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戴子高

增加 4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戴子高)| 圖像 = [[File:戴子 高2018.jpg|缩略图|center|[http://p2.so.qhmsg.com/bdr/135__/t01232c31eccaf975f7.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File:戴子高.jpg|缩略图]]
| 出生日期 = 1964年11月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天体物理学家
| 知名原因 = 中子星、奇异星物理,γ射线暴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戴子高''',1964年11月生,1993年于 [[ 南京大学 ]] 天文系获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天文学会理事长、973项目天文口第三子项目负责人。 另有清代学者戴望(1837~1873),字子高,德清城区人。 
== 简介 ==
'''戴子高''', [[ 南京大学天文系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天体物理。博士生导师。1964年11月生,1983.9-1987.6,国防科技大学物理系,本科生;1987.9-1990.6,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硕士生;1990.9-1993.6,南京大学天文系,博士生;1993.6-1995.5,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后;1995.6-1999.3,南京大学天文系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 [[ 南京大学 ]] 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2被教育部聘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95年起先后访问香港大学物理系、台湾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 天文系、 [[ 美国内华达大学 ]] 物理系等。现为 [[ 中国天文学会 ]] 副理事长、 [[ 江苏省天文学 ]] 会理事长、天体物理学会会长。
已有119篇SCI论文发表(含Science 2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篇)。1996年&quot;奇异星及其观测效应的研究&quot;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三次访问香港大学;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或邀请报告。
==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为理论天体物理和高能天体物理,主要从事中子星、脉冲星、伽玛射线暴与余辉等方面的研究,截至2010年底共发表SCI论文119篇(包括Science 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篇)。主持过多项国家重点和重大基金项目,例如:199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任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组长,主持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天体物理中的高能过程",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0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4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0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指导的博士生中有三位( [[ 黎卓 ]] [[ 吴雪峰 ]] [[ 俞云伟]])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
== 主要研究成果 ==
(1)研究并提出γ暴的相变模型;
(5)首次提出γ暴余辉的星风模型。
= = 代表作 ==
1. &quot;Is GRO J1744-28 a strange star&quot;, K.S.Cheng, Z.G.Dai, D.M.Wei andT.Lu,1998,Science,280, 407
3. &quot;The Afterglow of GRB 990123 and a Dense Medium&quot;, Z. G. Dai and T. Lu, 1999, ApJ Lett., 519, L155
 == 相关新闻 ==
中美科学家提出宇宙X射线耀变新机制理论
2006-3-7
记者从 [[ 南京大学 ]] 获悉,2月24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以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戴子高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四位中美科学家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他们在题为《合并后毫秒脉冲星的X射线耀变》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来自宇宙伽马射线暴的X射线耀变新机制,成功地解释了这一研究领域所有的观测现象。该理论克服了传统的致密双星合并模型在解释观测现象时遇到的困难,并预言了与传统模型不同的引力波辐射强度和中微子辐射强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这一宇宙伽马射线暴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是由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教授戴子高、 [[ 王祥玉 ]] 博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吴雪峰博士和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 [[ 张冰 ]] 合作完成的。
据介绍,伽马射线暴是来自宇宙深处的持续时间很短的爆发现象,它在短短几十秒甚至还不到的时间里释放的能量比太阳在一生中放出的总能量还要大。在观测上,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伽马暴分为短暴(短于2秒)和长暴(长于2秒)。近十年来,长暴的起源和余辉的发现分别在1997年、1999年和2003年三次入选《科学》杂志的"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2005年,由于"雨燕"(Swift)等高能卫星的观测,短暴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观测表明短暴起源于致密双星的合并,这一研究进展去年又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然而,在两个短暴中观测到的X射线耀变对这一致密双星合并模型提出了挑战,这是因为X射线耀变至少在暴后100秒中才能被观测到,而传统的致密双星合并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图像:一个恒星级的黑洞正在吞并一个高温的物质盘,这个图像的特征能量释放时标还不到1秒钟。
2009-6-1
近日,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旗下的《科学观察》网站回顾了1999年至2009年天体物理领域伽玛射线暴(简称 [[ 伽玛暴) ]] 研究情况,统计了全世界近10年在伽玛暴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前20位作者,我校天文系长江学者戴子高教授以发表94篇论文位列第15名。《科学观察》同时统计了全世界近10年在伽玛暴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研究单位,南京大学以发表148篇论文位列第13名。这一权威统计结果表明我校天文系已在国际上伽玛暴的研究领域占有了重要地位  伽玛暴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一种短时间的伽玛射线爆发现象,伽玛暴的研究一直是天体物理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南京大学的伽玛暴研究课题组最早由陆埮院士创建。随着1997年伽玛暴余辉的发现,研究小组迎来了伽玛暴研究的黄金时代。小组成员戴子高、陆埮、黄永锋和王祥玉在伽玛暴能源机制和余辉物理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首次提出伽玛暴周围环境的星风和致密介质模型,提出伽玛暴能源的相变机制,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首次研究了中心脉冲星对余辉的物理效应等。这些研究成果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陆埮院士调至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后,南大天文系戴子高、黄永锋和王祥玉继续从事伽玛暴的研究,在伽玛暴一些基本问题上再次取得重要进展,例如戴子高等人于2004年开辟了伽玛暴宇宙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即用伽玛暴来研究宇宙的膨胀和暗能量的性质,该工作掀起了伽玛暴宇宙学的研究高潮;2006年戴子高、[[王祥玉]]等人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report文章提出了伽玛暴X射线耀变的新机制,被《Sky &amp; Telescope》杂志作了专门的报道;黄永锋等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失败的伽玛射线暴概念和深度非相对论阶段余辉的概念;王祥玉对伽玛暴的高能光子和甚高能宇宙线的辐射进行了系列研究,并提出了低光度伽玛暴的瞬时辐射的新机制。这些研究工作都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好评。 根据《[[科学观察]]》网的统计,南京大学近十年在伽玛暴领域发表的论文共被引用一千九百多次
伽玛暴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一种短时间的伽玛射线爆发现象,伽玛暴的研究一直是天体物理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南京大学的伽玛暴研究课题组最早由陆埮院士创建。随着1997年伽玛暴余辉的发现,研究小组迎来了伽玛暴研究的黄金时代。小组成员戴子高、陆埮、黄永锋和王祥玉在伽玛暴能源机制和余辉物理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首次提出伽玛暴周围环境的星风和致密介质模型,提出伽玛暴能源的相变机制,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首次研究了中心脉冲星对余辉的物理效应等。这些研究成果获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陆埮院士调至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后,南大天文系戴子高、黄永锋和王祥玉继续从事伽玛暴的研究,在伽玛暴一些基本问题上再次取得重要进展,例如戴子高等人于2004年开辟了伽玛暴宇宙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即用伽玛暴来研究宇宙的膨胀和暗能量的性质,该工作掀起了伽玛暴宇宙学的研究高潮;2006年戴子高、王祥玉等人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report文章提出了伽玛暴X射线耀变的新机制,被《Sky &amp; Telescope》杂志作了专门的报道;黄永锋等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失败的伽玛射线暴概念和深度非相对论阶段余辉的概念;王祥玉对伽玛暴的高能光子和甚高能宇宙线的辐射进行了系列研究,并提出了低光度伽玛暴的瞬时辐射的新机制。这些研究工作都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好评。
== 根据《科学观察》网的统计,南京大学近十年在伽玛暴领域发表的论文共被引用一千九百多次。参考资料 ==
68,3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