社。1888年(光绪十四年) '''设埔里社厅。''' 实施埔里社厅的清丈和清赋工作,实施“减四留六”佃租政策,由小租户直接缴纳赋税,并征收“亢五租”作为抚番及义塾的资金来源。 改埔里社抚垦局为招垦局,并设蜈蚣仑及木屐兰分局。 设东势角抚垦局水长流分局、北港分局。 通判倡建城隍庙于大埔城北门街。北路协镇府首任副将林福喜,大埔城南门街创建福德祠,即今南门土地公庙。北路协屯兵营管带官兼中路抚民理番同知王九龄,为招抚北番,拟“章程八条”,案议台湾巡抚。为冀免番害,水尾庄民创建参赞堂于刈牛坑,供奉关圣帝君。1889年(光绪十五年) 设置北路协镇府于大埔城内。林朝栋自东势角之马鞍岭至埔里社之大坪顶间,开辟官道,沿途驻军以护脑丁,其左哨队在水长流,中哨队在北港溪。 1891年(光绪十七年) 台湾巡抚刘铭传卸任。 1893年(光绪十九年) 云林县县治移至斗六门。 1894年(光绪二十年) 发生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大日本帝国明治二十八年) 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 7月28日日本军警部队联合进入大埔城,后成立埔里社民政支厅,同年12月改为民政部埔里出张所。 5月8日台湾及澎湖正式割让给日本。5月10日台湾宣布独立,成立“台湾民主国”,总统为前台湾巡抚唐景嵩。桦山资纪被任命为台湾总督府首任总督兼台湾交接全权委员。5月29日日军在澳底(今新北市贡寮区、真理村与仁里村的一部份)登陆,揭开统治台湾五十年又四个月的序幕。6月2日清廷代表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基隆外海军舰上正式将台湾与澎湖交给日本政府。6月3日日军占领基隆城。6月5日唐景嵩搭船由淡水逃去厦门,台北城内陷入混乱。杨庆章应“台湾民主国”抗日号召,率部属二百余人,由北港溪参与新竹尖笔山之役,最后寡不敌众,壮烈阵亡。8月25日桦山资纪发表︰“欲拓殖台湾,必先驯服‘生蕃’”的谈话。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 '''设置埔里地方法院、埔里社监狱署。''' 土鲁阁群原住民发起抗日事件。 3月地方行政官制度改正,成立埔里社支厅。 7月11日抗日义军占领埔里社,日军警退往北港溪(国姓乡北港村),7月17日才被增援之日军及附近的隘勇联合击退,许多村庄被烧毁。6月至8月间日本在台第一个原住民相关事务管理机构抚垦署成立,并开始运作,各地共设11所,7月23日埔里社抚垦署开办。9月19日补助防守由水底寮经小埔社至埔里社一线,雾峰林家私设隘勇线所需经费及隘丁薪金(此即前述帮助日军反攻埔里之隘勇),为日本政府保留并使用隘防制对付原住民之始。1897年(明治三十年) 设置埔里社办务署于埔里社城内,管辖区域为埔里社堡东西南北角、五城堡、北港溪堡。 4月7日设立埔里社国语(日语)传习所。 '''设立驿传社,即埔里邮便局前身。''' 日人学者伊能嘉矩抵埔里社及其附近从事人类学调查工作,对水沙连地区诸族群有详细之调查与记载。 废埔里地方法院,改隶台中地方法院。废埔里社监狱署,改正为台中县监狱本署埔里社支署。1月踏查台湾横贯铁路路线的深崛陆军大尉一行14人在土鲁阁社(Toluku,今南投县仁爱乡合作村静观部落)附近被杀,日人对雾社地区展开全面封锁行动。4月修正“抚垦署组织规程”,署长改由县知事(县长)、厅长指挥;埔里社抚垦署加设蜈蚣仑出张所。8月3日至8月31日首度举办原住民到日本“观光”以夸耀日本国势。共有大嵙崁(大溪)、林圮埔(竹山)、埔里社、蕃薯寮(旗山)四抚垦署管内原住民13人参加。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 结合保甲制度与户政制度,颁布“保甲条例”,实施保甲制。 '''实施土地调查。''' 政府将埔里社国语传习所改为埔里社公学校,并另设乌牛栏分教场,以乌牛栏礼拜堂为教室,共招得三十二名平埔女子为学生,另外在集集的两个分教场也被改为集集公学校,于明新书院开学。 设立“蕃情研究会”搜集原住民风俗习惯等资料。'''设置埔里社办务署。''' 3月28日埔里社国语传习所设置鱼池与集集两所分教场。7月28日公布台湾公学校官制,规定以公学校为公立学校,由街、庄、社或数街负担其设置及维持经费,即以国语传习所改设公学校为台湾初等普通教育机关。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 废止埔里社办务署,改隶为南投办务署埔里社支署。 埔里社公学校乌牛栏分教场改为埔里社公学校乌牛栏分校,隔年增设男子部。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 学者鸟居龙藏抵埔里社及附近从事人类学调查工作,对埔里盆地的平埔族群及日月潭的邵族进行为期十天的调查。 1901年(明治三十四年) 成立埔里圳水利组合。 依照官制改正规定,废除南投办务署埔里社支署,改为南投厅埔里社支厅,管辖原埔里社堡(现埔里镇)、北港溪堡(现国姓乡)、五城堡(现鱼池乡)之平地,以及眉原,过坑、卓社、干卓万之蕃地的范围。 本年在埔里蜈蚣仑设立官办隘勇17人。4月埔里守备队与雾社群泰雅族在人止关附近发生战斗,中村中尉以下17人轻重伤。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 10月5日发生“姊妹原事件”(又称“雾社蕃膺惩事件”),雾社群被政府当局封锁多年,在急须补充物资的情况下,当局趁机唆使布农族干卓万社(今仁爱乡万丰村)假借物资交换之名,诱骗雾社群至两族交界之地进行交易。布农族将他们灌醉后,趁夜展开攻击行动。同去的一百三十余名雾社群壮丁中,八十余人当场被杀,其余多因重伤或溺水而死于途中,逃回部落者仅六、七人。 设立埔里区役场,处理地方行政事务。4月将原由殖产局掌管之蕃地有关事务移交警察本署,由警察全责担当“理蕃”工作。“理蕃政策”改弦更张,以武力为后盾的高压政策全面展开。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 政府宣告废除已经调查确定之“大租权”,小租户成为地主,完全取得土地所有权。此政策落实土地所有权归属,使赋税、土地买卖及企业投资更为直接方便,埔里地区特有的“亢五租”间题全面解决。 设置埔西区,埔东区,辖管一街十三庄。 '''设埔里街消费市场,由埔里区役场直营。''' 埔里社水尾庄观音山设立“觉灵堂”。本年开始在“蕃”界各要冲地点试设地雷。7月制定“隘勇线设置规程”、“蕃界警备员勤务规程”及“隘勇佣使规程”。将北路埔里社至龟仔头间的道路开修。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 '''实施第一次临时台湾户口调查。''' 3月全面废止“国(日)语传习所”,改设“蕃人公学校”。3月10日至3月23日:“埔里山麓隘勇线前进行动”,因1904年过坑(今仁爱乡中正村)线筑成后,现有自蜈蚣仑至过坑线呈突出状,且又位于山麓而不易防守,故决议新设由蜈蚣仑直线通过鲤鱼潭接过坑线的隘勇线。专门针对雾社群而设的雾关中央监督所(埔里镇鸟踏坑附近)也于此时设立。小埔社觉灵堂设立。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 2月9日埔里支厅长进入雾社地区,并趁机提出协助隘勇线前进之议;因原住民并无反对之意,于是经过守城大山的雾社至眉原隘勇线顺利完成。此线完成的最大意义在占领守城大山,能明了附近各社的位置及地形;并于完工之5月31日同时举行与雾社群的“和解式”。开凿埔里至雾关道路。4月埋石山(今称关头山)方面隘勇线前进行动,占领雾社。4月11日佐久间左马太继儿玉源太郎为第五任台湾总督(又被称为“理蕃总督”)。埔里街至乌牛栏间的道路延长。1907年(明治四十年) 3月2日埔里社方面新隘勇线的前进行动开始,自埋石山监督所前进。埔里社创设“解化堂”,协助鸦片烟毒戒除。大湳庄干溪堤防延长工程施工。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 成立农业会。 纵贯铁路全线通车。 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 埔里社公学校乌牛栏分校独立为“乌牛栏公学校”。1912年(明治四十五年、大正元年) 3月23日,发生林圮埔事件,刘干攻击顶林派出所。 实施永租地权令。 2月9日埔里社支厅为管理交通及民蕃接触,增设眉溪驻在所。1913年(大正二年) 将埔里社民间之糖廓整合,成为台湾制糖株式会社“埔里社制糖所”,开设蔗田至制糖所间之甘蔗输送铁道,同时兼营客运。此一经济作物的大量栽植,改变埔里盆地缺水地带及丘陵地的耕作型态,由于土地的利用、买卖,及民间企业的整合,带来大量人口的移入,对埔里盆地的传统经济结构、社会型态、交通等产生巨大影响。 1914年(大正三年) 埔里社至集集之间的自动车路拓宽重修。1915年(大正四年) '''实施第二次临时台湾户口调查。''' 设立埔里社电灯株式会社,以水力发电,属地区性之发电所。3月设立埔里信用组合,即今埔里镇农会的前身,此一信用组合的成立,系地方性现代化经济及金融制度的引进。1916年(大正五年) 台湾总督府技师山形要助向当局提出建议设立日月潭水力发电厂。 嘉义、南投、台中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埔里一带灾情惨重。 开设轻便车道,行走于埔里社、加道坑、鱼池庄、车埕、集集、二水之间。3月13日埔里社电灯株式会社开始送电,初期供应700个电灯。1917年(大正六年) 1月5日埔里地区再度发生强力地震,埔里社、乌牛栏、鱼池等地三公学校毁塌,暂时停课,即予重建。埔里地方灾情惨重,原大埔城内之旧市街主要建筑塌毁,埔里开始进行市街重整。 民间人士苏逢时、游礼堂等人创设“埔里制酒株式会社”,为今埔里酒厂前身。9月至10月能高越岭道兴建工程开始。1918年(大正七年) 雾社至花莲港间道路竣工。 4月23日,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林业试验场于南投厅五城堡莲华池庄官有地及茅埔庄所在地,设立“药用植物栽培试验场地”,专职掌管药用植物的栽培与试验。1919年(大正八年) 拓建埔里社至外车埕之间的轻便车道。 为了兴建日月潭发电厂运输材料、人员的需求,集集线铁路开始铺设。 8月开始兴建北山坑水力发电厂,以作为日月潭水力电气工事准备工作之动力来源。 开筑八通关越岭道路,由玉里及梅仔脚万东西双向同时进行,至大水窟衔接。 1920年(大正九年) 改埔里社为埔里街,设置能高郡役所辖管埔里街、国姓庄以及番地。 9月18日:爆发“萨拉矛事件(合流分遣所与扪冈驻在所被袭击)”,警察及眷属被萨拉矛群泰雅族攻击,共有3人被杀死、9人被馘首、7人受伤,以及1人失踪。 推动兴建能高神社于虎子山。 水社与司马按、鱼池、茄苳坑、东埔间铺设运输日月潭水力电气工事材料之电气铁道,是台湾最早之电车。外车埕水社间,及东埔武界间之流笼索道动工。埔里社电灯株式会社被新成立的台湾电力株式会社收购。设置新高郡役所,其下管辖集集街、鱼池庄、及蕃地三十社,自此鱼池地区之行政辖区自埔里社分离,而改埔里社为埔里街,设置能高郡役所辖管埔里街、国姓庄及番地二十六社。另南投郡辖管南投街、草屯庄、中寮庄及名间庄。竹山郡辖管竹山街、鹿谷庄。1921年(大正十年) '''台湾文化协会成立。''' 4月24日乌牛栏公学校北港溪分校独立为国姓公学校。同时并置北山坑分离教室。由于地方改正,台中州下之学校一律冠上新地名;埔里社公学校改为埔里公学校。11月21日雾社地区原住民学童五十名由日本警察率领下山,观光埔里,并参加埔里小学校之运动会。1922年(大正十一年) '''兴建武德殿。''' “埔里制酒株式会社”收归公有。4月1日成立埔里公学校生番空分教场。乌牛栏公学校史港分离教室改为乌牛栏公学校史港分教场。5月6日眉原社头目以下三十九名及南阿冷社二十六名,由日本警察率领下山,观光埔里街,参观制糖所、夜间日语讲习班、及北山坑发电厂后,往鱼池庄司马按参观日月潭水力电气工事及电车,转向过坑社,参观蕃童教育所及农耕情形,总共为期三天。12月17日台中州当局为对抗台湾文化协会之活动,组织“向阳会”,成立主旨为:“图谋提高文化,振兴地方自治,改良社会,充实民力,以期发扬国民精神为目的”。1923年(大正十二年) 1月28日成立向阳会埔里分会,会员日人八十七名、台人一百零七名。4月1日乌牛栏公学校史港分教场独立为史港公学校。4月19日由于学生不断增加,埔里公学校成立梅子脚教室,即今埔里国小址。1925年(大正十四年) 在埔里街北门创建真宗本愿寺派“能高寺”,址在今埔里长老教会。为强化日式神道教信仰,在埔里街虎头山麓创建“能高神社”,址在今台湾地理中心碑和埔里高工。本年开始逐渐在蕃地撤废通电铁丝网。3月成立埔里青年会文库(图书馆)。4月1日埔里公学校扩张规模,停办补习科而改设高等科。4月1日撤销陆军埔里及恒春分遣队。减少“蕃”地巡查规定名额,将缺额移往平地。1927年(昭和二年) 埔里街能高神社竣工,为台中厅下能高郡辖区(埔里街、鱼池庄、雾社蕃地)内日人神道教总社。成立“埔里青年团”,团址设于埔里公学校内。4月1日埔里公学校生番空分教场改称为埔里公学校溪南分教场。1929年(昭和四年) 6月8日埔里街能高寺创设托儿所于该寺,是为埔里幼稚教育的肇始。此一托儿所于10月11日改为埔里幼稚园,专收日人子弟。7月30日石冢英藏接任第十三任台湾总督。1930年(昭和五年) 10月27日爆发“雾社事件”,雾社群泰雅族(赛德克族)(由Mahebo马赫坡、Hogo荷歌、Boaalon,Boalum波亚伦、Suku斯克、Rodof罗多夫、Tarowan塔罗湾等6社发动)趁著雾社地区举行联合运动会,当地所有日人群聚的时候发动攻击,杀死日本官吏、警察、平民及其眷属134人、并误杀汉人2人后占领雾社,同时攻占附近各驻在所,抢夺枪支弹药起事。能高郡郡守小笠原敬太郎与当地日警最高长官佐冢爱祐殉死。 4月埔里街黄万国、黄万得兄弟斥资六万余圆开辟埔里至鱼池自动车路兴工,其后费时一年全长13公里余。4月1日原私立埔里幼稚园改为公立,由埔里街役场经营,兼收台人子弟。8月埔里“蕃人宿泊所”工事开工。10月29日军警协同占领雾社。台中警察队夺回三角峰驻在所,使道泽群无法参与反抗。雾社事件爆发后,二水、外车埕之铁路及外车埕至埔里街之轻便车成为出兵及战备路线。1931年(昭和六年) [[File:埔里镇7.jpg|thumb|right|埔里镇7.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067314853/1000 原图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211013/20211013A0548H00.html 图片来源于腾讯网] ]]1月埔里街至鱼池间之自动车路开始营运,为民间经营的道路。1月16日台湾总督石冢英藏因“雾社事件”引咎辞职,由太田政弘继任第十四任台湾总督。12月15日在埔里虎子山(现台湾地理中心碑所在地)举行由雾社群移居川中岛者代表,对今仁爱乡所属泰雅族各群代表的和解式。1932年(昭和七年)1933年(昭和八年) 起自台中、草屯、上溯乌溪、后抵埔里而深入雾社之“里南投道路”(今中潭公路、埔雾公路)开工。1934年(昭和九年) '''开辟埔里街至草屯之自动车道。''' 邵族族人被政府强制移居卜吉社(今日月村、即德化社);日月潭的汉人被强制迁到埔里、木屐兰、水里坑(社仔) 、员林、二水、田中等地。1935年(昭和十年) 埔里公学校前原设梅仔脚分教室,址在郊区,较易扩展,因此逐年发展,规模已超越本校,8月16日埔里公学校前梅仔脚分教室改为本校,而将原校改为分教室(后改为埔里南公学校,即南光国小前身,址在今埔里镇第三市场)。11月起自台中、草屯、上溯乌溪、抵埔里而深入雾社之“里南投道路”全线竣工。1936年(昭和十一年) 4月1日由于埔里公学校学生数达1,819名,予以南北分校,将原埔里公学校本校(梅仔脚,即今埔里国小址)之本科十四班、高等科二班改称为“埔里北公学校”,另将分教场十三班独立为“埔里南公学校”,并将埔里公学校溪南分教场隶属之,改称埔里南公学校溪南分教场。1937年(昭和十二年) 7月7日芦沟桥事件,中日战争爆发,史称“七七事变”。 开始推行“皇民化运动”。 1月15日改正公学校规则,极力推行日语,废止公学校汉文科,严禁学生使用闽南语。实施了新的水利统治政策,包括鱼池庄在内的新高郡区,全部并入“新高水利组合”中。4月1日乌牛栏公学校成立水尾分教场于赤崁顶。台湾军司令宣布进入战时体制。设置国民精神总动员本部。11月30日上午9时在埔里原陆军练兵场,举行能高郡高砂族青年会之训练状况检阅,共有18个团体575人参加。1938年(昭和十三年) 12月4日能高郡原住民在埔里公学校举办国(日)语演习会,内容都与战争有关。1939年(昭和十四年) 合并埔里圳水利组合、福兴圳水利组合、北港圳水利组合成为能高水利组合。1940年(昭和十五年) 2月11日修改户口规则,规定台湾人全面改换日本姓名。4月1日埔里南公学校溪南分教场独立为溪南公学校。11月25日台湾精神动员本部公布“台籍民改日姓名促进要纲”。1941年(昭和十六年)1942年(昭和十七年)1944年(昭和十九年) 2月由于全岛实施国民教育,原日人子弟就读之埔里寻常小学校改制为埔里女子农业实践学校,仅招生女生。3月6日公布“台湾决战非常措施要纲”,共有15项,主旨为全岛人民都须随时接受征召参加劳动,并开始实施粮食配给制。8月22日宣布台湾进入战场紧急状态。9月1日实施台民征兵制度。1945年(昭和二十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埔里女子农业实践学校改制为街庄组合埔里家政女学校。当年台湾光复,12月改为台中县立埔里女子家政学校。6月17日废止保甲制度及“皇民奉公会”。6月18日公布“台湾国民义勇队编成方案”,规定男子自15岁到60岁,女子自17岁到40岁都须服兵役或受征召。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台湾光复,埔里街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台中县能高区埔里镇。 12月25日台湾行政区域改制,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花莲、台东、澎湖八县,旧制的郡改为区,街改为镇,庄改为乡,州厅改称县政府,郡役所改称区署,街庄役场改为乡镇公所,其下设村、里、邻各办公处。南投区、新高区、能高区、竹山区皆归隶于台中县。埔里街改隶台中县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 4月22日台中县立埔里女子家政学校改制为台中县立埔里初级中学。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 二二八事件爆发,埔里发生“乌牛栏之役”。 2月28日由于前—日在台北市因缉私员打伤烟贩、射死路人,引发大规模反抗行动,数日之内扩及全岛,史称“二二八事件”。谢雪红、古瑞云等人在台中市组织部队,取名为“二七部队”。3月9日国民政府军第21师在基隆登陆,开始镇压行动。3月12日“二七部队”撤入埔里,改称“台湾民主联军”。3月15日至3月16日国民政府军进攻埔里,双方在乌牛栏桥边展开激战,“二七部队”被击退,史称“乌牛栏之役”。5月台湾省政府成立,废除台湾行政长官公署。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 设立国民兵部队,乡镇首长兼任队长职务。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 国民政府迁来台湾,地方制度改正,埔里镇改到南投县管辖范围下。<ref>[https://cq.focus.cn/zixun/800efd86f9304361.html 历史列表] </ref>  [[File:埔里镇3.jpg|thumb|right|埔里镇3.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063060000/1000 原图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211013/20211013A0548H00.html 图片来源于腾讯网] ]]==历史发展== 埔里镇的历史发展大致上可追溯到约18世纪,在1712年时水沙连各社因 “朱一贵抗清事件” 受到诛杀,因此清朝政府便在此地设立汉番碑界,避免汉人与原住民的互通有无,1740年清政府赐潘姓给岸童社头目,为今日埔里平埔族人潘姓的缘由。1759年创南投县丞;1766年设南北路理番同知管理后山事务;公元1836年后,漳州人陆续迁至今日统柜、水社等地,1885年成立埔里社厅通判,后又设埔里社厅;台湾总督府设埔里社支厅,并于1913年成立台湾制糖会社 埔里社制糖所,让埔里成为蔗糖产地,1934年开辟埔里街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台湾光复后将埔里街改隶属于台中市,1949年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并将埔里镇归属于南投县下至今。<ref>[https://www.sohu.com/a/442898897_120054246 历史发展] </ref>  [[File:埔里镇4.jpg|thumb|right|埔里镇4.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105356937/1000 原图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211013/20211013A0548H00.html 图片来源于腾讯网] ]]==交通状况==  埔里镇横向主要公路是台14线,自国姓北山坑沿南港溪岸进入,抵达乌牛栏就此与台21线交汇,继续向东穿越埔里市区,驶往雾社、奥万大、鲤鱼潭等景点,此段被称“埔雾公路”;纵向主要公路有台21线、县道131线,台21线自埔里盆地北端大坪顶进入,至糯米桥开始沿史港溪溪岸,抵达史港便离开沿溪景观,经过牛眠便急转向南,驶去埔里市区,与台14线共线至乌牛栏,开始分歧,继续向南往鱼池乡,此路乃为主要通往日月潭的道路,是“中潭公路”系统一部份,镇内最高学府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也位居此路联络。县道131线自埔里市中心出发,往南经水头、牛洞便有了峡谷景观,日据时期已经出现“耶马溪”美名,因此此段峡谷地貌可与日本九州耶马溪媲美,在道路尚未发达之时,昔日是当地人的避暑境地,现今建凿一座水头隧道,使此路畅行无阻,向南是通往鱼池市区与九族文化村。 [[File:埔里镇5.jpg|thumb|right|埔里镇5.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689135802/1000 原图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211013/20211013A0548H00.html 图片来源于腾讯网] ]]==气候特点== 全镇位处台湾中部丘陵区,属于副热带湿润气候,所以冬天不严寒,夏天不酷热,雨量丰富、云雾多、湿度大蒸发量小,没有强风,是一个气候宜人的乡镇,因而有“小洛阳”的称誉。 [[File:埔里镇6.jpg|thumb|right|埔里镇6.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700428755/1000 原图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211013/20211013A0548H00.html 图片来源于腾讯网] ]]==参 考文 =={{Reflistreflist}}[[Category:660 733 中國地理總志臺灣‎ ]]
47,9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