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孙宏斌

增加 2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2018年10月,孙宏斌以46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居2018年胡润百富榜第43位。
==人物轶事==
* 山西人孙宏斌是个极具天赋的清华高材生,20多岁时因过早地表现出领袖气质和商业才能,成为联想公司的不安定因素。据他自己讲,因保护当面冲撞柳传志的部下,被公司以挪用公款罪名送进监狱服刑5年。出狱前夕,他和把他送进监狱的柳传志坐下恳谈,挫折好像一点儿也没有损伤他预言家式的激情,他强调自己决不屑于提着刀子在街上乱转,将来也不会切入IT业,只是想在自己辉煌的未来中有柳传志的影子。孙宏斌出类拔萃的偏执与近乎僵硬的冷静,使得老江湖柳传志对其刮目相看。其后,联想不仅借给他50万元在天津开办顺驰房地产咨询公司,还为他与银行取得联系,作为他第一个开发项目的合作伙伴,并以联想的无形资产帮他圈地、融资。这两个本该怒目相向的男人,竟然长时间上演了一出惺惺相惜的悲喜剧,让世人对孙宏斌的笃定与城府瞠目。 * 身处天津一隅的孙宏斌,一直梦想做一家全国性的大公司。招拍挂提供了历史性的机会!2002年6月,顺驰成功竞得天津塘沽一块地皮,综合费用甚至比协议价还要实惠!仅仅3个月,在这块地上所开发的“莱茵春天”就开盘销售。从2003年8月到2004年4月,顺驰先后从华北、华东和华中等拍得10余块土地,行动之迅速令人咋舌,“天价制造者”的大手笔更是惊人。顺驰的销售额随着广泛深入地参与招拍挂而扶摇直上,从2001年1个亿增加到2004年的127个亿。在扩张最为迅速的2004年,顺驰自己也长期处于资金链紧绷的状态之中。而且,由于四面出击,打破了地产界的相对均衡状态,让各路诸侯都感受到了压力和危机,他们与媒体结盟,于2004年使顺驰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挺过了2004年的艰难,孙宏斌于2005年在各种场合开始公开谈论“好公司”,沉醉在他的梦想之中。梦给予他幻想的力量、联想的力量、诗的力量;醉则给予他放纵不羁的力量、激情的力量、狂歌狂舞的力量。梦与醉这两种力量的结合,注定要创造奇迹。
中国公司的顽疾,是内部人控制当道[3]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股东价值的淡薄。这样的一种体制,冷落了投资者的心,致使他们不敢投资,于是,14万亿元的居民储蓄存款宁愿任凭负利率宰割也要趴在银行。人们不愿意投资,只愿意投机。中国股市最缺乏的不是管理条规,而是缺乏能使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好公司。痛感于这个顽疾,孙宏斌便带着堂吉珂德式的豪迈,十年如一日地孤独地摸索创办“好公司”之路。2001年,也就是顺驰在全国扩张之前,孙宏斌就在公司内部作了一系列演讲,阐述他对好公司的理解 [4]。
孙宏斌还发现,股东价值与其他各方的长期利益并不相冲突。在公司运作的所有参与者中,股东是最为本原的一个核心。现代企业制度把控制权和决策权交给了股东,因为股东是唯一需要全景信息的决策者,他们有使公司成功的动机。他们所冒的风险最大,也是唯一需要知道所有相关利益细节的团体。当股东利用全景信息和决策权威使自己的权益最大化时,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将受益。寻求股东长期利益最大化,将会使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客户、员工、政府、资本提供者等各方的利益最大化。不能给全球投资者提供合适回报的国家,注定要被投资者抛弃。管理的任务是通过使盈利超过公司资本成本而创造价值。当在市场上公司的价值以折现的现金流计算时,资本在不断从净现金流不好的公司向好的公司转移的同时,也就惩罚性地改变了那些不合适的公司治理结构。
孙宏斌的发现也为最新的研究所证实。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埃利森·梅特兰在2006年1月26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企业高管太重眼前利益”。他根据发表在《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McKinsey Quarterly)上的一项调查分析,全球商界普遍接受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观念,印度人的这一观念最为强烈,90%的印度高管都认同它。相比之下,中国只有最高比例为25%的高管认为,大企业应该仅仅关注为投资者带来尽可能高的回报,并且不违反法律。他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高管的“创业精神还更多地处在‘原始’阶段,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把股东价值最大化放在首位。
* 在孙宏斌看来,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好公司最重要的标准。这也是现代公司的文化基因米姆。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发现,在生物基因(Gene)之外,还有一种靠模仿复制而迅速扩展的文化基因米姆(Meme)。有了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个“米姆”,好公司才得以迅速复制。当然,发现上述公理性的东西,不是孙宏斌的特权。中国有一大批企业家对此了然于胸。
顺驰和融创是两家完全独立运作的公司,没有任何互补,也没有资金上的往来,甚至在拿地和项目选择上都没有过任何的协作。 在孙宏斌销声匿迹之后,偶尔出现的关于融创筹备上市的消息也在不断提醒:退居幕后的孙宏斌仍在等待时机,谋求东山再起。不同的是,孙宏斌这次耐心十足,他给融创确定的上市时间期限是3年。早在2006年7月15日,融创2006年度年中总结汇报会就是以“三年!打造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地产上市企业”为主题而召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融创成立一年之后的2004年,孙宏斌当时为融创设立的三年战略是:2005年实现80亿元的销售收入,2006年160亿元,2007年270亿元。
* 在向万科和王石公开发出挑战的2003年,孙宏斌在顺驰之外又单独设立了融创。虽然融创宣称将主要开发高档住宅及商业物业,但处于创业阶段的融创,其最初的资金积累仍然需要从“短、平、快”的住宅开发开始。此时的孙宏斌,沉浸在“房地产全国第一”的梦想之中。重新再看2004年的融创内刊,另一个顺驰跃然眼前。除了上述“大跃进”式的增长数字外,还有一年之内在天津、长春、重庆、成都等地获得6000亩土地储备的惊人速度,以及派员前往昆明、唐山、广东和广西(融创内部将其统称为“两广”)等全国十几个城市进行异地拓展的大手笔。
而融创在最初采取了和顺驰完全相同的“刚性现金流周转”发展模式后仍然得以存活,或许真的只是因为他还没有深陷其中。孙宏斌对融创果断地“挥刀断臂”,将长春、成都等地的项目陆续转让,所筹资金使现有项目得以顺利发展,融创亦因此很快止血。而顺驰的困境,却远非出售几个项目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直到顺驰被出售给路劲基建时,顺驰还在全国16个城市拥有42个项目,而在此之前,顺驰已经将南京等地的一些项目出售,显然,“断臂之策”在顺驰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
* 宏斌在自己无法挽救顺驰之后,融创成为其最现成的退路。从感情上说,孙宏斌对顺驰视同儿子,但从行动上,在顺驰陷入资金困境之后,他竟将其交给汪浩——因任职顺驰财务总监而被称为“大队会计”,自己却抽身到融创。
==经典语录==
* 关于成败
* 孙宏斌说:“你成功的时候,别急着总结经验,别把功劳全归自己,因为成功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你;你失败的时候,别灰心别放弃,要深刻总结失败的教训,把经历变成财富……这些可能就是自省。超越自己才能进步,超越自己很难,自省的人才能超越自己。”
关于做人做事
* 面对现实是做人做企业的基本要求。当我们说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其实是说面对困难、面对残酷现实,是说当你遇到难事、在逆境中不避不躲不做缩头乌龟,要么想办法解决,要么坦然接受失败从头再来。在这过程中你就进步了成熟了。因为困难和逆境可以让你释放你的无限潜能。面对现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 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貌似先有鸡先有蛋的悖论,其实不是。肯定结果重要,你做事必须结果导向,意味着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得到它努力。当然过程也很重要,因为没有好的过程就难有好的结果。当然享受过程也很重要,要不人生就太悲惨了。过程重要,享受过程中的乐趣重要,但所有的动作都要指向结果。
* 关于选择
其实战略就是选择,人生就是选择。选择,要坚决;舍弃,更要坚决。唯如此,才可能做成点事。
融创自2005年初已经开始频繁的调整。年初按西南、华东及华北的区域划分,成立区域集团,但2005年上半年仅实现38.4亿元销售回款的现实使融创迅速将下半年的发展战略调整为提高利润率水平。此时的汪浩,还在解决顺驰的变化与成长的问题。如果说此时的孙宏斌把挽救顺驰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汪浩身上的话,面对汪浩在顺驰所采取的解决方案和自己为融创开出的药方完全不同,
不知他当时作何感想。在2006年孙宏斌宣布重新主持顺驰时,他肯定了汪浩过去一年的工作。
之后,他宣布撤消顺驰三大区域集团,转为总部直接管理模式。而在融创,孙宏斌早在2005年已完成这一战略调整。此外,早在2005年已经开始 * 在融创强调的成本和利润率概念,也在孙宏斌重掌顺驰后才被“复制”过来。但是,这些使融创成功“刹车”的举措,对顺驰已几乎没有作用。
回头再看顺驰和融创的发展历程,更像孙宏斌一次惊险的房地产企业的运作“实验”。在挑战国内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及现金流周转率的“试验”中,孙宏斌以顺驰为主要对象,在成功向万科宣战并多番攻城掠地之后,他以为这一模式已接近成功,于是将刚刚成立的融创也拉入这一快速奔驰的跑道。
* 当发现顺驰和融创都已如脱缰野马般不听使唤时,融创被孙宏斌所“垂青”,成为其挽救之策的试验之所。在给融创狠下几帖“猛药”之后,融创的运营开始逐渐步入正轨,于是,这几帖“猛药”被作为已试验成功的对症之策,运用于顺驰。顺驰最终被出售的命运,并不能说明孙宏斌的“实验”失败;但融创的存活,也无法证明孙宏斌的成功。在2006年中,孙宏斌曾在融创内部有过一次发言,这次发言被融创内刊整理并部分发表。这次发言孙宏斌颇有些替自己辩护的意味:“人原本生活得很好,原本可以不冒险,但因为选择了梦想,而遭受到困苦和失败。虽然中国人讲求成王败寇,但为了梦想和理想而拼搏,即使没有成功,也值得所有人尊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靠这些有梦想的人去推动的。”但经历了两次起伏的孙宏斌,也在反思自己,“我们在变化中得到不断成长,日益成熟。成熟就是能够把握平衡,不走极端。”“同时,成熟还意味着发展风险和发展速度的平衡,在发展过程中,把控风险”。 * 孙宏斌的激情以及“偏执”的性格烙印依然深刻。在融创的公司文化中,“使命般的激情”作为公司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句被提出,而“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对核心价值观的偏执和执行,对违反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的零容忍”也在公司文化中被强调。但是,除此之外,融创遗留的孙宏斌张狂个性的痕迹,已无处搜寻,仅公司董事长、总裁的职位上,孙宏斌的名字依旧赫然在列。 * 企业跃进
孙宏斌给顺驰取名意在又快又顺,在其成长前五年还算平滑快速前进。但在临死前3年,顺驰开始大跃进式扩张,其商业模式在纸上谈兵时经过精确计算,结论是可以快速复制。而现
实中,中国房地产行业是标准化程度极低,在一个充满不可预见性的不太标准化行业,试图快速地精确复制,只能找死,而且是自寻速死。
事实上,“顺驰”一词的历史穿透力还会更强。因为房地产改革是改革开放30年规模最大,发展最快,也最有看头的市场,地产英豪的传奇故事是一波接一波。但在各路地产英豪中,速度极富冲击力,模式极具颠峰性,结局极具历史性的只有孙宏斌与他的顺驰
==顺驰融创==
* 孙宏斌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智商奇高,谋略颇大。25岁时就成为联想少将,负责全国IT分销网的建设,比杨元庆资历都老,影响都大。但1990年因“经济问题”与柳传志发生冲突,获罪入狱,一呆将近四年。聪明过人的孙宏斌既有胸怀,又有眼光。1994年3月出狱后,主动请柳传志吃饭认错,但他没有重操IT旧业,而是准备进军房地产。 * 在柳的资助下,孙宏斌4月就在天津创建顺驰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8月即获得“先达小区”的独家销售代理。半年后,即1995年初就在柳传志和中科集团董事长周小宁的支持下,成立天津中科联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切入房地产开发业务,7月即开发出第一个项目“香榭里”小区。
7个月,这个速度比房地产行业从拿地到开发的平均周期18个月快了一倍以上。这位IT起家,受过摩尔定律熏陶,又在监狱中苦等过四年光阴的人,一开始就亮出了自己了绝招之一:速度。只是此时的孙宏斌还只是房地产市场一位默默无闻的新来者,没人理会他。
天津同行最先感受到了这一招的凶狠。房地产周期主要受制于拿地和筹钱,为打通这一关节,孙宏斌1996年不惜让出董事长位置,请来人脉丰厚的张贵宗(前气象局办公室主任)。顺驰果然从此项目不断,实力悄然大增。之后的故事已经为大家所熟知。1998年,孙宏斌看准国家停止福利分房的政策后,开始大干,当年一举拿下面积14万平方米的名都项目,声震津门。2000年8月拿下万科与泰达都不敢碰的梅江地块,并成功开发出蓝水项目,不久又拿下面积170万平方米的“超级大盘”太阳城,基本确立津门老大地位。
==孙宏斌==
* 从1998年到2002年,顺驰天津开发了近30个项目。虽然孙宏斌没有赚到大笔利润,但对地产模式带来了巨大震动。孙宏斌带来的第一大震动是速度。他彻底打破了房地产平均开发周期18个月的惯例,一举缩短到7个月。与速度紧密相关的是模式。以今天的研究来看,顺驰的速度从战略上源于孙宏斌急切的称王之心,从战术上则源于他老练的IT模式。 孙宏斌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后来被称作“现金—现金”模式或者“地产戴尔”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利用很低的自有资金启动项目,迅速转入土地开发进程,然后以销售回款支撑后期建设与城建配套等,再用毛利作为新的自有资金启动新项目,如此循环,极速滚动。按照他的模式,只要每一个时间点拿捏得当,每一步战略执行到位,这一模式不仅行得通,而且威力巨大。 *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 首先,孙宏斌凭借这一模式,4年就从天津一个普通的代理商变成名震津门的开发商,6年就成为天津房地产开发商老大。而从1998年到2002年,孙宏斌四年开发出30多个项目。
其次,2002年,国土资源部签发11号文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叫停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孙宏斌看到该文件为开发商的全国扩张扫清重大障碍后,迅速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全国。离开天津的2002年,顺驰规模不过10亿,到2004年,顺驰就已经逼进百亿,不到三年,翻了10倍,差一点就掀翻万科,坐上全国老大的交椅。
论智论勇,孙宏斌都堪称中国房地产业的超一流人才,但不幸的是,这个超一流人才偏偏犯了一个三流,甚至不入流的错误,那就是毫无风险意识,更不要说像华为那样时刻准备过冬的危机感。
房地产业有四大风险,一是政策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三是执行风险,四是系统风险。
从政策上,因为市场的敏感,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层出不穷,开发方向(如90/70)、土地转让方式、预售许可时间、土地款交付时间与比例、贷款利率等政策的调整,每一招都直截开发商的现金流。市场风险与执行风险同样能要顺驰的命,像如今这样股市大跌、房价下拐、信贷紧缩、消费者观望等全线崩溃的系统风险更是如此。
* 在孙宏斌的模式中,他根据城市和项目大小把进攻路线分成M1、M2、M3、M4四条,东线进攻不利,西线驰援,南线不力,北线救主,但他从没考虑如果全线溃败还怎么玩。 * 忽略或轻视这些风险是孙宏斌在做顺驰过程中犯下的最大错误,就好像他以过人的智慧设计了一辆极速战车,但忘记了前进的路上不仅有坑有河,还有悬崖深谷,结果栽得头破血流。
==霸王之心==
孙宏斌与他们真正的区别其实并不是孙宏斌不计风险,而是人生理想不同。一般地产商都想创富,而孙宏斌是想称王。早年孙宏斌跟随柳传志做联想,负责分销渠道时,就已经王气毕露,企图功高震主,另立王朝,但柳传志发现及时,处理果断,孙宏斌不仅称王未成,反而获罪入狱四年。出狱之后的孙宏斌不仅急需用顺驰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弥补失去的光阴,他一定还想向世人证明:孙宏斌就是王。
==偏执狂==
孙宏斌曾有一段话:“人原本生活得很好,原本可以不冒险,但因为选择了梦想,而遭受到困苦和失败。虽然中国人讲究成王败寇,但为了梦想和理想而拼搏,即使没有成功,也值得所有人尊重。因为这个世界就是靠有梦想的人去推动的。”
*20年前,孙宏斌的梦想是“做一家全国性的大公司”,这个梦想曾经推动着他勇往直前,不惧风险,但又不是鲁莽草夫。孙宏斌有着对市场优于常人的敏感--柳传志评价他是极少数“能审时度势、一眼看到底”的人,只不过这种敏感提前踏空了市场的节拍。
1994年,孙宏斌创建顺驰,以房地产中介的方式进入地产界。同年8月,为了获得比常规更快的发展,孙宏斌向柳传志借款50万元。随后,顺驰在天津开始迅速扩张,并成为当地绝对的“大哥大”。当时的顺驰是用了近乎10年的时间,才占据了天津市场10%的份额。
一切皆因“招拍挂”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2002年6月,顺驰成功竞得天津塘沽一地块,综合费用甚至比协议价还要实惠。仅仅3个月,在这块地上开发的“莱茵春天”就开盘销售。这让孙宏斌看到了高周转与招拍挂相结合的市场契机。
*2003年8月,在一次业内会议上,孙宏斌在既定的发言中突然话锋一转,称顺驰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他顿了顿后说道:“也就是要超过在座的诸位,包括王石。”坐在台下的王石拉长脸予以反驳,“提醒”他要注意风险。*2003年,地产老大万科销售额只有63.8亿元,当时的王石已经开始预测楼市拐点。而孙宏斌却放言,他不信未来5年中国地产业出不了一家年销售额500亿元的企业。 * 从2003年到2004年,顺驰先后从华北、华东和华中等拍得10余块土地,行动迅速令人咋舌,“天价地制造者”的大手笔更是惊人。顺驰的销售额也随之扶摇直上,从2001年1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7亿元。“孙宏斌就是一个到处拿地的偏执狂。”这是多年以后,一位房地产资深人士回忆起孙宏斌最深刻的印象。最疯狂时期,孙曾经创下一年拿地6000亩的历史纪录。
2004年,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进行调控,这让同年计划赴港上市的顺驰惨遭夭折。直至2007年,由于资金链过于紧绷,孙宏斌最终将顺驰的控股权低价转让给路劲,他本人抽身潜心发展融创。
==融创纪律==
*2013年,孙宏斌要求融创更加重视现金流管理,融资的资金成本不能超过13%。他为融创定下了铁的纪律:在拿地时谨慎,绝不盲目争抢“地王”。*2012年7月10日,备受业界瞩目的北京万柳地块开拍。由于央企身份备受争议,融创中国的联合体合作方保利地产暂时退出万柳地块竞争,只剩下融创孤军奋战。在与中赫置地经历了200轮的“贴身肉搏”后,融创最终不敌对手,与万柳地块失之交臂。竞拍结束后一小时,孙宏斌更新了一条微博,公开回应“失地”称:“我说我们喜欢这块地,但从来没有志在必得的地块,合适就拿不合适就不拿。”
在疯狂的抢地面前,孙宏斌选择了忍耐。他们所谓的拿地纪律是指:针对具体城市的具体地块,对土地的毛利率以及内部回报率设定严格测算,一旦超过该红线,无论多喜欢,融创立刻停止再举牌,其中,毛利率的红线最低不能低于30%。
==参考资料==
1,4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