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山东快书

增加 10,603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山东快书''',又名“竹板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华北、东北的主要曲种之一。山东快书以说…”
'''山东快书''',又名“竹板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华北、东北的主要曲种之一。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景阳岗]]》《[[东岳庙]]》等。

山东快书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9。<ref>[ ], , --</ref>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刘茂基说:相传为明代万历(1573—1619)人,为落魄武举,他结合《[[水浒传]]》,将临清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唱词,坦露臂膀,用当地方言打着节拍,敲着瓦片,赶集赶会演唱,乡土气息非常浓厚。但刘茂基武功基础非常好,相传其在演唱过程之中经常拉架子表演,受到观众喜欢。

赵大桅说:赵大桅相传为清朝咸丰(1857-1861)人,祖籍山东济宁,同样生活落魄,为生活所迫,只能卖艺为生。偶然机会在庙会上面听到山东打鼓“撺钢腔”之后,将武松故事自编自唱,逐渐形成“武老二”的民间演唱方式。赵大桅在刚开始表演之时,采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后来演绎为鸳鸯板。

傅汉章说:清道光六年,有落第举子36人(有的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傅汉章在关帝庙前,以竹板节念唱。傅得《[[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

其他说法据考证,山东快书发源于临清、[[济宁]]一带,艺人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即横贯南北的古运河码头。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且临清、济宁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发展==

山东快书起初流传在农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渐渐进入城市,从地域角度形成山东省内和省外两支。省内为烟台、青岛等地山东快书艺人众多,实力雄厚,活跃在广大农村集镇。另一支沿长江向东南发展,武汉、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

==兴盛==

20世纪50年代初期,山东快书开始向全国发展,高元钧主持连续举办山东快书培训班,主要由军队选送人员参加学习。学员分布之广,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于是山东快书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普及。同样,山东快书在台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 “扣子”的运用。动作连贯,动作幅度大,演员情绪强烈、夸张适度、人物塑造丰满。将形体动作作为演唱、说唱的辅助,动作必须依附于唱词,才能使得获赠个演唱表现更加丰满。在表演过程之前,演员的动作需要精心设计,绝不能靠搞怪或者哗众取宠来取悦观众。

==唱腔特征==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韵诵巧妙、大多几乎口语,韵诵上面多似数板,因此也有人称快书是“块数”。在语言的巧妙运用方面,力求能够增强韵诵的表达力,让观众得到满足。山东快书的基础语言是鲁西北方言(即山东官话),音调上面重浊有力,“艮”劲儿非常明显。在节奏感方面,强调板眼结实,甚至夹白也要按在板槽中,以保证整个演唱艺术的整体性。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

==音乐器械==

山东快书没有过于繁杂的乐器,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仅凭一人一板便能开始演出,乐器多为快板或者鸳鸯板。

==艺术流派==

山东快书艺术流派主要有高元钧、杨立德、刘司昌三支流派。

==高派==

高元钧派山东快书,流传广、影响大、门生多、成就高。其表现特色为传神、情真、口甜形美、亲切、风趣。高元钧,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宁陵人,幼时家寒,七岁即跟随哥哥四处流浪。后拜在戚永立门下,得师傅真传。高元钧积极从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进行学习,改进山东快书。摒弃“荤口”,保留夸张、戏谑和幽默。后自成一派。

==杨派==

杨立德,山东人。他的快书艺术地方味足,自有土生土长的气派,俏皮和细腻。他注意吐词的功力,强调轻松幽默,不强调使用过多动作,自成一家,称为“杨派”。“杨派”表演质朴、豪放,刚柔相济,平中出奇,唱字句气势宏伟,口若悬河,从内容出发真实地述说故事中的情节,给人以身临其境动人心魄的力量。“俏”即根据情节的发展,动用大段十句、八句的联唱,一口气抑扬顿挫明显地联贯唱出,既描述了场景,表达了人物,又给人以艺术享受。

==刘派==

以刘司昌为代表刘派精髓在于[[现实主义]]的深化,表现为广泛地表现社会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此外,刘派博彩众长,广泛借鉴各种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艺术手段和表现能力。刘派还将歌曲、口技、电影、话剧、歌剧、杂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进到山东快书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表现能力,使之面貌一新。

==经典剧目==

经过历代艺人百余年的传唱,山东快书艺术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书目。另外还有不少单段和小段,也同样属于山东快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山东快书书目中,有关武松故事的唱段占了很大的比重,山东快书的传统书目有《[[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十字坡]]》《[[石家庄]]》《[[闹当铺]]》《[[闹公堂]]》《[[闹南监]]》《[[摔杯计]]》《[[快活林]]》《[[调虎计]]》《[[飞云浦]]》《[[鸳鸯楼]]》《[[张家店]]》《[[蜈蚣岭]]》《[[白虎庄]]》《[[二龙山]]》《[[李逵夺鱼]]》《[[大闹马家店]]》《[[鲁达除霸]]》《[[小寡妇上坟]]》《[[打黄狼]]》《[[打丰县]]》《[[打肥城]]》等。

==保护措施==

山东省2015 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保护包括山东快书在内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市举办“曲山艺海——星乐汇”周周演系列活动和“曲山艺海泉城春晚”宣传展示山东快书作品。并建立全国首家公办曲艺专题博物馆“曲山艺海博物馆”。该馆对介绍山东快书等曲艺项目的资料保护和项目的展示、体验。20 世纪 50 年代初,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前身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就着手整理、挖掘山东快书的史料,完成了《[[山东快书综论]]》《[[表演山东快书的经验]]》《[[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中国曲艺志·山东卷]]》、《[[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曲艺卷]]》等典籍编纂。山东临清市文化馆开设山东快书免费培训班,临清市成立中国山东快书博物馆,使山东快书艺术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示,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快书)传承基地,在高校开设山东快书专业课。

==传承人物==

孙镇业,男,汉族,1944年生,2010年去世,山东安丘人,国家一级演员。2008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景佐]],出生于1933年,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青岛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12月20日,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高洪胜]],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9。

山东快书诞生在清朝末年,山东民间封建统治阶级十分腐朽,老百姓深受层层剥削,只能寄希望于有英雄好汉出世来解救大家,于是便将武松作为惩恶扬善、符合正义标准的英雄人物进行推崇。《[[东岳庙]]》《[[狮子楼]]》《[[石家庄]]》《[[快活林]]》《[[鸳鸯楼]]》等大量内容主旨在于唤醒民众在遇到不公时进行反抗。同时在抗日战争期间,各式各样改编的山东快书成为敌后解放区宣传抗日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山东快书宣传积极支援前线,抗击美帝国主义,成为文化领域的有力武器。

==民俗价值==

在《[[武松传]]》中,不但反映着鲁西北地区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和人民的理想愿望,而且有地地道道来自于临清一带的民谣。由于山东快书以鲁西北方言为基础,因此《[[武松传]]》之中保留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俚语,例如“糊弄”(欺骗)“见天”(每天)“糊涂”(粥)“背地后里”(暗地里)“套子”(棉絮)“捣咕”(拾掇或者暗中搞鬼)等等,除此之外,在《[[武松传]]》之中还保留了大量的鲁西北谚语,这些都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经济民俗方面,《[[武松传]]》中还出现多次庙会乡间集市、庙会的描述反映饮食民俗。山东快书出自于民间,《[[武松传]]》描写鲁西北普通民众的生活面貌、风俗习惯、理想愿望和山东风情,蕴含着大量的民俗资料。

==视频==
===<center> 山东快书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山东快书:《吹牛》 表演者:郭秋林</center>
<center>{{#iDisplay:5YdV5ASe98v|560|390|qq}}</center>

<center>消防员看到要下大雨了 冲出消防队来了一段山东快书获网友点赞</center>
<center>{{#iDisplay:p3256ujndi1|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276,0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