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奥斯丁

移除 9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傲慢与偏见》]] </br> [[《理智与情感》]] </br> [[《爱玛》]]</br>[[《劝导》]]
}}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出生于英国斯蒂文顿,  英国著名女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简·奥斯丁'''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
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
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
[[《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 至于 [[ 《诺桑觉寺》 ]] ,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 ''' 奥斯丁 ''' 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
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
===='''目录'''====
===1人物经历======2个人生活======3主要作品======4创作特点======5人物影响======6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
[[ 父亲]] 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他是个学问渊博的[[ 牧师]] ,妻子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因此,奥斯丁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是家庭的优良条件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
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奥斯汀并不喜欢这个地方,据说她曾遭遇了[[忧郁症]]的折磨。
在这里,''' 奥斯汀''' 拒绝了一位将继承大笔财产的青年的求婚,因为她不爱他。
住了四年左右,父亲在该地去世,于是''' 奥斯丁''' 和母亲、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乔登。
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
=='''个人生活'''==
1796年,21岁的 ''' 奥斯汀 ''' 遇到[[勒弗罗伊]]。
[[File:666356.jpg|缩略图| 左3250px左|250px|[http://p1.so.qhimgs1.com/bdr/_240_/t011e74ccebd626d9cd.jpg 原图链接]
[http://p1.so.qhimgs1.com/bdr/300_115_/t011e74ccebd626d9cd.jpg 图片来自]]]
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  然而, ''' 奥斯汀 ''' 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  而拥有6个孩子的 [[ 勒弗罗伊 ]] 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 勒弗罗伊]] 返回爱尔兰。  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 "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  后来,[[ 勒弗罗伊]] 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 爱尔兰 [[ 最高法院]][[首席法官]]。  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 class="wikitable"
|-
! 中文名 !! 英文名 !! 体裁 !! 出版年
|-
| 《爱情和友谊》 || Love and Friendship || 短篇小说|| 1790年创作示例
|-
| 《理智与情感》又名《埃莉诺与玛丽安》 || Sense Love and Sensibility Friendship || 长篇小说 || 1811示例
|-
| 《傲慢与偏见》 ||Pride Sense and Prejudice Sensibility|| 长篇小说|| 1813示例
|-
| 《曼斯菲尔德庄园》 || Mansfield Park Pride and Prejudice|| 长篇小说 || 1814示例
|-
| 《爱玛》 || Emma || 长篇小说 || 1815示例
|-
| 《诺桑觉寺》 || Northanger Abbey||长篇小说|| 1818示例
|-
| 《劝导》 ||Persuasion|| 长篇小说 ||1818示例
|-
| 《苏珊夫人》|| Lady Susan || 短篇小说 || 1871示例
|}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File:666357.jpg|缩略图|右|350px|[http://p3.so.qhmsg.com/bdr/_240_/t01f680bc9855378718.jpg 原图链接]
[http://p3.so.qhmsg.com/bdr/300_115_/t01f680bc9855378718.jpg 图片来自]]]
===作品主题===
 
'''奥斯汀'''笔下的人物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却都体现了奥斯汀本人的婚恋观。
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已经影响了各个阶层,当时的乡村贵族、地主青年在婚恋问题上也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后,资产阶级关于人性和人道的一些思想观。
'''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已经影响了各个阶层,当时的乡村贵族、地主青年在婚恋问题上也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后,资产阶级关于人性和人道的一些思想观。 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 [[ 伊丽莎白 ]] 充分体现了奥斯汀所向往的婚恋模式,[[ 伊丽莎白]] 在和[[达西]]的交往当中,崇尚男女平等的原则,摒弃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点,并且认为高尚的情感是人们的正常需要。
同时, ''' 奥斯汀 ''' 笔下的理想婚姻除了平等、尊重以外,还有自由和理解,她希望以此来帮助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而找到自我,实现自我。
===艺术特色===
'''奥斯汀'''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由于''' 奥斯汀''' 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乡村,加之家境殷实,所以生活圈子很小  这使得她的作品往往局限于普通乡绅的女儿恋爱结婚的故事当中,而她的作品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封建势力的观点
这使得她的作品往往局限于普通乡绅的女儿恋爱结婚的故事当中,而她的作品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封建势力的观点。 作品主要通过淑女绅士们的社会交际,日常对话来反映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标准 。这使得奥斯汀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通俗读物
这使得'''奥斯汀'''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通俗读物。 但是,尽管奥斯汀的作品被比喻为"两寸象牙雕",但是她仍然通过绅士太太们的日常对话交际来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百态,用幽默的语言来讽刺了惟利是图、爱慕虚荣的现象,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人物影响'''==
'''简·奥斯汀'''不缺乏读者,就连当时还是[[摄政王]]的[[乔治四世]]都痴迷于她的作品。
1923年,'''简·奥斯汀'''小说被[[查普曼]](Robert Chapman)]] 校勘之后再版,终于让她的小说上升到"严肃文学"的殿堂,从此对她小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视角,可以把她的作品诠释成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东西:文化保守主义、女权主义、反女权主义、讽刺中产阶级的虚伪、同性恋。
新一轮的全球性"[[奥斯汀狂热]]"是从1995年开始,触发点是1995年BBC拍摄的6集电视连续剧[[ 《傲慢与偏见》]] ,其高水平的编剧、精准的角色选择以及详尽的历史细节,一下子在英国造成轰动,引发一系列的改编。  一两年内,相继出现了[[ 李安]] 导演的电影[[ 《理智与情感》]] 、两个版本的[[ 《爱玛》]] 、电影[[ 《劝导》]] 等等。''' 简·奥斯汀''' 的小说一部接一部地被重拍,她本人的经历也几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
2013年是英国女作家''' 简·奥斯汀''' 的名著[[《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继[[英国皇家邮政]]专门发行邮票纪念之后,[[英国中央银行]]宣布,'''简·奥斯汀'''的头像将被印制在新版10英镑纸币上,以此向她致敬。[[File:666358.jpg|缩略图|居中|450px250px|[http://p2.so.qhimgs1.com/bdr/_240_/t01983c8e6827d6eb6e.jpg 原图链接]
[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news/2013-07/25/content_16830085.htm 图片来自中国日报网]]]
简·奥斯汀<ref>[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news/2013-07/25/content_16830085.htm 简•奥斯汀将登上新版10英镑纸币 ]2013-07-25 </ref>
=='''人物评价'''==
===负面评价===
''' 奥斯汀 ''' 的视角过于狭隘。(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蒂]]评)
一个图书馆只要没有奥斯汀的书就是好图书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
=='''参考资料'''==
1,4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