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佛驮跋陀罗

增加 32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佛驮跋陀罗.jpg|缩略图|右|佛驮跋陀罗|http://www.so.com/link?m=ak16seFP2Uq1PK2H48Jt34%2B6lbQEAJ7kGg0FQlD7CGe01CcukNKjGavAXws3E7CJIuJyKnTTKiQ8HUUzh%2BM%2BPUmagAPrzNmAr9rsSDECngX3XAo4IZ4ACYzyyEEl6SazYQ%2Ba6DlLoBzkSsR%2BH695P3xNSoLNjlvfdoRrdgw%3D%3D 原图链接]]<br>
中文名--佛驮跋陀罗<br>
外文名--Buddhabhadra<br>
<br>
佛驮跋陀罗在庐山为慧远译出了有关修禅的专著《修行方便禅经》二卷,这对慧远的修持给予很大帮助。佛驮跋陀罗的志愿是要往各处弘化,一年后,义熙八年(412)秋,他便离开庐山西游,到了荆州,受到当时逗留此地的太尉刘裕的尊敬。不久(义熙九年即413春间)他随刘裕去扬都(今南京),住道场寺(在南京中华门外,一称斗场寺;寺为司空谢石所建,后人又称谢司空寺)。他仪表质朴有涵养,深受当地僧众钦佩。<br>
 
[[File:僧人.jpg|缩略图]]<br>
佛驮跋陀到扬都后,依旧传习禅法;所住道场寺,一时成了“禅师窟”。不久,法显游历印度归来,他们开始合作,从义熙十二年到十四年(416—418),先后翻译了法显携归的梵本经律《大般泥洹经》六卷,《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杂藏经》一卷。他积累了许多翻译经验,到义熙十四年(418)受孟顗、褚叔度的启请和沙门法业、慧严等一百余人于三年中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五十卷(后来改分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这一大部经典的梵本有三万六千偈,原来是西晋沙门支法领从西域于阗取回来的,一向无人翻译。直到佛驮跋陀罗才完成这一大译事(罗什先翻了《华严经》中的《十住品》,佛驮跋陀罗译本就完全采用它的译文;其余各品和它配合,当然也受到了罗什译文风格的影响)。大体上斟酌文义,符合原本的意旨。这部经文对后来佛教义学的发展影响很大。翻译地也以“华严堂”为名以示纪念。佛驮跋陀罗于刘宋元嘉六年(429)圆寂,年七十一岁。
尊者佛驮跋陀罗(晋云“觉贤”),姓释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苗末也。幼亡父母,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常与僧伽达多,共游罽宾。达多闭户禅坐,忽见师来云:“暂往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后益见其神变,敬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时姚秦沙门智严至罽宾,睹法众清净,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未遇真匠,将何发悟!”即咨询于众:“孰能遂我祈请,流化东土?”佥应之曰:“跋陀罗其人也。”严乃要师,裹粮而行。经历诸国,至交趾,附舶循海,达于青州东莱。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秦太子泓,请师于东宫,集众说法,与罗什论“色空”义。师曰:“汝只说得果中色空,不说得因中色空。”什问:“何谓?”师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往复数番,罗什罔测。秦主兴供僧三千,盛修人事,而师禅静自守。忽谓弟子曰:“吾见本国,五舶俱发。”众谓妄言,因共摈弃,乃与弟子慧严、慧观四十余人俱发,至庐山香谷,茇舍而居(茇,蒲曷切,草舍),时会莲社。远公谓师被摈,过由门人;悬记五舶,于律无犯。即遣弟子昙邕,致书秦主,为其解摈。乃请师东林译出禅数诸经,自是江东始耽禅悦。师志在游化,西适江陵。持钵分卫,果见天竺五舶至此。后还都,立道场寺。先是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未经宣译。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请师为主译,与沙门法业、慧义、惠严、慧观等为笔授,译成六十卷。有二青衣,旦从池出,洒扫研墨。师先后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方便论》,及法显所得《大僧只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塔于庐山北岭。<br>
佛陀跋陀罗,汉语的意思叫觉贤,古代天竺迦维罗卫国人、是甘露饭王的后裔。佛陀跋陀罗幼年出家作沙弥,16岁即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当时姚秦国沙门智严法师到西域,邀请他同往东方。二人于是走海路,从青州登陆,直上长安。姚秦太子请佛陀跋陀罗入东宫讲法,与鸠摩罗什大师共论色和空的意义,达到了深奥玄妙的境界。随后,佛陀跋陀罗上庐山,加入慧远大师的莲社,并翻译了《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方便论》等经论15部,南北朝时期宋国元嘉6年,他在念佛声中化去。<br>
==附汤用彤《 [[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 》==
佛驮跋多罗,此云觉贤,生于天竺那呵■城。以禅律驰名。游学罽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秦沙门智严西行,苦请东归。于是逾越沙险至关中。得见罗什,止于宫寺。教授禅法,门徒数百。名僧智严、宝云、慧睿、慧观从之进业。乃因弟子中颇有浇伪之徒,致起流言,大藏谤黩。秦国旧僧僧■、道恒谓其违律,摈之使去。贤乃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南下到庐山,依慧远。计贤约于秦·弘始十二年(410)至长安,当不久即被摈。停庐山岁许,慧远为致书姚主及秦众僧,解卓摈事。晋·义熙八年(412)乃与慧观至江陵,得见刘裕。其后(415)复下都,译事甚盛。<br>
觉贤与关中众僧之冲突,慧远谓其‘过由门人’。实则其原因在于与罗什宗派上之不相合。《僧传》云,什与贤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贤谓什曰︰‘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尔,何必能称美谈。’觉贤对于罗什之学,可知非所伏膺。盖贤学于罽宾,其学属于沙婆多部。罗什虽亦游学罽宾,精一切有学,但其学问则在居沙勒以后,已弃小就大。据当时所传,佛教分为五部。不惟各有戒律,且各述赞禅经。罗什于戒律虽奉《十诵》,但于禅法则似与觉贤异趣。什公以弘始辛丑(401)十二月二十日至关中,僧睿即于二十六日从受禅法。什寻抄究摩罗罗陀、马鸣、婆须密、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等家禅法译为《禅要》三卷。后又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及《要解》二卷。至弘始九年(407)复详校《禅要》,因多有所正,而更详备,当与第一次所译极不同。什公之于禅法,可谓多所尽力。《晋书》〈载记〉云什公时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续僧传》〈习禅篇〉论曰︰‘昙影道融厉精于淮北。’则什之门下坐禅者必不少。但约在弘始十二年(410),觉贤至关中,大授禅法,门徒数百。当什公弘三论鼎盛之时,‘唯贤守静,不与众同’。而其所传之禅法,与什公所出,并相迳庭。于是学者乃恍然五部禅法,固亦‘浅深殊风,支流各别’。而觉贤之禅,乃西域沙婆多部,佛陀斯那大师所传之正宗。其传授历史,认为灼然可信。觉贤弟子慧观等,必对于什公先出禅法,不甚信任。慧远为觉贤作所译〈禅经序〉,谓觉贤为禅训之宗,出于达摩多罗与佛大先。罗什乃宣述马鸣之业,而‘其道未融’。则于什公所出,直加以指摘。按什公译《首楞严经》,又自称为‘菩萨禅’。而觉贤之禅则属小乘一切有部,其学不同,其党徒间意见自易发生也。<br>
觉贤所译《达摩多罗禅经》,一名《 [[ 修行道地 ]] 》,梵音为‘庾伽遮罗浮迷’,此即谓《 [[ 瑜伽师地 ]] 》。按大乘有宗,上承小乘之一切有部。则有宗之禅,上接有部之法,固极自然。觉贤所处之时,已当有部分崩之后,其学当为已经接近大宗之沙婆多也。《僧传》云︰
‘秦太子泓欲闻贤说法,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罗什与贤数番往复。什问曰︰“法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唯色常空。”又问︰“既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群师或破析一微,我意谓不尔。”又问︰“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众微空,以众微故一微空。”时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余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贤曰︰“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为空矣。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问答之大意也。’<br>
僧契、道恒等人对觉贤说:"佛尚不听说自己已经得法,你就先说将有五只船从天竺国开来,虚而无实,而且你的门徒又以诳言惑众,已经违背了戒律,又不符合义理,你应离开这里,不能在此久留。"觉贤说:"我孑然一身,如若浮萍,要去要留都很容易,遗憾的是胸意末申,因此而慨然。"于是觉贤就和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一起离开了长安。"他走的时候,神志从容,全没有悲戚之色,许多真心识知佛教的人都很惋惜,有上千的僧侣和百姓来给他送行。姚兴听说觉贤离开了长安,怅然失意,对道恒说:"觉贤沙门,协道来游,欲宣扬佛教,用心良苦,怎能因一句话没有说好,就将他赶走,使众人失去导师。"又派人前去追赶。觉贤对赶来的使者说:"我诚知圣上的恩旨,但不能从命。"于是带领众人,连夜赶路往庐山去了。<br>
庐山高僧慧远,早就钦服觉贤的名望,听说觉贤来了,高兴的就象是来了老朋友。因为觉贤徒弟的过失,使觉贤遭人排斥,至于天竺国来船一事还没有定论,而且也不违反戒律,因此慧远派弟子昙邕给姚兴和关中的僧人写信,为觉贤说情。慧远请觉贤出禅数各经。觉贤志在游方弘化,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长的时间。他在庐山住了一年多,又西行来到江陵,遇到五艘外国船,上前寻问果然是从天竺国来的,出发的时间,正是觉贤所说的时间。于是全江陵的士人、百姓都采向觉贤礼拜,并有很多布施,觉贤却没有接受,还是拿着他的食钵到处化缘乞食。 当时陈郡袁豹,任南朝宋武帝朝太尉府的长史,宋武帝南讨刘毅,袁豹随行来到江陵,觉贤带着弟子慧观到袁豹处乞食,袁豹平素不信佛法,招待的很不好,觉贤他们都没有吃饱便要告辞了,袁豹说:"你们好象没有吃饱,请等一等。"觉贤说:"施主的布施之心有限,准备的斋饭已经没有了。"袁豹让手下的人添饭,饭却没有了, [[ 袁豹 ]] 感到很惭愧。袁豹问慧观:"觉贤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慧观说:"德量高远,不是凡人所能认识到的。"袁豹深叹觉贤的卓异不凡,并上启太尉,太尉召见觉贤,对觉贤非常崇敬,资供备至。随后,太尉回京都,请觉贤同行,觉贤到京城后住在道场寺。觉贤仪范简单朴素,不同于中华风俗,但他志向、气韵清明广远,气度不凡,具有精深的旨趣。 先前,僧人支法领在于阗国(西域城国)得到一部梵文本《华严经》,共有36000偈颂辞,没有翻译。到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吴郡内史孟凯、右卫将军褚叔度,请觉贤翻译。觉贤手执梵本,与沙门法业、慧严等一百余人,在道场寺将此经译出。译文准确、畅通,妙得经意,所以道场寺又有华严堂之称。<br><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a5a5dc910102ypgc.html 静行品]新浪博客 2019.1.12</ref>
僧人法显曾在西域得到一部梵文本《僧祗律》,也请觉贤译为汉文。觉贤曾先后译出《 [[ 观佛三昧海 ]] 》6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共15部,117卷,都能够全面反映原著的内容,妙尽文意。觉贤于南朝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去世,终年71岁。<br>==参考文献==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