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凌日法

增加 3,392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凌日法</big> '''   |-   | File:Babd8c9f3da04b6aa7a2c1e0c6a…”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凌日法</big> '''
 
|-
 
|
[[File:Babd8c9f3da04b6aa7a2c1e0c6a43c2e.jpg|缩略图|居中|[http://p5.itc.cn/images01/20200905/babd8c9f3da04b6aa7a2c1e0c6a43c2e.jpe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5%87%8C%E6%97%A5%E6%B3%95&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原理为:如果一颗行星从母恒星盘面的前方横越时,将可以观察到恒星的视觉亮度会略微下降一些,这颗恒星变暗的程度取决于行星相对于恒星的大小

=='''使用设备'''==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使用的就是凌日法,望远镜在长时间里对超过十万颗恒星进行监视,扫描并记录每一颗恒星在不同位置的亮度变化。NASA正是在分析这些光变曲线后,才得出“开普勒天体”的数据

=='''发现系外行星'''==

发现系外行星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凌日法是使用较为频繁的方法,比如开普勒探测器上的观测原理。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使用了微引力透镜的方法寻找系外行星,他们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夏威夷W.M.凯克天文台对恒星OGLE-2005-BLG-169进行了观测,发现其周围存在一颗天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这是微引力透镜技术的又一个发现案例。这一发现打开了一个新的时空,即在恒星周围更大的轨道半径上发现行星。

我们发现的系外行星轨道半径都很小,公转周期仅为数天、甚至是数个小时,在木星和土星这样的轨道半径上,鲜有系外行星被观测到。发现此类行星可能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微引力透镜法。哈勃望远镜和凯克天文台的联合观测发现,这颗天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轨道半径较大,距离主恒星接近6亿公里,属于轨道周期较长的系外行星。科学家发现,如果不使用微引力透镜技术,我们很难发现轨道周期较长的系外行星,温度更低的系外行星也无法被观测到。

[[恒星]]OGLE-2005-BLG-169属于光学引力透镜实验框架下的观测目标,由早期微引力透镜技术发现,其工作原理为行星通过背景恒星时,会使恒星光线发生扭曲,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发现系外行星的踪迹,并且计算出它的基本参数。哈勃望远镜和凯克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发现,恒星OGLE-2005-BLG-169质量接近太阳的70%,探测到的引力透镜信号是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对于一颗特定的恒星,要想让行星的透镜信号与地球处于同一直线上,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因此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正因为如此,微引力透镜技术发现的系外行星数量较少,不及凌日法的观测成果。事实上,微透镜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能够发现大多数望远镜无法观测到的系外行星,凯克天文台的科学家维吉尼-巴蒂斯塔认为,微引力透镜可以发现长周期系外行星,并且确定它们的属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颗系外行星可能是一颗失败的恒星<ref>[http://roll.sohu.com/20131028/n389030691.shtml   新凌日法或能找到“新地球”],搜狐2013年10月28日,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14,3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