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病原性

增加 8,17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大部分的大腸桿菌屬於「非病原性」,只有少部分大腸桿菌會引起下痢、腹痛等症狀,稱之為「病原性大腸桿菌」。
*病原性大腸桿菌為格蘭氏陰性菌,其中腸道出血型大腸桿菌列屬第2類法定傳染病。
*家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 AI),簡稱為禽流感,是一種禽類重要之傳染病,對雞及火雞可能引起惡性傳染及急速死亡,早期曾將本病稱之為雞瘟(fowl plague),後來在1981年世界家禽流行性感冒研討會會議上將雞瘟這個病名改為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因為不同的AI病毒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只有臨床上具高度死亡率的AI才是HPAI。
*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具有8條分別片段的RNA遺傳物質,製造10種不同蛋白質;不同的流感病毒株一起繁殖時,容易發生遺傳物質交換(gene reassortment),造成變異毒株出現。
*位於病毒表面的蛋白物質有血球凝集素 (hemagglutinin, HA) 及神經氨酸(neu-raminidase, NA),依不同抗原性之HA及NA可分類成不同的亞型(subtypes)病毒。
*目前已知HA被分類成15種亞型 (H1-H15),NA也被分類成9種亞型 (N1-N9)。各種動物感染的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之亞型有特異性,人類和豬一般感染H1N1及H3N2病毒,但是鳥類卻會感染所有的H和N亞型。
*香港於1997年年底發現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致死之病例,18人當中有6人死亡,當時感染的雞隻也有70~100%的死亡率。
*港府為控制人類疫情,1997年12月決定撲殺所有市場禽類及雞場雞隻約160萬隻,此後人的病例不再出現。
*分析感染人類病毒的來源:H5基因源自於1996年廣東鵝分離株(H5N1),N1基因源自於1997年香港小水鴨分離株(H6N1),而六段內源基因則來自1997年香港鵪鶉分離株(A/quail/Hong Kong /G1/97)(H9N2) ,表示由這3株病毒雜交而來。
**港府實施陸禽與水禽交易市場分開,以減少病毒由水禽傳播給雞隻之機會。
**香港持續對家禽市場進行抗體及病毒監測,到目前為止仍未再發現人類之H5N1出現。
*1998~1999年香港有2名兒童感染H9N2病毒,這個病毒對雞只有輕微的病原性,感染的小孩也都完全康復。
*2001年5月,香港的零售市場雞隻又發現了高病原性的H5N1病毒,港府撲殺了所有活禽市場禽類約120萬隻以控制本病,這株病毒株有別於1997年感染株,沒有感染人的病例發現。
*2002年2~3月港府又發現H5N1高病原株發生於養雞場,感染場由原先的2場擴散為22場,漁護署於是推行疫苗免疫措施來控制本病,他們將感染場雞隻全部銷毀共約95萬隻,感染區其他未感染場則注射H5死毒疫苗來防範本病。
*2002年的高病原株也是源自於1996年廣東鵝的基因,但是沒有1997年香港鵪鶉分離株G1的六段內源性基因,目前為止也沒有人類感染例。
===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的追蹤現況===
*台灣每年8~10月野鴨遷徙過境或留台渡冬,次年3~4月北返至西伯利亞繁殖地,所以每年秋、冬及春季為監測重點季節(參見候鳥遷徙路徑圖)。
*自1998年2月至2002年12月之監測結果顯示,5年來監測總數達10,945個樣本數,每年的監測樣本數有2,000個以上,監測地點由第一年台灣各縣市及金門縣21處溼地,逐步精減為台北、宜蘭、台南及金門4個縣市之候鳥棲息溼地為重點監測。從分離之232株AI病毒株經鑑定結果,計有15種不同的H和N亞型組合;包括H1N1、H1N3、H2N3、H3N8、H4N2、H4N6、H4N7、H4N8、H6N1、H7N1、H8N4、H10N3、H10N7、H11N9及H14N7 。
*截至目前為止,本監測分離之所有病毒株經實驗室檢測證實均為弱毒株,其中H7N1分離株也依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之病原性認定標準,分析其HA蛋白水解切割位的氨基酸序列確認其不具高病原性之蛋白切位。
*在連續前4年的監測期間,每年均發現H7N1弱毒株的出現,表示H7N1病毒在此遷徙的鳥群中佔有一個穩定的病毒群數量,如果這個病毒有機會傳播至家禽場,且經過雞體的適應之後,有可能會變異成強毒株。*台灣仍有因候鳥帶毒傳播至雞隻造成HPAI 發生的危機存在,養雞場做好自衛防疫之工作實不可輕忽。
*幾年來的監測並沒有發現任何香港的H5N1病毒株出現於台灣的野鴨群中,而且由金門監測點之候鳥監測結果發現,金門候鳥AI病毒的分離率幾乎為零,與台灣的分離結果有極大的差異,推斷金門與香港的候鳥遷徙主要路徑應該與台灣不同,所以經由候鳥帶毒傳播香港病毒株入境的可能性較小,雖然金門的監測結果候鳥帶毒率極低,但相對的因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故對台灣的預警功效更顯重要。
*家禽場自2000年開始有系統性地每年進行監測,由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家禽保健推行委員會4區檢驗室執行初步篩檢,本所進行H5或H7抗體的確認工作,因為只有H5或H7亞型的病毒才可能造成HPAI。
*截至目前為止的數據顯示台灣仍是HPAI的清淨區。
*由2001年的雞場監測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雞隻由白肉雞至蛋雞平均有6~37%不等的AI抗體陽性率,但是這些抗體經H亞型抗體確認證實皆屬於H6N1的抗體,表示台灣雞場雖沒有HPAI,但H6N1病毒感染的情況普遍,雞隻飼養者仍應注意這個非高病原毒株的感染。<ref name="行政院農業委員會">{{cite web |url=https://www.coa.gov.tw/ws.php?id=3932 | title=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之監測 | language=zh | date=2003-07-xx | publisher=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author=鄭明珠 | accessdate=2021-09-27}}</ref>
===
*為防範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發生,豬禽飼養場須遵守下列衛生管理防疫措施:
一、飼養場所出入口處應設有清洗消毒設施(如人員消毒槽)及噴霧消毒設備等供人員、車輛清洗消毒。人員進出場區應更換工作服與膠鞋。場區、辦公室及每棟動物舍出入口均應設置腳踏及洗手消毒槽,供員工進出消毒用。消毒劑應至少一週更換一次以上。
二、車輛、器械、機具及其它運輸設施進出場區,應經過嚴密的清洗消毒程序。需備有工作日誌,逐日記載人員、車輛進出管制等事項。
三、周圍環境應保持清潔,定期消毒與驅除病媒。消毒所使用之消毒劑必須依病原之抗性,選擇有效之消毒劑種類及稀釋倍數正確使用,進行全場徹底消毒,至少每週一次。
四、飼養場所應設置「畜牧場衛生管理紀錄簿」,每日詳細登載必要防疫措施執行情形,包括動物健康狀況、衛生管理、預防接種及消毒措施(包括消毒日期、消毒劑種類、使用濃度及用量情形)等事項,並經畜牧場特約獸醫師或執業獸醫師確認簽章,以供動物防疫人員隨時查閱。
五、動物舍空出時,必須徹底洗刷乾淨,並經消毒後應空置一週以上才能引進動物飼養,飼養前再進行消毒一次。
六、豬禽飼養場所應設置防鳥圍網設施,並於侯鳥渡冬季節(每年9月至隔年4月),加強防止野生禽鳥接觸豬禽,且不與水禽類混養為原則。
七、動物所有人或管理人、執業獸醫師發現動物罹患或疑患動物傳染病或不明原因而死亡或發病率達百分之十以上時,應向動物防疫機關報告並劃定隔離區,場內所有動物一律禁止移動,動物舍用具、車輛及動物排泄物應予以嚴密消毒。同時加強各項防疫措施,必要時,應迅速將發病動物群予以撲滅處理,防止疾病擴散。
八、動物屍體應依規定以掩埋、焚化或化製方式處理,動物屍體處理場地應每日清洗消毒。
九、前述規定各項工作,動物所有人或動物管理人應配合辦理,違者依違反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予以行政處分。
==参考來源==
{{Reflist}}
 
[[File:青木宣親.jpg | thumb | 300px | 青木宣親 <br> [http://sports.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954901 原圖鏈接] ]]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5 西醫學]]
6,5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