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天下九塞

增加 4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天下九塞'''== 天下九塞,泛指雁门关, [[ 居庸关 ]] [[ 八达岭 ]] 长城, [[ 紫荆关 ]] [[ 楚长城 ]] ,黄草梁, 井陉关 ,句注塞 ,平靖关这九个古中原 [[ 长城要塞 ]]
=='''简介'''==
'''大汾'''
现山西 [[ 灵石南关镇 ]] 。历史记载很少,据山西大学靳生禾与太原师范学院谢鸿喜两位教授研究,在介休至霍州长约70公里的雀鼠谷一线,有历史上所称的“汾水关”、“阴地关”、“阳凉南关”以及历代史地文献都不曾记载的“九塞”之首的“大汾”塞,这些遗迹都在现今灵石南关镇。
'''冥厄'''
现河南平靖关(义阳三关之一)。古称冥扼,又名恨这关、憾这关、石城山,为古代天下九塞之一。位于武胜关西,鄂豫交界处。这里地势险要,历代为中原战略要地 。自春秋以来,这里战事频繁,皆为争关踞险之利。吴楚柏举之战,军事家孙武曾率吴兵经此,夺关南下,几使楚国遭灭顶之灾。相传春秋时,吴国借兵伐楚,三军经此,马不能前,遂改为“拦马墙”;三国时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陈兵于此,恨不能过关直取中原,故更名“恨这关”
自春秋以来,这里战事频繁,皆为争关踞险之利。吴楚柏举之战,军事家孙武曾率吴兵经此,夺关南下,几使楚国遭灭顶之灾。相传春秋时,吴国借兵伐楚,三军经此,马不能前,遂改为“拦马墙”;三国时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陈兵于此,恨不能过关直取中原,故更名“恨这关”。 北魏拓跋氏在关南设平靖郡,即易名“平靖关”;明清之际,因百年老杏遍布山洞与驿路两侧,又改名“杏遮关”;旋因来往行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又叫“行者关”等。南宋岳飞、李庭芝亦曾驻兵于此。将军寨在广水市东35公里孝子店北山上。   县志载:北宋名将狄青南征,曾在此屯兵扎寨所建,故名。为邑中保存较好的古寨之一。寨北控武胜关,东望九里关,南邻烽火台等,素有南北咽喉之称,历为军家争夺要塞。
'''荆阮'''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紫荆关一带也是我军抗击敌军的战场。1939年11月初,日军对我晋察 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冬季大 “扫荡”,妄图寻歼我主力。   我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和一二0师特务团在紫荆关附近的黄土岭战斗中,以机动的伏击,将从北面进攻的日军总指挥阿部中将及其部下九百余人全部击毙。1941年8月15日,日军又集中十三万大军,分十三路向我晋察冀解放区进攻。   在这次艰苦的反“扫荡“斗争中,可歌可泣的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就发生在此。雄峙千古的紫荆关,是目睹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崇高气节的见证。
'''方城'''
现河南楚长城。[[楚长城]]史称万城,又称[[方城]]。长期以来,楚长城只存在于文献中。结合文献和前期掌握情况,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 。2010  2010 年3月8日,河南已用考古学的方法,找到了楚长城,第一次确定了楚长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使楚长城分布线路及区域再次清晰地展现出来。
楚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西起湖北省竹溪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州市,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南召县、叶县,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总长500多公里,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至鲁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又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确定的楚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的楚长城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81.34公里,共计137.22公里
楚长城并不是单一的线路,除北面南召至鲁两县间是单一线路外,东线和西线又各有内线和外线,东西两线形成四条线路。确定的楚长城墙体30.51公里,被历代破坏而消失的楚长城墙体约25.37公里、山险81.34公里,共计137.22公里。 楚长城在历史文献记载上称作“方城”。[[《左传》]]上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齐国要出兵攻打楚国,军队已经到了陉这个地方,楚成王派了屈完去迎敌,到了召陵地方,屈完对齐侯说,你如果真正要想打一仗的话,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防,有汉水作为城池,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的;齐侯见楚防御工事果然坚固,只好收兵。   像这样别的诸侯国家去攻打楚国,到了方城就被阻挡而回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上还有不少记载。如《左传》上记载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晋国的处父楚攻打以救江,到了方城,遇到息公子朱,便回去了。   又如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晋国的荀偃栾帅师伐楚,入侵到了方城之外,由于防御严实,没敢攻打,结果只好攻打了一下别的地方就回去了。   这些情况不仅说明了楚方城在防御其他诸侯邻国侵扰上的功用,而且也说明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连绵不断的城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崤'''
[[崤关]](函谷关)。肴,又称崤山,古代地名,在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流域,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   公元前627年(春秋时代)晋国军队曾经在在此地与秦穆公派去东征的秦军大战,秦国全军覆没,晋军坑杀秦国军队。此战至使秦国失去了向东发展的信心,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井'''
现河北喜峰口。迁安古称孤竹、令支(令疵),滦河峡谷战国时称令疵塞。汉魏时称卢龙塞。
卢龙之险,峻阪萦折,故有九峥之名。[[《三国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一年征乌桓,出卢龙塞。[[《晋书载记》]]永和十年,慕容儶治卢龙道,焚刊水石,今通方轨,刻石岭上,以纪事功。[[《寰宇记》]]卢龙道,亦谓之卢龙塞。 [[《唐书地理志》]]怀戎县东南九十里有居庸塞,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实天下之险。[[《方舆纪要》]]后人亦谓之长堑,后魏孝昌初杜洛周反于上谷,幽州剌史常景讨之,自卢龙塞至军都关,皆置兵守险,高齐天保四年,自将伐契丹,至平安,从西赵趣长堑。隋开皇三年,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击高保宁于营州。   宋宣和五年,辽萧干出卢胧塞,攻破景州。[[《承德府志》]]府治东南二百五十里有乌龙山,塞之得名,盖由此。[[《清高宗滦水考》]]卢龙塞,即今之渊家口也。
'''句注'''
山西雁门关。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
“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 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我多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 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 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
'''居庸'''
北京居庸关。吕氏春秋道“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居庸关的建设则始于汉代,当时亦只是作为郡县间的关口,并未纳于长城的建筑体制内。到了北魏时代,居庸关才修筑成长城的一部分,并建设成长城上一座重要的关口。   此后历代均有加筑修建,进一步成为北京西北方的军事重镇。明朝时期,为了对抗外长城以北的蒙古,守卫京师。后在九镇之外,增加了昌平镇总兵与真保镇总兵。居庸关属于昌平镇下属的三参将之一(另外两个参将是黄花城与镇边城)。而八达岭设守备,隶属于居庸关参将。
居庸关峡谷沟长谷深,自古就有“绝险”“天险”之称。居庸关发生过很多次战争,宋淳熙九年(1182),这里曾发生鲜卑人攻打居庸关的战争。在公元525~527年,杜洛周起义军将守关都督元谭赶出了居庸关。
辽金两朝的灭亡,也同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争有关。辽代末年,金兵进攻居庸关,辽国调集重兵把守,金兵攻关时,辽兵隐蔽在悬崖下面,突然崖石崩塌,士兵被压死许多,便不战自溃。
金国据居庸关时期,蒙古军又多次前来攻打。有一次,蒙古兵已经攻到了关城之下,守城的金兵用铁水将几道关门封死,并在关沟内布满铁蒺藜,选派精兵防守。   蒙古兵见不可强攻,改变了计划,趁夜色走小路,绕过把守严密的关沟,天亮时兵到南口外的平地,突然发起进攻,金兵大败。蒙古兵就从居庸关,一直打到了京都。
元朝末年,朱元璋北伐的大军破居庸关而入,直取元大都。到了明末,李自成率兵先打下宣府(今张家口宣化区),再入居庸,攻破北京城。 [1]
<ref>[https://newbaijiahao.qqbaidu.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s?id=1711883963720088615&wfr=spider&for=pc 天下九塞, 雁门为首,它凭什么被称为“中华第一 的雁门 ”?小嵘观世界 2月3 是在哪里?凯洋说教育 2021-09月25 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33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