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永和山福德祠

增加 7,224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永和山福德祠'''<br><img src="https://img.ltn.com.tw/Upload/n…”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永和山福德祠'''<br><img src="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15/06/12/1347298_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347298 圖片來自ltn]</small>
|}

'''永和山福德祠''',是位於[[臺灣]][[苗栗縣]][[三灣鄉 (台灣)|三灣鄉]]永和村的[[土地祠]],合祀因興建[[永和山水庫]]而被迫拆遷的二十七尊土地神。

==歷史沿革==
1980年,永和山水庫興建,集水區二十七座土地祠面臨淹沒,計有[[頭份市|頭份]][[東興 (臺灣)|東興]]明坑五座,及三灣[[永和山]]的砂坑十一座、北坑九座、浮橋兩座。承建單位為了尊重民俗,先臨時樹了一座「二十七位土地公聯合辦事處」石碑,將土地神集中。記者[[廖志坤]]報導,居民籌組福德祠合建委員會,由當時的主任委員傅振昌捐出土地,再由委員會領取補償遷造費及信徒樂捐,共同在水庫管理所北側興建一座聯合土地公廟。

1984年10月29日,永和山水庫竣工前兩日,耗資新台幣一百多萬元的永和山福德祠完工。內廳將東興與永和兩地名同列,廟方不正面書寫廟名。因神桌無法容納二十七尊土地公,另外塑造一尊土地公作代表,置在神桌正中,神像後面另立一塊神位,刻寫「福德正神暨列列之香位」,右書「永和山水庫」,左刻上「諸位福神廟祠」。廟前還可遠眺水庫。在1984年、1985、1988等年報導時,記者認為永和山福德祠乃臺灣土地公集中數量最多的土地廟。不過,更早建立的[[桃園國際機場福德宮]]有收容三十六尊。

之後[[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資助因[[鯉魚潭水庫]]而建立[[新開福德祠]]。[[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則在建[[寶二水庫]]時曾計劃將該處的二十一座土地神與新建的[[大壢老仙爺廟]]合祀,但出於民俗禁忌而另外建廟。

多年來常有民眾棄置神像於永和山福德祠,讓該廟成為流浪神像收容處,使管理委員備感困擾,如2015年5月就被放十五尊。

至於原先被淹沒的土地廟們,在永和山水庫水位很低時,依然可見到露出水面。如2017年3月初就有報導。該年2月時,[[石門水庫 (臺灣)|石門水庫]]的[[阿姆坪土地公廟]]也是因為枯水而露出。

==祭祀活動==
早期[[台灣客家人|客家族群]]的土地公並沒有神像,習慣用一塊石碑代表。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時,廟方會將收藏於神像下方櫥櫃的二十七尊土地神神位取出,開放讓信徒膜拜。廟方會在該日會請戲班演酬神戲。

信徒相信1970年代有次颱風洪水來襲,土地公為保護居民生命財產,於晚間紛紛提著燈籠,指引居民逃離到安全地方,於是眾人都虔誠感謝二十七位土地公發揮團隊愛民救民精神的護佑;苗栗縣觀光文化解說員協會總幹事林鳳吟講述,水庫四年興建期間工程順利,信徒認為是受到土地神們的庇蔭;廟委李生華表示,他常碰到一對住[[臺北市]]的夫婦每月來廟裡參拜兩次,並告訴他很久以前土地公託夢,要求夫婦倆到此土地公廟參拜,此後便定期南下,事業也因此一路順遂。

廟旁有一棵老[[楓香|楓樹]]是當地人在建永和山福德祠廟前,就會祭拜的對象。該樹在2012年報導時,寬可達三人合抱,樹高卅餘公尺,樹蔭伸長半徑近十公尺。但因海拔不高、日夜溫差不大,楓樹並不容易變色。樹底下有石桌椅供人休憩,另有矮樹叢、花卉環繞。

在[[中秋節]]時來水庫賞月的旅客,有些除了燒香外,還並將供品留在原處,讓廿七位土地神分享。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或'''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化大革命|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ref>[https://religion.moi.gov.tw/Goods/Content?ci=3&cid=2&id=26 信仰自由],religion</ref>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傳播媒體|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复兴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神]]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室|祠]],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福德老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