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古埃及人

移除 416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埃及人的原始社会起始于200万年以前的埃及直立人,是埃及最早的人类,他们的共同祖先属于埃及古猿,主要起始于在埃及法尤姆洼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距今约2800~2600万年之间。埃及法尤姆的直立人生活反映了埃及最早人类的活动。
=== 农耕文明哺育埃及王权国家===
距今约9000多年前,人们在尼罗河河谷定居,开始在岸边建立房屋和村落,进行农业畜牧业的生产活动。距今750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区出现了早期城市,并开始使用铜器,为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法尤姆湖附近的考古发掘表明,早在公元前5450年,生活在此地的埃及先民耕作物有大麦和小麦。另一个遗址梅里姆达也位于尼罗河西岸,其年代测定为公元前4800年。
=== 下埃及:===
1 法尤姆A文化(约公元前5450年——前4400年)
 
2 迈瑞姆达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4100年)
 
3 奥玛瑞文化(约公元前4600年——前4350年)
 
4 马阿迪文化(约公元前4000年——前3200年)
=== 上埃及:===
1 塔斯亚巴达里文化(约公元前4500年——前4000年)
 
2 涅伽达一期阿姆拉特文化(约公元前4400年——前3500年)
 
3 涅伽达二期格尔塞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前3300年)
 
4 涅伽达三期塞梅尼文化或前王朝第零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300年——前3100年)
== 王朝社会 编辑 语音==
约公元前350年前后,埃及第三十一王朝初期的史学家曼涅托,将埃及第一王朝,至其当时所在的埃及第三十一王朝,把埃及一共分为三十一个朝代,之后学术界(将曼涅托之后的第32王朝即托勒密王朝重新列入)又有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将上古埃及朝代重新划分为三十三个王朝(含第0、32王朝)及以下几个时期:
=== 古风时代(前)===
0、前王朝时期 ( 0—1王朝,约公元前3300—前3100年)
 
1、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前2686年)
=== 古典时代(早)===
2、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前2181年)
 
3、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前2040年)
 
4、中王国时期(11—14王朝,约公元前2040—前1786年)
 
5、第二中间期(15—17王朝,约公元前1786—前1567年)
=== 帝国时代(中)===
6、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
 
7、第三中间期(21—25王朝,约公元前1085—前752年)
 
8、晚王国时期(25—31王朝,约公元前752—前332年)
=== 希腊化时代(晚)===
9、托勒密时期(31—32王朝,约公元前332—公元前30年)
=== 罗马统治时代(后)===
10、后埃及时期(埃及行省,约公元前30年—公元639年)
=== 注:===
1、托勒密王朝中、后期希腊移民开始逐渐被埃及同化,这种同化晚期才被罗马中断。
 
2、古埃及文明灭亡仅仅是指文化上的更迭,而绝非人种消亡,古代侵略者从未有过针对埃及本土人种的灭绝性屠杀,现代的埃及人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科普特人),其他较大部分为混血。
 
3、埃及国家灭亡时间为公元前30年(罗马灭亡埃及32王朝(托勒密王朝)设立埃及行省),埃及文明灭亡时间为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将埃及伊斯兰化)。
==文化==
=== 字体罗塞塔石碑(托勒密五世登基周年纪念诏书)罗塞塔石碑(托勒密五世登基周年纪念诏书)===
1890年代在Hierconopolis发掘时发现的纳尔迈石板(公元前3000年)多年来被认为是埃及象形文字的最早文献。然而,在1987年德国考古队在阿比多斯(地名为Umm el-Qa'ab)发现了前王朝的一个统治者的U-j坟茔,复原了几百块骨片,从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规模的埃及象形文字,这一坟茔的年代为公元前3150年。
罗塞塔石碑(托勒密五世登基周年纪念诏书)罗塞塔石碑(托勒密五世登基周年纪念诏书)
埃及象形文字包含3种字符:音符,包含单音素文字,还有许多单音节文字和多音节文字;意符,表示一个单词;限定符,加在单词的最后以限定语意的范围。商博良对这一文字系统作了如下说明:当文字发展并在埃及普及时,对文字的简化也就发展了。这就导致出现了僧侣体和世俗体字体。
 
由于迦南地区一直沦为为埃及附属国,埃及圣书文字对腓尼基字母的影响非常大,而希腊字母又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现代英文字母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至埃及圣书文。
=== 埃及语与书写系统的演进===
埃及语前期(公元前 3150起)棺篆
 
埃及语早期(公元前 2700起)Pyramids铭文
 
埃及语中期(公元前 2100起)圣书体(正楷)
 
埃及语晚期(公元前 1600起)僧侣体~世俗体(行书,草书)
 
埃及语后期 (科普特语) 科普特字母(方言)
=== 阅读圣书体字符===
音符:字符仅用来表读音
 
意符:字符即表示所绘之物,且有读音
托勒密帝号王印托勒密帝号王印
定符:位于词尾,不发音,提示词义
 
注:现代古埃及语相比古代埃及语的区别在于缺少元音,国际埃及学术界后使用一个全新音节将其填充。
助动词助动词后缀代词后缀代词
公元4世纪出现了Horapollo的《象形文字集》,对将近200个象形文字作了解释。早期研究者认为它源出于希腊文,近期的研究则倾向于它含有真正的知识的残片,把它定性为埃及知识阶层试图挽救濒于失传的文化的一次“绝望”的尝试。《象形文字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符号主义起了主要的影响,特别是安德烈·阿尔齐亚特的《图形的寓意》,还有弗朗切斯克·科罗纳的《波利菲尔之梦》。拿破仑军队远征埃及时,在罗塞塔城附近发现了一块用三种文字(圣书体、世俗体和古希腊文)写成的黑色玄武石碑,被称为“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这块石碑给解读带来了关键性的资料。商博良从国王托勒密的帝号名印入手,在1830年代几乎完全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这对当时诞生不久的埃及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 文学===
流传到当下的古埃及文学作品,都是古代埃及社会形态下的产物其神学、诗歌、教谕,箴言,描绘了埃及古代文学史的灿烂。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许多文学作品写在纸草纸上保存了下来。
 
第一中间时期和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280~公元前1778),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中埃及语成为埃及古典文学语言。
《埃伯斯纸草书》《埃伯斯纸草书》
中王国时期是古埃及文学的繁荣时期,其文学作品在修辞、表意、描绘等方面是后来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典范。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公元前1090)最突出的文学体裁是写实的旅行记,这个时期还留下许多对众神和国王的颂歌《阿顿太阳的颂诗》是古代十八王朝颂歌中的名篇,它热烈赞颂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太阳神。这篇颂诗代表了古代埃及宗教诗的主要成就,埃及考古学家认为《阿顿太阳的颂诗》对古代希伯来文学产生过影响,特别是《旧约·诗篇》中可以看出古埃及颂诗的痕迹。
《萨拉尔第二莎草纸》阿蒙涅姆赫特的教喻(章节)《萨拉尔第二莎草纸》阿蒙涅姆赫特的教喻(章节)《尼罗河颂》是美楞普塔时期的篇长诗共14节,据埃及学者推断,它创作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其外又有早在古王国时期,国王陵墓中就已经有了各种符箓。中王国时期,这类符箓种类增多,而且中等居民阶层也在死者棺中放入符箓。新王国时期便产生了《死者之书》(一译《亡灵书》),它是写在长卷纸草纸上的各种咒文、祷文和颂歌,放在奴隶主帝王的陵墓或石棺里供“亡灵”阅读,许多诗句庄严典雅,气象宏伟。它表现了古埃及人对众神的虔诚 古代埃及每个时期都有训言、箴言之类的教谕文学。箴言这类作品多出自统治者或王公贵族之手,教导其子弟、臣下如何治国如何爱戴人民;有些则宣扬如何立身行事。后世把教谕文学上溯到古王国时期,《普塔霍蒂普箴言》就是这时期的作品。据说在著名的《所罗门智训》里,可以看出古埃及大臣普塔霍蒂普所写箴言的影响。 
古代埃及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故事传世。中王国时期,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增多。这些故事大多叙述主人公游历冒险的事迹,情节曲折。它表明当时埃及人社会视野大为开阔,也反映当时埃及跟海外的交往日益增强。有些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第十王朝时期的《能说善道的农夫的故事》(一译《有口才的庄稼人的故事》),是其中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刻画了一个聪明的劳动人民的形象。《赛努希故事》是根据第十二王朝初年的真实事件而创作的,它描述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反映了埃及人在巴勒斯坦的真实生活。中王国时期另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是《遭难水手的故事》(一译《沉舟记》),它很象《一千零一夜》中的《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也像《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作品饶有风趣,引人入胜,充满惊险的场面和奇异的情节,反映出当时埃及水手的生活和爱国热忱。新王国时期留下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故事,如《两兄弟的故事》、《倒霉的王子》、《占领尤巴城》和《关于真理和非真理的故事》等。新王国时期另一个突出的文学体裁是写实的旅行记,著名的《威纳蒙旅行记》写于第二十王朝的末期,它描述阿蒙神庙神官哈雷侯尔派遣威纳蒙前往腓尼基比布鲁斯城采购木材的故事。
 
古埃及文学在题材或体裁上对古代希腊文学、科普特文学和中世纪的东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艺术==
一些由古代埃及先于其他国家发明的包括:最早的纸(纸莎草)、锁和钥匙、玻璃器皿制作技术、啤酒酿造技术、牙刷、陨石中提取铁技术、10进制和拆分法、薄荷糖、安全套、保龄球、镜子和化妆品、大型帆船、眼影、假发、水钟、牙膏、扇子、手套、文胸、剪刀、文具盒、骰子,手术器械(根据《艾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记录,古埃及人可以治疗48种骨骼移位,并为此使用一整套手术器械,包括刀、剪、针、钳、勺、钩、探针、夹钳、柳叶刀等。)等。
 
古代埃及的家具制造以及建筑设计方面大量使用榫卯系统结构十分先进,其榫头和榫眼、燕尾榫、斜榫、暗榫,木钉 加金属件的结构等。
 
建筑上将两块花岗岩接缝处凿出个骑缝燕尾型榫,然后制作个领结型木楔或铜楔砸进去,两块石头就连接成了一块,牢不可分。
 
此外木制家具榫头处理还实现大进小出,且有软包的形式。反应出埃及古代木匠的高超水平。
==医学==
被古代文明和现代社会大为推崇的埃及医学,当下依然是一种引人入胜的存在。
 
古代埃及医学的基本概念,着重于医学系统对血管系统的解剖,病理学和疾病方面的认知,古代埃及医学起源于公元前3300年,左塞王的御医伊姆霍特普,是其奠基者。古埃及医学是同时代最先进的医学体系之一,广泛影响了古希腊医学,波斯医学体系的发展,古埃及人从木乃伊的制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和技巧,他们还研究药物学,利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来实施简单的外科手术。
 
早在4500年前古埃及当时研究出了800多种简单的医疗手术措施,和600多种天然药物用法,如柳树叶子和树皮(含阿司匹林)用作防腐,以及从霉变面包中获取盘尼西林成分外敷伤口等。
 
《艾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医学论文集,也是人类史上第一部医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上面他们已经掌握了脑部的大体解剖,「脑」的个名词第一次出现了,同时出现的还包括脑膜、脑脊液。他们还知道脑外伤和偏瘫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了脑的部分功能。
 
当时外科医生对各器官功能的认识大部分都是正确的,比如心脏泵血的功能、血液中带有「活力」的功能。
 
出现于纸草文稿中的手术技术包括:缝合,切除,止血,钻孔(古埃及人发明了带有锯齿内缘的管子来钻孔,主要用于血肿的减压)骨折和错位的处理:复位、打绷带、打夹板。
 
事实上,涉及外科知识最多的埃德温·史密斯纸草卷很可能就是一本军医手册,所以文稿的48个病例中,大多数外伤特别是头部外伤的,「标题-检查-诊断-治疗-手术细节注释」的顺序写作,非常有条理古埃及外科医生已经将病人区分为「可治愈的」、「可争取的」和「不治疗的」,并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分级治疗策略——「可治愈的」可以直接手术;「可争取」病人暂时有手术禁忌,但可以先观察,减轻痛苦,若情况有好转,再行手术。
 
莎草纸保存不易,留存下来的文件屈指可数。幸好古埃及有丰富的墓葬出土为医学史研究者带来有用的补充信息。
 
引:古埃及的血管系统医学和外科手术(Justin Barr New Havenue,Conn) 耶鲁大学医学院《古代埃及医学史》
==参考文献==
12,43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