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狄百瑞

增加 3,23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人物生平'''==
内容狄培理教授于 1949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他的教学事业,负责发展东亚研究的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他为此而编制的阅读资料选材来自印、中、日、韩等亚州文明的主要传统。这套资料 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大专都广受欢迎,现时更配上超过 140 篇文章,以供亚洲地区的通识教育之用。狄培理教授在 1960 至 66 年间出任东亚语言及文化系系主任,并担任国防语言及地区研究中心的首位主任。在他带领下,中、日、韩语的课程都有相当大的扩展。而从 1990 年开始,狄培理教授还以特任教授的身份在东亚语言及文化系讲学。在1969 至 1970 年間,狄培理教授是亚洲研究学会主席,也在 1969 至 71 年间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务会议理事会的首任主席,并于 1971 至 78 年间出任副校长,期间他推动东亚图书馆的翻新及扩充工程,建立人文研究中心,以及这中心辖下的人权研究中心。在 1978 至 1986 年间,任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的主席。 除了在教育行政上的贡献外,在学术成就亦广被承认。他先后在 1974 年和 1999 年获选为美国文理学院和美国哲学会院士,并获得圣罗伦斯大学、芝加哥罗耀拉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而他所获得的奖项,则包括美国历史协会的华图穆尔奖、教育出版社联会的费斯本奖、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出教师奖、哥伦比亚学院的约翰.杰伊奖、哥伦比亚大学的莱纳.屈林书籍奖和范多伦奖、谭能邦纪念奖、汉米尔顿奖(两届)以及旭日三等勋章等。 狄培理教授的研究兴趣是东亚的宗教和思想传统,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儒学。他把新儒学研究引入美国,提倡一种对亚洲在通识和核心课程中的位置的全新构想。他在近年折撰写和编辑的超过二十五部著作里,主要处理中国的民间社会和人权问题。他最近期的著作是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贵族与民间》。继担任过 1982 年钱宾四先生讲座的讲者之后,狄培理教授再次莅临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第四任唐君毅访问教授。<ref>[http://www.phil.arts.cuhk.edu.hk/web/zh-hant/tcivp/wm-theodore-de-bary/ 狄百瑞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ref> ==变更译名==狄培理教授当年赴中国求学时,和史学大师钱穆共同学习,而当时钱穆以deBary的音译,为他取了一个富有哲理的中文名字「培理」,而这个中文名字一用就是30年。不过1982年时,香港新亚书院翻译出版狄培理的著作时,误译为狄百瑞,当时人在美国的狄培理并不知情,此后在华文圈也都约定成俗使用狄百瑞这个姓名,一用又是30年。 直到这次获得唐奖,狄培理教授认为这是一个适当的机会,同时也为感念钱穆,因此透过哥伦比亚大学亚洲与中东委员会主任郑义静向基金会表达正名的想法。唐奖基金会执行长陈振川表示,最近收到「正名」的请求,许多参与唐奖评选的中研院学者大吃一惊,也才知道原来背后有这么一段故事。<ref>[外链网址 网页标题],外链网站</ref>
==分标题==
1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