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移除 9,58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 (Juan Ramón Jiménez,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散文家 。 [1] 1881 。1881 年11月23日,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生于西班牙乌埃瓦省的莫格尔。曾进入塞维利亚大学学习法律。1900年开始发表诗歌,1936年因西班牙内战爆发流亡国外,辗转迁居波多黎各。其主要作品有《遥远的花园》、《悲情咏叹调》、《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和《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等,曾获得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5月29日,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在波多黎各圣胡安逝世。 <ref>[1] 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9-04/1851172.shtml 文名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外文名Juan Ramón Jiménez 国 籍 西班牙 出生地 西班牙乌埃瓦省莫格尔 出生日期 1881年11月23日 逝世日期 1958年5月29日 职 业 诗人 主要成就 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一个 婚诗人的日记》、《空间》目录1 人物经历2 个人生活3 主要作品4 创作特点▪ 主题▪ 风格5 获奖记录6 人物影响7 人物评价人物经历编辑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年11月23日,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生于西班牙乌埃瓦省的莫格尔。少年时期学习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遵照父亲的意愿,他进入塞维利亚大学学习法律,但由于对法律不感兴趣而于1899年辍学。1900年,希梅内斯到达马德里。同年,发表了最初的两本诗集,即《白睡莲》和《紫罗兰色的灵魂》。这一年,由于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情绪受到很大打击,抑郁成疾,住进了疗养院。1902年发表了《悲情咏叹调》。1904年发表了《遥远的花园》。1905年,希梅内斯返回故乡居住。1905年至1913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他发表了多部诗集。1912年,希梅内斯回到马德里。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917年,他发表了《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这部诗集标志着他的创作从“情感诗歌”过渡到“赤裸裸的诗歌”。从此,他开始创作纯粹的诗歌。1918年,希梅内斯率先发起诗歌创新运动,对西班牙现代的“27年代”文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1921至1927年,他在杂志上发表了许多篇散文。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和众多西班牙知识界人士一样,希梅内斯站在共和派一边。内战结束后,希梅内斯被迫流亡国外。他首先来到华盛顿,后辗转迁居到波多黎各,在那里定居,并在大学任教。在流亡期间,他的创作从“赤裸裸的诗歌”向“纯粹诗歌”转变。1956年,希梅内斯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其妻子病逝。希梅内斯受到很大打击,未参加颁奖仪式。1958年5月29日,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在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逝世。 [1聞網] </ref> 个人生活编辑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912年,希梅内斯在马德里结识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西班牙语译者塞阿伊马尔,并对她一见钟情。1916年,两人在美国结婚。1956年,在希梅内斯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三天后,妻子即死于癌症。希梅内斯终无法从悲痛中复原,两年后去世。 [1-2] == 主要作品 编辑==
作品名称 作品类型 创作时间
* 《白睡莲》 诗集 1900* 《紫罗兰的灵魂》 诗集 1900* 《诗韵集》 诗集 1902* 《悲情咏叹调》 诗集 1902* 《遥远的花园》 诗集 1904* 《纯粹的挽歌》 诗集 1904* 《温和的挽歌》 诗集 1909* 《悲哀的挽歌》 诗集 1910* 《春之组曲》 诗集 1910* 《小毛驴与我》(小毛驴之歌、小银和我) 自传性散文诗集 1910* 《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 诗集 1917* 《永恒》 诗集 1918* 《石与空》 诗集 1919* 《一致》 诗集 1925* 《全集》 诗集 1936* 《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 散文集 1942* 《空间》 诗集 1954以上参考 [1] [3] 创作特点编辑主题希梅内斯的诗歌创作历程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情感诗歌阶段、赤裸裸诗歌阶段和真正诗歌阶段。希梅内斯早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歌颂大自然,抒发对童年和故乡的强烈怀念之情。此间主要诗集有《诗韵集》、《裴哀的咏叹调》、《遥远的花园》、第一哀歌集《纯粹的挽歌》、第二哀歌集《温和的挽歌》、第三哀歌集《悲哀的挽歌》、《春之组曲》以及著名的自传性散文诗集《柏拉特罗与我》等。1916年,诗人在美国与波多黎各女诗人兼翻译家塞诺维亚结婚。这一结合使希梅内斯在人生和创作道路上发生重大转折,从此诗人生活、精神和诗歌面目一新。由此诗人创作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现代主义影响明显消退。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长诗《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永恒》和《一致》等。二战期间,他为和平奔走,呼吁人民反战。这时期主要作品是散文集《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和“20世纪最杰的象征主义代表作”长诗《空间》。晚年诗人定居波多黎各,从事诗歌理论研究,主张创作“纯粹的诗”。 [4-5] 希梅内斯的短篇作品集《记忆》由124个小节构成,这些小节绝大部分记述的是诗人童年时代的种种往事在他的脑海里刻下的难以忘怀的记忆,比如小时候他戴着铃铛走街串巷时的所见所闻;在秋日的傍晚观看月亮、花朵和云彩的情景。《时光》将笔触深入到了人物内心,通过对生活中大事小情的叙写,映射出当时西班牙和美洲社会的许多问题。《生与死的故事》是一本抒情诗加人生小品,分“金色年代”、“慈悲的肩膀”、“所谓长故事”、“自然的罪行”等四个部分。全书几乎是展开的一幅幅印象派风景,自然少不了抒情诗、生活小品的意味,然而几乎不需要多少凭籍,在卖香蕉的年轻女孩眼中,在无情的废墟里,在枯叶的笔记上……以光和影的巧妙差异,捕捉人生各种细微的情境。他在《有声的孤独》中开始探索自己的诗歌道路,将传统的格律与现代诗歌的创作理念相结合,吟诵出了自己对故乡和祖国的爱;他在《小银和我》中深情地怀念自己的朋友小银——一只小毛驴,并用饱蘸着深情的笔触回忆了那一段有小银相伴的美好时光;《希望与渴望的上帝》是他一生探索的结晶,他认为上帝是诗、是爱、是永恒的人性。希梅内斯代表作《悲哀的咏叹调》影响巨大小银是希梅内斯少年时拥过的一头驴子,是他最信赖的伙伴,130多个短章记述了他和小银共同度过的岁月。在《生与死的故事》一书中,希梅内斯除了延续自己在诗歌方面的艺术追求与思想境界之外,更以一种新的形式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丑陋,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与认知。 [6-8] 风格希梅内斯的前期作品雕琢艰涩,情调哀伤忧郁。《有声的孤独》起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此时,诗人从现代主义的低沉和奇谲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寻找一种具有浓郁的西班牙色彩的抒情诗。传统格律、民间谣曲和现代意念相结合,唱出了诗人对故乡安达卢西亚的一片深情。希梅内斯追求散文的美,认为它是知识的源泉,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希梅内斯谈论人生的诸般境况,会让读者的内心一次次被触动,即便是无限的怅惘,也是很好的灵魂体验。他认为,爱与痛苦的惨相,在“劣质诗人”眼中伪装成残酷的喜悦;当爱与痛苦升华、成长时,它们就混合在一起,勾勒出一种幻影。希梅内斯的诗作,无论是通俗民谣体或艺术化,都带着突出的音乐性,但却似从朦胧幽暗的地方隐隐传来,如月光下的犹豫,低沉哀切。诗人第一阶段的文学风格即沾染象征主义(无色,只有阴影)的缥缈,充满了音乐的和谐、朦胧的色彩和淡淡的哀愁。代表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紫色的灵魂》和《悲哀的咏叹调》。文史家形容此时为金色、灰绿、淡紫……从诗集《有声的寂寞》起,开始了诗人创作的第二阶段-白色的希梅内斯。诗人从迷茫和消沉走向热情,出现了崭新的,更富于艺术的韵律。第三时期是从《新婚诗人的日记》开始,诗人摈弃了现代主义的装饰性的东西,进入了另一个境界。形式更自由而朴素,趋向知性和抽象,表现出更广阔的严谨、理智和深奥的思维。在后期的《石头和天》、《全部的季节》、《玄奥的动物》等作品中,归真返朴,反映了诗人在对现实的体验中建立起来的内心世界。《小银和我》是诗人第二创作阶段的后期作品,通过诗人和小银在诗人家乡摩格尔那个村子里的一幅幅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和小毛驴小银唇齿相依的真挚感情。 [9] 希梅内斯的西班牙抒情诗韵律精巧,不事雕琢,自然清新而又意蕴深厚。《我不再归去》是诗人晚年回首一生时的感悟之作,是希梅内斯的代表诗之一。全诗感情深沉,意境高远,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妙之极。希梅内斯在《生与死的故事》一书中,以抒情诗加人生小品的形式使这本书既具有诗歌的含蓄蕴藉、空灵曼妙,又能够容纳更多的故事情节,表达更多的思想内容。希梅内斯的文字凝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短篇作品集《记忆》和《时光》两部作品代表了希梅内斯写作的风格和特点,给人更多关于岁月、关于人世的思 ==參 。同时在希梅内斯的作品之中显得相对特殊,包含了许多回忆的内容。 [5-8] 获奖记录编辑 学类獻==▪ 1956 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 以上参考 [10] 人物影响编辑希梅内斯是二十世纪西班牙新抒情诗的创始人,在西班牙现当代两个著名的作家群体——“九八年一代”和“二七年一代”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少先锋派诗人的老师,曾影响加西亚·洛尔迦和众多拉美大家。 [11] 人物评价编辑“他(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的西班牙文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12] “希梅内斯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活力。”——2012年塞万提斯文学奖获得者何塞·曼努埃尔·卡瓦耶罗 [13] “希梅内斯是西班牙最细腻的行吟诗人。”——尼加拉瓜作家鲁文·达里奥 [14] 希梅内斯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我们的,是宇宙间永恒的真理,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是前进路上的航标与指引。——光明日报 [12]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词条图片词条图片(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flist}}
76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