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发声器官

移除 3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心理声学是研究声音和它引起的听觉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心理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很多听觉效果, 决定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定位的主要因素为两耳的时间差和强度差(见生理声学)。由于头部、耳廓、外耳道等的共振、反射作用,使听到的声音频谱受到调制。来自右边的声音先到达右耳,强度也比左耳收到的强。声源方向常通过头的转动确定。心理声学本可包括言语和音乐这样说话与倾听一些复合声和它们的知觉。这些可见语言声学、音乐声学等条,本条只限于较基础和简单的心理声学现象,即①刚刚能引起听觉的声音──听阈;②声音的强度、频率、频谱和时长这些参量所决定的声音的主观属性──响度、音调、音色和音长;③某些和复合声音有关的特殊的心理声学效应──余音、掩蔽、非线性、双耳效应。
4.腔体共鸣
腔体共鸣是指发声器官的震动,腔体即发声器官,共鸣即震动。拥有震动之后,发声器官才能发出声音,如此被称为腔体共鸣。
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也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一)鼻咽部(上咽部)(nasopharynx,epipharynx)<br>
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的咽部称鼻咽,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由蝶骨体、枕骨底所构成。在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淋巴组织称增殖体或咽扁桃体、腺样体(pharyngeal tonsil ,adenoid),鼻咽前方与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相连。后壁约在相当第一、二颈椎与口咽部后壁相连续,统称为咽后壁。鼻咽的左右两侧下鼻甲后端约1cm处有一漏斗状开口为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 orifices of tympanopharyngeal tube),此口的前、上、后缘有由咽鼓管软骨末端形成的唇状隆起称咽鼓管隆突,亦称咽鼓管圆枕(torus tubalis)。在咽鼓管隆突后上方有一深窝称咽陷窝(pharyngeal recess),是鼻咽癌好发部位,其上距颅底破裂孔仅约1cm故鼻咽恶性肿瘤常可循此进入颅内。咽鼓管咽口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tubal tonsil)。
(二)口咽部(oropharynx)中部<br>
为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后壁相当于第三颈椎的前面,粘膜上有散在的淋巴滤泡(lymphoid follicles),前方借咽峡(faucial isthmus)与口腔相通,向下连通喉咽部。
咽峡系悬雍垂和软腭的游离缘、两侧由舌腭弓及咽腭弓、下由舌背构成。舌腭弓(咽前柱)(palatoglossal pillar)和咽腭弓(咽后柱)(palatopharyngeal pillar)间的深窝称扁桃体窝,内有腭扁桃体(palatine tonsil)。咽峡的前下部为舌根,上有舌扁桃体(lingual tonsil)。在咽腭弓的后方,有纵行束状淋巴组织称咽侧索(lateral pharyngeal bands)
(三)喉咽部(下咽部)(hypopharynx)<br>
自会厌软骨上缘以下部分,下止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通食管,该处有环咽肌环绕,前方为喉,两侧杓会厌皱襞的外下方各有一深窝为梨状窝(pyriform sinus),此窝前壁粘膜下有喉上神经内支经此入喉。两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后方有环后隙(postcricoid space)与食管入口相通,当吞咽时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食物经环后隙入食管。在舌根与会厌软骨之间的正中有舌会厌韧带相连系。韧带两侧为会厌谷(vallecula epiglottica),常为异物存留的部位。
12,6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