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辑里丝

增加 3,763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辑里丝''',原名七里丝、辑丝。产于太湖流域浙江南浔镇,关于七里丝、辑丝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得到认可的一个…”
'''辑里丝''',原名七里丝、辑丝。产于太湖流域[[浙江]]南浔镇,关于七里丝、辑丝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得到认可的一个观点是:该丝的源产地距浙江北部湖州南浔有七里之遥(今属南浔区南浔镇辑里村),因而被唤作“七里村”,七里丝因此而得名南浔本地人成为“辑丝”。这个小小的村庄在元末形成之后,便开始生产后来享誉世界的辑里湖丝了。在机械缫丝尚未盛行时,辑里丝曾畅销国内外。<ref>[http://www.dili360.com/cng/article/p5350c3d79de4f53.htm 辑里丝 江南丝中极品],中国国家地理网</ref>

==工艺特色==

这种用木制丝车缫制的土丝为何如此质优呢?原来它有三个秘诀:

一是该村培育的蚕品种优良。在明万历年间,该村村民培育了一种优良蚕种——“莲心种”,该蚕种因其所产蚕茧小如莲实而得名。使用这种蚕丝,特别适于缫制优质的[[桑蚕丝]]。

二是当地地处太湖之滨,河流纵横,有很好的养蚕、缫丝的自然条件。七里村村东流淌着一条清澈透明的雪荡河。缫丝过程中强调“用清水、勤换水”,所以对水质特别讲究。而这条雪荡河在穿珠湾附近分流到七里村的淤溪时,河水几经曲折澄清,水清如镜,透明度几达100%。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编印的《[[南浔镇志]]》中记载道:“雪荡、穿珠湾,俱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

三是当地村民缫丝技术高超。七里村人在缫丝工艺上注重“细”和“匀”,缫丝工具应用当时最先进的三绪脚踏丝车,因而所缫的丝“富于拉力、丝身柔润、色泽洁白”,可比一般土丝多挂两枚铜钿而不断。南浔阁老、当朝吏部尚书朱国桢在天启二年(公元1621年)所著的《[[涌幢小品]]》中说:“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一份。”由此可见,明万历后期(公元1578~1620年),七里村人所缫的七里丝,已逐渐在国内市场出名,大贾皆贩于此地,贸于江南及川广地区。

==历史传承==

此后,七里村人独特的缫丝工艺,被逐渐推广到了杭嘉湖苏各地,而且经由这些地区的吸收改进,土丝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形成了“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而这时各地所产的丝,也统统被称为七里丝

或者辑丝了。从此,七里丝成为品质优良的著名土丝,尤其以南浔、七里而著称,后来则泛称江南一带的上等土丝,再后甚至连[[广东]]的上等土丝也冠以七里丝之名。

七里丝的名称直到清康熙乙丑年(公元1685年)前后仍保持着原名。直至雍正初年(公元1723年)之后,古书上才有了“辑里湖丝,擅名江浙也”的记载。由此可推断,“七里丝”被雅化为“辑丝”的时期当为[[康熙]]后期(公元1685~1722年),大概是南浔镇的丝商为赞美该丝所为。因“七”与“辑”发音相近,而“辑”又有缫织之意,因而这并不是无道理的雅化。

==享誉世界==

明代中叶,辑里丝开始在国内名声鹊起。据传,明朝时南浔朱国祯、温体仁两位相国都将自己家乡的七里丝推荐给当朝皇上。后来,清皇室内各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的[[龙袍]]、凤衣都必须用七里丝作经丝精织而成。清政府设于苏州、杭州的织造局,还在南浔镇上专设收购生丝的“京庄”。另有专门招揽广东商人的“广庄”。但辑里丝享誉世界,则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了。

==参考文献==
[[Category:360 生物科學總論]]
261,1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