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22
次編輯
變更
笙诗
,無編輯摘要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茄青椒笙诗</big> '''
|-
|
[[File:202351537769020858.jpg|缩略图|居中|[httpshttp://i8yleimg4.a0bi.com/upload/ttq/p800 20180924/1537769020858.jpg 原图链接][http://pic.sogsogou.com/d?query=%E7%AC%99%E8%AF%97&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align= light|
|}
《 ''' 诗经·小雅 ''' 》“鹿鸣之什”中的《 [[ 南陔 ]] 》,“白华之什”中的《白华》﹑《华黍》、《由庚》﹑《 [[ 崇丘 ]] 》﹑《 [[ 由仪 ]] 》六篇的合称。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也称“六笙诗”。
至于为什么有目无辞,一种看法是本就“无辞”,一种看法是“亡佚”。
=='''笙诗由来'''==
《 [[ 诗经·小雅 ]] 》“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释文》中认为:“盖武王之时,周公制礼,用为乐章,吹笙以播其曲。”故称之谓“笙诗”,亦称“六笙诗”。
=='''笙诗的史料'''==
《 [[ 毛诗序 ]] 》在《南陔》、《白华》、《华黍》下面说:“《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絮白也以;《华黍》,时和岁丰宜粱彼也,有其义,而无其辞。”又在《由庚》、《祟丘》、《由仪》三篇下面说:“《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祟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郑笺》谈及亡逸的原因,说这六首诗.乡饮酒燕礼用焉”,“孔子论《诗》,《雅》、《颂》各得其所,时俱在耳”,“遭战国及秦之世而亡之,其义则舆众篇之义合编,故存”。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
《经典释文》卷六也说“《毛氏训传》各引序冠其篇首,故序存而诗亡。”《毛诗正义》卷九之四则指出这六首诗虽亡其辞,但保存篇目,“必是诗有此字,不可以意言也”。
而从汉代四家《诗》来源看,四家《诗》皆得自"讽诵",三家《诗》却无"笙诗"。《诗经》在秦焚书前传播广泛,却没有征引六"笙诗"之辞的资料。"笙诗"加入《诗经》应在刘歆《七略》成书之后。
《 [[ 诗·小雅·鱼丽 ]] 》宋朱熹集传:“按《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闲,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 “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本就“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
故“笙诗”即《诗经》中六篇有目无辞者,至于为什么有目无辞,一种看法是本就“无辞”,一种看法是“亡佚”。<ref>[https://baike.sogou.com/v8494423.htm?fromTitle=%E7%AC%99%E8%AF%97 笙诗],搜狗2021,9.12,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