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孟姜女

移除 42 位元組, 5 年前
修正语句标点
'''<big>孟姜女</big>'''的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早 相传秦始皇为修建长城,广征劳役,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过度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盼夫未归,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 传说可上溯 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又见不 《左传》 丈夫的尸骨,她痛哭长城下,几天几夜不止,这段长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File:Mengjiangnv.jpg|500px|有框|居中|孟姜女哭长城]]
'''<big>故事来源</big>'''
有人认为孟姜女的故事来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齐国武将杞梁的妻子,无名无姓,称为杞梁妻。" 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 即杞梁之妻要求齐侯在宗室正式吊唁杞梁。其中既没有"哭",也没有长城或者城墙、更无"城崩"、"投水"等情节  "哭"的情节早在《礼记·檀弓》记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加上"崩城"的内容:"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 接着刘向《列女传》又加上"投淄水"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曰:'我何归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一些诗词也有对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国时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杞妻哭梁,山为之崩"。敦煌石窟发现的隋唐乐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内容。
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首次将故事时间移动到秦朝时,并将"崩城"变成"崩长城":"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这时的内容和后来的故事已经差不多了。杞梁后来讹化成万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为孟姜女。 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
南宋郑樵曰:“杞梁之妻,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 元代开始 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台 。明末顾炎武的《日知录》中阐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变过程
明末顾炎武的《日知录》中阐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变过程。 现代顾颉刚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 对故事演变的过程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big>孟姜女姓氏</big>'''
孟姜女并不姓孟,"孟"为"庶长"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 而且,孟姜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通称。据《毛传》:"孟姜,齐之长女。"陈奂传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孟姜"一般称齐国国君之长女,亦通指世族妇女。也就是说,当时很多齐国公室的贵族妇女,都可称"孟姜"。此点除文献证据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壶为证(此壶为春秋时期齐庄公姜光的大女儿姜蕾和丈夫田桓子无宇共铸,以悼念田桓子无宇的父亲田须无)。
'''<big>后世影响</big>'''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万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饥饿而死,埋于长城之下。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至今在卫辉池山乡歪脑村一带还流传其故事,山上能见到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泪滴石。
后人为了纪念她,便修了贞女祠,俗称孟姜女庙。这座贞女祠,坐落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东6.5公里处的望夫石村北凤凰山小丘陵之巅。河南新乡市区有孟姜女河 孟姜女路 孟姜女桥等名称。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文物。2014年07月16日,孟姜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的家乡为山东省莱芜市茶业口镇(古称莱芜为嬴牟)。
1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