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释智圆画像.jpg|230px|缩略图|右|<big>释智圆(画像)</big> [https://image.gushimi.org/file/8d836883426afbfdc02bb9cfd93ce67c.jpg 原图链接]…”
[[File:释智圆画像.jpg|230px|缩略图|右|<big>释智圆(画像)</big>
[https://image.gushimi.org/file/8d836883426afbfdc02bb9cfd93ce67c.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gushimi.org/list/0-58581 来自 古诗大全 的图片]]]
《'''秋病·买药囊无金'''》是[[北宋]][[诗人]]释智圆的作品之一。其诗风幽远清寒。
释智圆站在僧人的角度创作了许多吟咏历史的诗歌,这些诗议论精警独特、观点新颖深刻,而且很注意用[[儒家]]忠孝仁义的观念评说历史人物的千秋功过。
他的咏史诗、说理诗以及评论诗等,不仅丰富了僧诗和宋初[[诗歌]]的表现内容,而且在僧诗史上和宋初诗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center>秋病·买药囊无金</center>
{{Cquote|
平波映危碧,清景异尘中。
雪霁寒侵郭,秋澄冷照空。
眠云徒自乐,浮棹约谁同。
幽趣何人识,搜吟愧远公。
|[北宋]释智圆}}
==作者介绍==
释智圆(976年~1022年),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说。
智圆天资聪敏,少善诗律,"十五微知骚雅,好为唐[[律诗]]<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ca59d0100nic9.html 唐之律诗],新浪博客,2010-10-22</ref> "(卷一十九《中庸子传》),直至晚年仍然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门径任苔荒,长年寝一床。病中消白日,诗里发清狂。窗暗云遮月,林明叶坠霜。百年能几日,两鬓已苍苍。"(卷四十七《自嘲》)智圆一生作诗甚夥,至今保存在《闲居编》中的诗歌尚有400首之多。这些诗作真实地纪录了智圆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为后人了解宋代僧人的[[生活]]与[[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诗词背景==
宋初帝王以五代尚武亡国为借鉴,大兴右文政策,具体到佛教[[政策]]方面,也是一反前代灭佛的举动,而推行保护措施,"宋初诸帝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对佛、道二教也持尊奉的态度,有倡导儒、佛、道融合之文化趋向"。学术界有关宋初佛教政策的论述很多。
智圆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宋初三朝,他深刻感受到了[[朝廷]]的美意,对统治者采取扶持和保护佛教的措施表示了支持和赞许。他在《翻经通纪序》一文中说:
浮图之教流于华夏者,其权与于[[东汉]]乎。翻传流衍者无代无之。洎乎李[[唐宪宗]]以降,其务寝者凡一百七十龄,故五代之间,绝闻传译。逮乎我大宋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钦承佛记,扶起坠风,由是象胥之学重光,能仁之道益振,阐扬之利,盖不可得而思议焉。有以见汉明丕显之功,不独美于前世者也。分为两卷,号曰《翻经通纪》。始炎汉,终我朝。俾学佛者览之,既知大觉之宗有自来矣,抑又见太宗之于我教也有继绝存亡之道与。(卷十) 在文中,智圆对[[宋太宗]]设立[[译经院]]表示认同,并赞许这一举措对佛教有"继绝存亡"之功。
==创作思想==
提出“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古文理论
释智圆非常推崇[[白居易]];推尊唐代古文运动<ref>[https://www.sohu.com/a/219349449_103932 轰轰烈烈的“唐宋古文运动”是怎么回事 ],搜狐,2018-01-27</ref>的领袖[[韩愈]];并积极撰写古文与教授古文。
在宋初多样化的文化发展中,智圆表现出了对学术的严肃性的[[尊重]]、天台立场的坚定性以及超脱凡俗的佛教教义追求和悲天悯人的现实关怀,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智圆作为一名对其所处时代儒佛思想进行深入思考的僧人,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主张用佛家思想来修身养性;用[[道家]]思想养生益智;用儒家思想平乱治世;提出在处理不同文化的冲突时运用中庸思想的观点。这些都是他本人智慧的彰显,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和谐共荣思想的体现。
==视频==
===<center> 秋病·买药囊无金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宋朝,为何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干掉的王朝?</center>
<center>{{#iDisplay:n314147imrf|560|390|qq}}</center>
<center>王立群讲座:从宋太祖到宋太宗</center>
<center>{{#iDisplay:d0334dqsqjz|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https://image.gushimi.org/file/8d836883426afbfdc02bb9cfd93ce67c.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gushimi.org/list/0-58581 来自 古诗大全 的图片]]]
《'''秋病·买药囊无金'''》是[[北宋]][[诗人]]释智圆的作品之一。其诗风幽远清寒。
释智圆站在僧人的角度创作了许多吟咏历史的诗歌,这些诗议论精警独特、观点新颖深刻,而且很注意用[[儒家]]忠孝仁义的观念评说历史人物的千秋功过。
他的咏史诗、说理诗以及评论诗等,不仅丰富了僧诗和宋初[[诗歌]]的表现内容,而且在僧诗史上和宋初诗坛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center>秋病·买药囊无金</center>
{{Cquote|
平波映危碧,清景异尘中。
雪霁寒侵郭,秋澄冷照空。
眠云徒自乐,浮棹约谁同。
幽趣何人识,搜吟愧远公。
|[北宋]释智圆}}
==作者介绍==
释智圆(976年~1022年),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说。
智圆天资聪敏,少善诗律,"十五微知骚雅,好为唐[[律诗]]<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ca59d0100nic9.html 唐之律诗],新浪博客,2010-10-22</ref> "(卷一十九《中庸子传》),直至晚年仍然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门径任苔荒,长年寝一床。病中消白日,诗里发清狂。窗暗云遮月,林明叶坠霜。百年能几日,两鬓已苍苍。"(卷四十七《自嘲》)智圆一生作诗甚夥,至今保存在《闲居编》中的诗歌尚有400首之多。这些诗作真实地纪录了智圆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为后人了解宋代僧人的[[生活]]与[[思想]]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诗词背景==
宋初帝王以五代尚武亡国为借鉴,大兴右文政策,具体到佛教[[政策]]方面,也是一反前代灭佛的举动,而推行保护措施,"宋初诸帝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对佛、道二教也持尊奉的态度,有倡导儒、佛、道融合之文化趋向"。学术界有关宋初佛教政策的论述很多。
智圆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宋初三朝,他深刻感受到了[[朝廷]]的美意,对统治者采取扶持和保护佛教的措施表示了支持和赞许。他在《翻经通纪序》一文中说:
浮图之教流于华夏者,其权与于[[东汉]]乎。翻传流衍者无代无之。洎乎李[[唐宪宗]]以降,其务寝者凡一百七十龄,故五代之间,绝闻传译。逮乎我大宋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钦承佛记,扶起坠风,由是象胥之学重光,能仁之道益振,阐扬之利,盖不可得而思议焉。有以见汉明丕显之功,不独美于前世者也。分为两卷,号曰《翻经通纪》。始炎汉,终我朝。俾学佛者览之,既知大觉之宗有自来矣,抑又见太宗之于我教也有继绝存亡之道与。(卷十) 在文中,智圆对[[宋太宗]]设立[[译经院]]表示认同,并赞许这一举措对佛教有"继绝存亡"之功。
==创作思想==
提出“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古文理论
释智圆非常推崇[[白居易]];推尊唐代古文运动<ref>[https://www.sohu.com/a/219349449_103932 轰轰烈烈的“唐宋古文运动”是怎么回事 ],搜狐,2018-01-27</ref>的领袖[[韩愈]];并积极撰写古文与教授古文。
在宋初多样化的文化发展中,智圆表现出了对学术的严肃性的[[尊重]]、天台立场的坚定性以及超脱凡俗的佛教教义追求和悲天悯人的现实关怀,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智圆作为一名对其所处时代儒佛思想进行深入思考的僧人,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主张用佛家思想来修身养性;用[[道家]]思想养生益智;用儒家思想平乱治世;提出在处理不同文化的冲突时运用中庸思想的观点。这些都是他本人智慧的彰显,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和谐共荣思想的体现。
==视频==
===<center> 秋病·买药囊无金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宋朝,为何会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干掉的王朝?</center>
<center>{{#iDisplay:n314147imrf|560|390|qq}}</center>
<center>王立群讲座:从宋太祖到宋太宗</center>
<center>{{#iDisplay:d0334dqsqjz|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