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次編輯
變更
宫殿建筑
,無編輯摘要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为传统建筑之精华。古代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 后寝 ]] ”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万象神宫'''==
万象神宫即武则天明堂,于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号“万象神宫”,高300尺(今90余米)。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后来武则天称帝,万象神宫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武则天命令僧薛怀义率令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共三层,上为圆盖,有条九龙作捧著的姿态于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所花费用以万亿计,政府财政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之后武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明堂 明堂于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建成,号“万象神宫”,富丽堂皇,准许民众入内参观。武太后又令于明堂之北起天堂,以贮夹像。颁《亲享明堂制》。 后来武则天称帝万象神宫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举行祭天地的仪式,同时迎接各地使节。 明堂为武则天垂拱四年(668年)在乾元殿旧址上建造。据文献记载,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为多边形,圆顶。有上中下三层,古人认为明堂可以上通天象,所以“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上层为圆顶亭子,上立高一丈的涂金铁凤,屋顶铺木胎夹纻漆瓦。明堂有上下贯通的巨木中桩,作为斗栱梁架依附的主干。明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超过唐两京所有宫殿,反映其设计与施工能力已接近或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武则天时期,曾在此宴飨群臣,接受朝贺,发布政令。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武则天时的一些宏伟建筑物先后被毁掉。开元二十七年毁明堂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次年又改新殿为乾元殿。
同时,明堂又是标新立异、时髦华丽之作。武则天以独特的方式和创新精神建造明堂,“时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适于事”,一反过去拗于周制的复古传统和呆板四方的单层建筑模式,又在内涵上继承了传统明堂“ [[ 象天法地 ]] ”的设计原则。唐洛阳宫明堂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制,开创了以后中国古代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它所体现出的天子与天相通、象征性表达四时、十二时辰、二十四气以及四面八方、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宇宙时空观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明清礼制建筑——天坛祈年殿的形制与设计。明堂建成后,武则天非常高兴,“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亲享明堂,大赦改元。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颁九条以训于百官。文多不载。翌日,又御明堂,飨群臣,赐缣纁有差。自明堂成后,纵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观,兼赐酒食,久之乃止。吐蕃及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来贺。” 可见当时大唐第一高楼——明堂落成之后天下轰动的盛况,游客纷至沓来,像极了今天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刚落成时的样子。只不过,这个大唐最著名的地标和旅游景点只是偶尔对游客开放。
不过,明堂“大唐第一高楼”的称号并没有保持多久。则天帝是个高楼迷,明堂建成后不久,即命僧薛怀义开始修筑更高的用来安放大佛的“天堂”。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怀义作夹大像,其小指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之,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也记载:“天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库为之耗竭。” [1] 可见,天堂工程比明堂大的多,也比明堂(高88米)高的多,在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明堂全景,仅天堂内放置的大佛就高达百尺(30多米),其小指就能容数十人。而且,天堂在初建之时,曾数次被大风吹倒而后重建。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天堂的确切高度(估约150米以上),但它是我国古代木结构第一高楼则是毫无疑问的。
安史之乱(755年~763年)中,明堂经叛军和回纥兵两次焚烧,762年最终被毁。乱后,大唐的强大国力骤然崩塌,一蹶不振,进入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和朋党之争局面中。除了那些千古流芳的诗人墨客的名字外,这个时期的大唐似乎乏善可陈,已开始被世界渐渐遗忘。
明堂,帝国国运的象征。唐明堂—— [[ 万象神宫 ]] 、 [[ 通天宫 ]] 的命运见证了大唐帝国的盛衰沉浮、荣辱变迁。它曾经是以世界第一的高度傲然于世,睥睨天下,后来又自毁求全,但也仍不失英武伟岸之气,可最终还是在战乱中轰然倒下了,化为焦土残垣。
<ref>[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结构,2006-11-20</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