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茀之

增加 23,66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吴茀之
| 圖像 = [[File:Wfz01.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c0c1ff74c9aee52a.jpg?size=1157x865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00年4月26日
| 國籍 = 中国
| 别名 =
| 職業 = 画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画论笔记》</br>《中国画十讲》 </br>《画微随笔》 </br> 《吴豁吟草》
}}
''' 吴茀之 ''' (1900-1977),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初名士绥,改名溪(溪),以字行,号溪子,别署广明畸士,又号逸道人。浙江省浦江县前吴乡前吴村人。 吴茀之的写生观及其对 [[ 花鸟画 ]] 的理念,是以革新与个人品格为根基的,体现出关照自然、高逸灵秀的人文情怀。吴先生擅长写意花鸟,间作山水、人物,亦自气格不凡。 == 生平简介 == 吴茀之,1900年4月26日出生。幼承家学,酷爱美术,读书之暇,常临蒋南沙、[[恽南田]]工笔范本。1915年考取严州省立第九中学,名列第一。1919年拜陈友年为师,补习诗词、文史典籍。1922年进[[上海美专]]高科班,受吴昌硕大写意派的启发,改攻写意,深得缶庐神髓。毕业后,赴苏州第一师范和[[淮安中学]]执教美术,1928年出版《弗之画稿》,[[经亨颐]]题,“超逸高妙”。1929年回上海美专任教授兼沪江大学及附属中学美术导师。历任上海美专教授,杭州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工诗文书画,精研画论及古画鉴赏。工诗、文、书、画,擅长意笔[[花鸟画]],对于国画理论及古画赏鉴,都有深厚修养。早年致力于蒋南沙、[[恽南田]]工整体系,弱冠至上海,曾受当代名画家[[吴昌硕]]、[[王一亭]]大写意画法的启发,以笔墨意趣为重,转爱白阳、青藤、[[八大山人]]、[[石涛]]及[[扬州八怪]]等奔放一路,深得社会人士好评,谓其笔墨健拔,气势磅礴,艳而不俗,多而不乱,有清丽超脱姿致。解放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师法自然和师我心的结合,从不似之似和无法之法中探求新风,努力反映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著有茀之画辑、中国画概论、中国画十讲、画微随笔、[[吴溪]]吟草、茀之题画诗存等。 1932年,与[[潘天寿、诸闻韵、张书旂]]、张振择五人组织“白社”画会,继承“[[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诗、书、画的研究,在沪、苏、宁、杭等地举办白社画展,出版白社画集。常与潘天寿出入上海诸收藏家之门,赏鉴历代名画真迹,眼界大开,艺事日进。在教学中,既能作画示范,又能阐明画理与画法,成为上海三十年代很受学生欢迎的名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在沪积极举办古今书画展,为捐募救国基金不遗余力。1939年赴滇任国立艺专教授,1941年8月任福建省立师专中国画教授,解放后,和潘天寿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校(即[[浙江美术学院]]前身)民族绘画研究室和彩墨画系工作期间,对民族绘画的研究和为学校鉴别、购进大量明、清书画珍品,作出贡献。[[File:Wfz02.jpg|缩略图|右|520px|[http://p5.so.qhimgs1.com/bdr/_240_/t01282aec25a92d338b.jpg 原图链接]]]1957年任国画系主任,紧密配合潘天寿对绘画虚无主义的批判,首创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的分科教学。强调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强调中国画造型是笔线造型,不赞成用明暗块面塑造的观念和方法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训练内容;强调教书又教人,提倡人格教育。“文化大革命”中,作《篱菊图》、《松色不肯秋》,被诬为“黑画”,被批斗,于1977年7月26日逝世。 吴弗之曾任浙江省第三届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常务理事。一生淡于名利,埋头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擅长意笔花鸟;间作山水、人物、走兽,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早年画风受[[吴昌硕]]影响甚多,后吸收青藤、自阳、[[石涛]]、李鲜诸家,自辟画风,形成丰润郁勃,炯娜多姿的独特风格在画史、画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在创作和教学之余,著书立说,著作甚丰。已出版和整理成册的除画辑、画集外,有《马远和夏圭》(与[[邓白]]合著)、《画论笔记》、《中国画十讲》、《画微随笔》、《吴豁吟草》、《义第之题画诗存》等。 吴弗之工诗、文、书、画,擅写意花鸟,山水。对于画论及古画鉴赏,都有较深修养。画初学蒋南沙、恽南田,后又取法青藤、八大诸家。书法遒逸、古朴。早岁毕业于[[上海美专]],曾任教苏州第一师范和淮安中学。后与潘天寿等组织白社。历任上海美专教授、杭州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解放后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兼国画系主任,美协浙江分会常务理事。为民盟浙江省委委员。著有《中国画概论》、《中国画十讲》、《画论笔记》、《画微随笔》等。早期与[[潘天寿]]等创立“白社”画会,研究与弘扬中国画艺术。创作和著述甚丰,为中国画的发展和培养美术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现代[[浙派中国画]]首领人物,是现代浙派教学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 艺术道路 == 吴茀之擅长意笔[[花鸟画]],间作山水、人物,其绘画特别讲气势,重境界,求变化。艺术特点有灵、变、奇、活、重、辣、新、逸之妙。形成自己灵动飘逸、丰润郁勃、婀娜多姿、极富情趣的独特风格。[[刘海粟]]曾叹其为“高超妙逸”。绘画题材广泛,突破传统,超出时人,尤以画兰,“当代罕见”、“超绝无伦”。其书法遒劲飘逸,跌宕多姿,与画相得益彰。早期与潘天寿等创立“白社”画会,研究与弘扬中国画艺术。[[File:Wfz03.jpg|缩略图|右|360px|[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23/7e233242d44e4001b4252d1b6d70f3ce.jpeg 原图链接]]]吴茀之幼承家学。稍长,临学蒋南沙(延锡)、[[恽南田]](寿平)工整一路。后受吴昌硕、[[王一亭]](震)大写意画法的启发,转爱白阳([[陈淳]])、青藤(徐渭)、八大([[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等奔放一路,而出入诸家,不为古人成法所囿,融会贯通,超脱灵变,形成自己丰润郁勃、婀娜多姿的独特风格。作画重天机逸趣而重视写生,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别有心会,蹊径别开。其作品造型概括夸张,灵活生动;构图有繁有简,平中求奇;取材广泛,除擅长梅兰菊竹、荷花、松鹰等传统题材外,农家瓜菜、药本花草以及蓖麻、桑椹等亦入之画图;敷色清丽高雅,艳而不俗,更喜以淡取韵,以沃润丰泽,淋漓恬逸为胜。所作兰竹,清芬绝尘,世人评为无出其右者。除擅长意笔花鸟以外,间作山水、人物,亦自气格不凡。对于绘画理论与书画鉴赏,都有深厚修养。 他常说“学那家,须深入堂奥,将其长处学到手”。“单取一家易拘守,要取法乎上,贵在变通”。主张作画要重天机逸趣,使灵感与取法自然结合,故立意构图清新别致,力从“不似之似”、“无法之法”中辟创新格。茀之工诗文,书法精佳,得力于《马鸣寺碑》、《石门铭》为多。篆法古朴,颇近老缶(吴昌硕);行书喜[[傅青主]](山)而自出新意;草书潇洒奔放,沉雄苍润。诗涉猎唐宋诸名家,尤爱陆剑南(游)。合诗、书、画、印于一体,熔冶无间,自创一家,享有盛名。从事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五十余年,以宣扬、革新国画与培养人才为己任,成就卓著,为当代著名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一生著作甚富,结集的有《茀之画稿》、《茀之近作》、《画论笔记》、《中国画十讲》、《画微随笔》、《[[吴溪]]吟草》、《茀之题画诗存》及《吴茀之画辑》等。 == 绘画理念 == “国画写生着重在各种形态之变化,构图之发生不已,确足医临摹徒穷纸上形似之病,济创造凭空结想之穷,为求国画新发展之道,若必专事写生,将吾国数千年来精神所寄之笔墨与气韵,一概废而不讲,则何以修养身心,提高品位?画其所重,亦郎世宁之流亚也,吾未敢从。” 这是吴茀之在《中国画理概论》“论写生”一节中的论述,清楚地说明了写生与笔墨在中国画发展中的重要关系。此种以事写生,观形态,创构图,寄精神于笔墨、气韵,重品格的理念一直贯穿其画迹之中。因而须探寻吴茀之的写生观与绘画理念之根源及其形成,以便更清晰地窥见他整体的艺术思想。 吴茀之二十世纪初出生于[[浦江县]]前吴村,自幼受家庭的文化氛围熏陶,受父兄、舅父诸长辈影响颇多,逐步形成对诗文、书画最初的审美情趣。吴茀之早年学步于家藏[[恽南田]]、[[蒋廷锡]]的花鸟写生册页,这对其后来形成关照自然的写生观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File:Wfz04.jpg|缩略图|右|[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60428/9/14914974469607651289.jpg 原图链接]]]首先,以写生为革新的重要途径。民国时期花鸟画多承袭海派画风,不脱“画谱气”,又受书画市场的影响,导致作品庸俗,没有生活的直接感受。茀之先生在《论写生》中指出:“欲全其形,欲新其境界,非从写生下手不可,由临摹到一些笔墨之经验与神韵上的领会以后,便当从事实地写作以明理境。久之,小则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之形态,大则于人生之意义,自然之变化,皆可了然于胸中,由此即景生情,即情造景,渐入创作而达到化境不难矣。”此可知其受[[恽南田]]“一洗时习,独开生面”写生思想影响之深。 其次,于具体写生的观察和运用中,茀之先生追求真实生动,意趣盎然,而后注以笔墨形质。他在《论写生》中则进一步阐述了恽正叔“极生动之致”的理法:“花卉的笔墨,常因气候而异。画春花,要得滋润含露之意,故宜用湿笔;画秋冬之花,要得其傲霜之态,故以燥笔为之。凡画花卉,要得其迎风,带雨含露之意态。”再则,茀之先生又长于诗文,尚情趣,作品中洋溢着很强的抒情性。《[[南田画跋]]》亦记:“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慑情,不可使鉴者不生情。”可见,吴茀之写生理念上直接继承恽氏遗风,然于技法层面则更倾向于水墨写意一路,主性灵,重格调。 茀之先生在去上海求学之前,主要是在舅父、长兄指引下学习书画。舅父黄尚庆书法师颜鲁公笔意,以文衡山体势运之,形成了点画沉厚,书写秀逸之风格;水墨画有[[扬州八怪]]之遗风,笔墨酣畅,近黄瘿瓢,喜写荷花、芦蟹等农家题材。兄长吴士维师于舅父,画风相似,晚近[[边寿民]]。前辈的熏陶,耳濡目染,使吴茀之较早地对以清代[[石涛]]为渊源的扬州画派为主导的中国画革新精神有了最初的了解。 1922年,吴茀之考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成了中国近代学院美术教育最早的科班学生,期间受业于[[诸闻韵]]、许醉侯、[[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经亨颐]]等,而得到诸闻韵直接教诲最多。闻韵先生是吴昌硕的家庭教师,师法缶翁,但已初具面貌,对吴茀之形成个人面貌产生了引导作用。当时国民政府每况愈下,爱国人士多方取经,救国救民。文化界以[[蔡元培、经亨颐、徐悲鸿、刘海粟]]等为代表以美育教化人,重振民族之精神,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画的革新。这一时期画风多法缶翁大写意,强以气势。近而上追清代李复堂。复堂早随蒋廷锡习画,在蒋氏和南田之间,后师高其佩,形成了重视生活,率意挥写,崎岖淋漓的画风。期间还旁涉[[青藤白阳]]、[[石涛]]、八大、[[扬州画派]]、[[任伯年]]、[[厉良玉]]、[[赵之谦]]、[[蒲华]]等诸家之长。这些都与茀之先生早期绘画思维不谋而合,之后,茀之先生艺术创造上多以此为动力,为以绘画表现时代、人格精神的观念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2年夏,吴茀之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旗、张振铎]]5人在上海发起了白社国画研究会。时年33岁的吴茀之任上海美专教授,在对师友、古人等多方取法之后,已基本确立了以“扬州画派”的革新思想为主的绘画理念、审美以及自己大致的取法方向,直到其晚年作品,我们已看到他的画风渐入佳境,呈现出醇厚平和之气。然而因“文革”摧残,终未能遂其毕生所愿,实在不能不令人怅然。 笔者认为,在中国书画艺术生生不息的发展长河中,我们更需要的是个体特质的展现与传统文化品格的升华。 == 作品掇英 == '''解放前绘画作品''' 《[[富贵神仙]]》(纸本设色,172.5x93cm,1924年) 《[[大吉图]]》(设色纸本,立轴,钤印:卢臣、茀之、香祖 140×48cm,1924年)[[File:Wfz05.jpg|缩略图|右|[http://file7.gucn.com/file/CurioPicfile/20130803/GucnP_U421139T871424211375504681432.jpg 原图链接]]]《山水》(设色纸本,立轴,钤印:茀之(白)、师观生居(白),32×57cm,1928年) 《玉兰鹦鹉图》(设色纸本,立轴,钤印:茀之(白),137×33cm,1932年) 《公鸡紫藤》(1933年) 《松鹰竹石图》(设色纸本,立轴,钤印:希斋(朱) 乐三之印(白),136×68cm,1933年) 《香温茶熟》(设色纸本,立轴,钤印:[[吴溪]]子,131×32cm,1934年) 《墨荷》(水墨纸本,立轴,钤印:茀之(白文),136×33.5cm,1935年) 《松鹰》(1936年) 《山水 花鸟 人物册页 册页 十六开选》(设色纸本,钤印:吴徵之印(白) 山阴张氏(白) 一飞画记(朱) 坤伯(白) 亚尘(朱) 文侯(朱) 乐三(朱) 公展(朱) 王震大利(白) 一亭(朱),36×24cm×16,1937年)与陆抑非等合作 《指画花卉》(水墨纸本,四屏,钤印:吴茀之(朱文) 茀之(朱文) 用慰劳人(白文),67×28cm×4,1937年) 《山水 花鸟 人物册页 册页 十九开选》(设色纸本,钤印:茀之(白) [[朱文侯]](朱) [[景峰]](朱) [[唐云]]印信(白) 天奇指画(朱) 贤(朱) 小瑜(白) 俞[[剑华]]印(白) 一飞(朱),32×23cm×19。1936年)与唐云等合作 《凌波仙子》(设色纸本,屏轴,钤印:茀之(白);[[吴溪]]之印(白) ,140×33cm,1938年) 《菊石图》(纸本,立轴,钤印:吴茀之,126×51cm,1941年)《花卉》(纸本,立轴,钤印∶吴茀之,99×34cm,1943年) 《清供》(设色纸本,立轴,136×33cm,1944年) 《金桂图》(设色纸本,立轴,设色纸本,立轴,176×48cm,1945年) 《煨芋图》 (1945年)[[File:Wfz06.jpg|缩略图|右|[http://image2.suning.cn/b2c/catentries/000000000107586064_1_800x800.jpg 原图链接]]]《寿桃》(设色纸本,立轴,钤印:吴溪子、茀之、用慰劳人,136×68cm,1945年) 《鲜鱼酿酒图》 (1945年) 《虎》(1946年) 《秋色》(设色纸本,镜片,91×41cm,1946年) 《春色满江春图》(设色纸本,立轴,钤印:白文印:茀之书画、[[诸乐三]]印,151×40cm,1947年)与诸乐三合作 《竹鸟图》(水墨纸本,立轴,钤印:茀之(朱)、[[唐云]](白)、大石(朱),130×40cm,1948年)与唐云合作 《春来相与护龙雏》(1948年) '''解放后绘画作品''' 《清影-白梅》 (1949年) 《竹林飞雀》(设色纸本,立轴,162×39cm,1954年)与[[唐云]]合作 《秋色斑斓》 (1954年)[[File:Wfz07.jpg|缩略图|右|[http://img.kongfz.cn/20171127/4514850/5FXxk7YnXV_b.jpg 原图链接]]]《多子图》(设色纸本,立轴,124×66cm,1957年) 《一丈红争万里霞》 (1958年) 《花卉》(设色纸本,镜心,钤印:吴溪、看吴山楼,151×58.5cm,1958年) 《岁寒三友》(设色纸本,镜心,钤印:吴茀之(白),139×45cm,1960年) 《兰竹双清》 (1960年) 《盆菊图》(1961年) 《紫藤》(设色纸本,立轴,钤印:茀之书记、溪,103×65cm,1961年) 《和平之春》 (设色纸本,立轴,98×49cm。1962年) 《桃花飞燕》 (1962年) 《花卉》(设色纸本,四屏,钤印:吴茀之印(半朱文半白文)、茀之(朱文)、香祖(朱文),137×33cm×4,1962年) 《鹰击长空图》(178.5×48cm,1962年) 《秋色斑斓》(设色纸本,立轴,钤印∶茀之、浦江[[吴溪]],180.5×48cm,1962年) 《丹花碧叶》(设色纸本,立轴,钤印:吴疗之印(半朱文半白文)、茀之(朱文),134×68.5cm,1962年) 《降龙松》(1963年) 《梅石水仙》(设色纸本,横副,钤印:吴疗之印(半朱文半白文)、吴茀之(白文)、看吴山楼(白文),45×241cm,1963年) 《凌霄天矫闻天鸡》( 纸本设色,立轴,钤印:茀之,112x33.5cm,1963年) 《兰竹》(纸本水墨,115x55cm,1963年) 《霜天烂漫》(设色纸本,镜心,204×92cm,1963年) 《清供》(设色纸本,立轴,钤印:茀之、吴茀子,136×48cm,1963年) 《岁寒不改色》(设色纸本,镜心,钤印:吴、茀之、吴溪子,41×68cm,1964年) 《美人蕉图》(设色纸本,立轴,钤印:茀之(朱) 吴溪子(白) 看吴山楼(白),134×67cm,1964年)[[File:Wfz08.jpg|缩略图|右|[http://www.artx.cn/pic/uploadpic/20169/9840308dc0ba5cab.jpg 原图链接]]]《秋果》(设色纸本,立轴,钤印:“吴茀之”朱文方印、“香祖”朱文方印,95×44cm,1965年) 《良秋竞艳图》(设色纸本,横幅,钤印:吴溪(白) 老茀(白) 应小聋(朱) 澄园老人(朱),140×50cm,1966年)与谭建丞合作 《花卉》(水墨纸本,四条屏,钤印:1.“用慰劳人”白文方印、“吴衟之”朱文方印。2.“衟之”朱文印、“用慰劳人”白文方印。4.“用慰劳人”白文方印。5.“衟之”朱文印,67×27cm,1967年) 《篱菊》 (1972年) 《墨竹》(水墨纸本,立轴,钤印:[[吴溪、唐云]]印信,32×22.5cm,1972年) 《菊石图》(设色纸本,立轴,钤印:吴溪子,136×34cm,1973年) 《岁朝清供》(设色纸本,立轴,钤印:吴溪(白)之(朱)之七十后(朱)用慰劳人(白),67.2×37.4cm,1974年) 《美人香草》 (1975年) 《春酣》(设色纸本,立轴,钤印:吴疗草堂(白文)、浦江吴疗(朱文),78×60cm,1975年) 《花鸟》(设色纸本,立轴,钤印:茀之、吴茀之,137×28cm,1976年) 《螃蟹》 (1977年) 《马樱花》(设色纸本,89×46cm) 《美意延年》(设色纸本,镜心,153×82cm) 《雪竹寒禽》(水墨纸本,立轴,172×93cm)[[File:Wfz09.jpg|缩略图|右|[http://shopimg.kongfz.com.cn/20111226/1703304/160409kYaD2_b.jpg 原图链接]]]《秋韵》(设色纸本,镜心,93×39cm) 《关公造像》(水墨纸本,立轴,127×65cm) 《三友图》(设色纸本,立轴,108×54cm) 《花好月圆》(钤印: [[吴溪]] 茀之七十后作 生于庚子,68×42cm) 《柳雁》(钤印:吴 吴溪,37×51cm) '''书法作品''' 《行书毛主席诗》(136×64.5cm,1978年) == 吴氏年表 == 1900年——4月26日出生在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 1922年——进上海美术专门学校高师科,受[[吴昌硕]]画风影响,开始专攻写意。 1929年——到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任中国画教授,兼沪江大学及其附属中学美术导师。 1932年——与[[诸闻韵、潘天寿、张书旂、张振铎]]组织白社,师承“[[扬州八怪]]”革新精神,从事诗、书、画研究。 1939年——至云南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1941年——任福建省立师专中国画教授,与包笠三、黄寿祺结“岁寒三友”之盟。 1944年——应潘天寿之聘,再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国画系主任。 1946年——随学校迁回杭州,后因校长易人,乃辞去教职。 1957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前身)教授,兼中国画系主任,直至病逝 1977年——吴茀之于7月26日逝世。 == 吴茀之纪念馆 == 浦江历代文风鼎盛,素有省“书画之乡”美誉。1993年,浦江县党政领导班子作出“让书画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浦江的重大决定,决定兴建名家纪念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吴茀之先生家属徐菊芸、吴唤香、吴瑶仙、张岳建等家属给予热情支持,慨赠了珍藏的吴茀之书画精品80件和书籍遗物多件,为建成吴茀之纪念馆奠定了基础。 1994年,吴茀之纪念馆建成开馆,开馆以来,青年峰古塔旁的吴茀之纪念馆每年要接待众多的国内外参观者,尤其是1995、1998、2001年的三届浦江中国书画节成功举办,更使吴茀之艺术有目共睹,诗、书、画也成为大家共同的爱好和追求。 吴茀之先生的艺术美在于花鸟传世,以书画传神。他继承传统,革新传统,发扬传统融西于中,博而深美,以花鸟传世,他为花鸟写韵,为鸟写神,神采飞扬,独领风骚,言物写景,壮物抒怀,以格入品,以神为魅,传达思想,讴歌生命,道出一位艺术家和学者对中国民族精神绝妙写照。有法与无法,一与不一,虚与实,繁与简,黑与白,反映了吴茀之国画艺术中所呈现的矛盾,他们的断裂整合产生了一股巨大的张力,使吴茀之的书画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 [1]  == 人物生平简介: == 吴茀之(1900-1977),初名士绥,字茀之,以字行,改名溪,号[[吴溪]]子,浙江浦江人。幼承家学,爱好美术,早年学蒋南沙工笔一路。23岁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攻[[吴昌硕]]大写意,但取经多方,不拘一格,又拟意于白阳、青藤、八大、石涛。早年致力于蒋南沙、恽南田之工整。23岁时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求学,受吴昌硕大写意风格启发,追求品格神韵,兼取白阳、青藤、八大、石涛、李复堂诸家画法。后与[[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张书旃]]等人在上海创立“白社画会”,共蹉画艺。创作重气机,求高格,师古而不泥古,以笔立骨气,以墨成血肉,清丽灵变,生机郁勃。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在报刊上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等收藏。工书法,善诗词,对中国画理论和古画鉴赏多有研究。出版或整理成册的画集及著述有《茀之画稿》、《吴茀之画选》、《茀之近作》、《画论记》、《中国画概论》、《中国画十讲》、《画微随笔》、《吴茀吟草》、《茀之题画诗存》等。曾任[[上海美专]]、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教授兼中国画系主任。 == 参考资料 ==
13,8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