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4
次編輯
變更
清朝
,無編輯摘要
'''清朝'''({{lang-mnc|ᡩᠠᡳᠴᡳᠩ<br/>ᡤᡠᡵᡠᠨ|v=daicing gurun}}{{refTag|《满汉大辞典》,安双成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654页。}},[[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10月30日]]-[[1912年]][[2月12日]]{{noteTag|1=由於清朝建立的過程存在幾個重要的時間點,有關清朝的起始時間,存在不同的說法。主要有1616年說(後金建立)、1636年說(正式定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說(清軍入關並遷都北京){{參考|name=中國歷史李國祁|1={{Cite book | author = 李國祁 | title = 中國歷史 | location = 三民出版社 | ISBN =9789571406 }}}}}}),又号'''大清帝國'''、'''大清国'''、'''中华大清国、中國'''等等{{noteTag|1=「大清」為原本國號,並見於《[[s:南京條約|南京條約]]》等;「大清国」见於《[[s: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等、「大清帝国」見於《[[s:马关条约|马关条约]]》、《[[s: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等、「中华大清国」見於《[[s:中美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s:望厦条约|望厦条约]]》等。而在條約內文,清政府通常簡稱為“中國”,如《[[s: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第二款:“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应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而当时西方各国亦以“China”或其它语言中的相应词汇(如[[法语]]中为“Chine”)来称呼清朝。另外,“清国”是[[日本人]]對中國所使用的一種[[差別用語]],[[甲午战争]]前日本称清朝为大清国,战后就称为清国。原因是日本認為清朝不配稱作為中华{{參|{{cite web|title=甲午时日本鼓吹掠夺:清国佬的衣服 也请剥下带回|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2_05/29/14882438_2.shtml|publisher=凤凰网|accessdate=2014-03-05|language=中文|date=2012-05-29}}}}。而清朝灭亡后,日本亦曾长期称[[中华民国]]为“支那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才改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后金]],定都[[赫图阿拉]](即[[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清」。
另外,自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皇帝开始正式以“中国”({{lang-mnc|ᡩᡠᠯᡳᠮᠪᠠᡳ<br/>ᡤᡠᡵᡠᠨ|v=dulimbai gurun}})自称其全部统治区。{{參考|1={{Cite book|title=[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xueyuan/detail_2010_11/04/3000045_0.shtml 满人早期对中国尊称“天朝” 入关后自称“中国”]}}}}[[1689年]]清[[康熙帝]]在与[[俄罗斯沙皇国|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与“俄羅斯”相对。{{參考|1={{cite book zh | author = 徐俊 | title =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 publisher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date = 2000年11月 | location = 湖北武昌 | pages = 27 | url = | doi = | id = | isbn = 7-5622-2277-0 }}}}
=== 後金立國 ===
{{See also|後金}}
由於建州三衛不服明朝統治,[[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王朝|朝鮮]]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作為補償。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NoteTag|明朝後期的女真族分成據守舊建州女真勢力的[[建州女真]]與[[長白山女真]];據守舊野人女真勢力的[[東海女真]];以及最強盛,據守舊海西女真的[[扈倫女真]],而建州的死敵[[葉赫]]就屬於扈倫女真的一部{{參考|name=後金立國}}。}},並與[[漠南蒙古]]友好{{參考|name=後金立國}}。
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国。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最後於[[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NoteTag|努爾哈赤的死因與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沒有直接關係,寧遠戰役於農曆正月戊午結束,努爾哈赤於八月去逝,期間努爾哈赤還攻打喀爾喀蒙古、冊封土謝圖汗等事{{參考|1={{Cite book|author=趙爾巽|title=《清史稿‧本紀一‧太祖本紀》:「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寧遠。....城上放西洋炮,頗傷士卒,乃罷攻。....二月壬午,上還瀋陽,語諸貝勒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入宮發喪。」}}}}}}。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參考|name=後金立國}}。
皇太極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喀尔喀蒙古|蒙古]]等地事务。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與[[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漠南蒙古|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王朝|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中了[[反間計]],殺害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清兵入塞|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參考|1={{Cite book|author=談遷|title=《國榷‧卷第九十七》:「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pages=第5905頁}}}}。[[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參考|name=後金立國}}。
* [http://book.sina.com.cn/nzt/soc/1100164876_zhengsuoqingcaoshierdi/index.shtml 正說清朝十二帝].新浪讀書頻道.閻崇年
* [http://www.cangdian.com/HTML/08/03/080311005146.html 清朝錢幣].藏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