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赤萍

增加 15,70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周赤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圖像 =[[File:T01331e283d8331035a.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p1.qhimgs4.com/t01331e283d8331035a.jpg 原图链接][http://sh.qihoo.com/pc/2s1ckrebsmq?sign=360_e39369d1 图片来自]<ref>[http://sh.qihoo.com/pc/2s1ckrebsmq?sign=360_e39369d1 能文能武,黑山阻击战一战成名的开国中将周赤萍 ]. 快资讯网 [2017-12-08]</ref>]]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14年| 出生地点 =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新坊乡高富岭村| 國籍 = 中国| 别名 = 邹迪| 民族 = 汉族| 職業 = 军人}} ''' 周赤萍 '''(1914年—1990年) [[ 江西省 ]] 宜春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 [[ 中国工农红军 ]] ,次年加入 [[ 中国共产党 ]] [[ 土地革命 ]] 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团政治委员,电台政治委员。参加了 [[ 长征 ]] [[ 抗日战争 ]] 时期,任 [[ 八路军 ]] 第一纵队一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三师政治委员。 [[ 解放战争 ]] 时期,任 [[ 东北民主联军 ]] 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七纵队兼辽北军区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政治委员兼湘西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湘西区委书记。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任 [[ 东北军区 ]] 空军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部副部长,福州军区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 [[ 中将 ]] 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 [[ 中央委员 ]]。 == '''目录''' == 1生平简介 2戎马一生 3大事记 4能文能武 5解放战争 6中苏谈判 == '''生平简介''' == '''从农民的儿子到共和国将军--记袁州籍中将周赤萍''' 2010-09-07 15:57:06 来源:[[宜春广播电视报]] 周赤萍,原名邹迪,族谱名邹域九(1914.2-1990.8),江西宜春袁州区新坊乡高富岭人。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5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队伍中表现英勇顽强,机智果断,不怕流血牺牲,战功卓著,很快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年轻的革命将领。曾历任团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主任、纵队政治委员、四十七军政治委员、湘西军区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空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兼党组书记、福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周赤萍出生在新坊山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一贫如洗,仅有一间破旧住房和两亩半水田(亦当押他人),全家八口人,主要靠父亲邹溢泉勤劳耕作兼农闲挑脚卖力、母亲郭氏劈料(加工造土纸的原料)维持生计(其父和二哥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杀害于1935年,解放后宜春县人民政府追认其父为革命烈士)。由于家境贫寒,周赤萍幼年只勉强读了两年杂馆,便辍学回家放牛、打柴、务农,帮助父母排忧解难。少年时期的周赤萍,虽是一个普通的山区放牛娃,但他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一是好强,不甘屈居于人下。他好习武,曾拜昆九为师,练就几手拳术,企盼着将来凭此改变命运;二是胆大,别人不敢去的地方他敢去。他家附近有个叫银子岭的地方,是个又高又陡的山峰,地势十分险峻,全村男女老少无人敢去攀登,年仅10岁的周赤萍居然敢登上顶峰;三是革命思想激进,容易接受革命道理。1929年底,刚满15岁的周赤萍,在外来革命同志的宣传和影响下,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本村农民暴动。1930年参加宜春县[[苏维埃政府]]工作,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据周本人说,编班时,工作人员问他的姓名,他回答"邹迪"。因语言不同之故工作人员误听为"周赤",他觉得"周赤"不中听,因周出身贫寒,建议在"赤"字后面加个"萍"字,--萍与贫同音,周赤萍未加考虑就同意了,于是周赤萍的名字就这样一直沿用下去,)。从此,开始了他数十年戎马倥偬的军人生涯。。。。。。 == '''戎马一生''' == 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4军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3军团团政治委员,无线电队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第1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第1纵队第1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1旅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3师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反"扫荡"作战。抗战胜利后赴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战役]]。 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7军政治委员,随军向中南进军,后任湘西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湘西区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福州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活动犯有罪行。 1949年兼湘西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湘西区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9年转业到地方任中共云南省委工业书记,行政六级。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部副部长。中共九大后任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兼福建省委第二书记。 1955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九一三事件]]后,中央文件称,周赤萍写的小册子[[《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在1971年重印发行几十万册,是周为了配合林彪篡党夺权,认定周赤萍为[[林彪]]的死党,被隔离审查五年多。 1982年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决定对其免予起诉,退出现役。 == '''大事记''' == 193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革命工作,相当于高中文化,空军中将军衔。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四军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团政治委员,电台政治委员。 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委员。 1940年9月至1942年8月任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委员。 1941年秋至1945年任[[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8月起任鲁中区党委委员。 1945年8月起任山东军区第三师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任[[东北挺进纵队]]副政治委员。 1946年1月至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七纵队兼辽北军区政治委员。 1946年8月至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7年8月至1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政治委员。 1948年1月至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委员。 1948年11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政治委员,湘西军区政治委员兼中共湘西区委书记,东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51年起任东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兼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政治委员,[[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政治委员。 1954年起任东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司令员、军区空军党委书记。 1958年9月至1964年9月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 1964年9月至10月任劳动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未到职)。 1964年10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 1969年8月至1972年10月任福州军区政治委员。 1969年9月起任军区党委书记、第二书记。 1970年4月至1971年4月任福建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 1971年4月至1972年8月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二书记。 1982年3月退出现役,按地师级干部待遇。 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0年6月逝世。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 '''能文能武''' == '''相关著作:'''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原载[[《中国青年》]]1960年第8期,1971年福建出版 [[《湘西剿匪记]]》(剿匪回忆录)196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擒魔记》]](剿匪小说)196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二十年征程》]]1930年初至1951年春:革命回忆录,196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春花赞》]](诗集)196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 '''解放战争''' == '''战斗背景''' 1948年10月21日,廖耀湘兵团的新1军、新6军和第71军向锦州方向行动,主力进到了胡家窝棚、尖山子、拉拉屯、正安堡一线,准备向黑山、大虎山攻击。 '''任务目标''' [[野司]]短短百余字的电文,给了第10纵一个紧急而艰巨的任务。他们只有一个纵队,而将面对的,却是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一个兵团,兵力之比为一比五;同时,要以三个师担负20公里以上的防御正面,同时展开,压力异常沉重。 '''组织动员''' 纵队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召开纵队[[党委扩大会议]]发布动员令,号召部队以与阵地共存亡的精神,坚决阻住敌人的攻击,决不放过夺取伟大胜利的机会。34岁的周赤萍政委说:"可以预见得到,即将到来的战斗,绝不是轻磨慢擦,零敲碎打的,而必然是一场极残酷的浴血战!既要反复争夺,又将来回拉锯。"比周赤萍大一岁的梁兴初司令员说:"要想打好这一仗,不咬咬牙是不行的!现在林总和罗政委在看着我们,各兄弟部队也在看着 我们。打好了,不仅是标志着东北的全部解放,更重要的是[[蒋介石]]的又一个'十万主力军'被我们从他的军簿上一笔勾销;打坏了,十万大敌就将逃入关内,对我们整个解放战争,又将意味着什么呢?那只能说,我们对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大家看,我们现在就站在这样严重的任务面前,我们对待自己,难道还能有其它第二个要求么?没有了!要求只能是一个,那就是:只准打好,不准打坏!" '''战斗进行''' 1948年10月22日清晨,第10纵队及第1纵队第3师进入阵地,立即构筑工事。23日清晨,[[廖耀湘]]兵团先头部队沿新立屯、芳山镇南下,直逼第10纵前沿阵地尖山子、胡家窝棚警戒阵地。上午9时,随着一阵激烈的炮响,尖山子顿时隐没在滚滚硝烟之中,前哨战打响了。梁兴初、周赤萍向野战军司令部报告战况,林、罗、刘回电:"盼你们加强决心,深入动员,务须使敌在我阵地前尸横遍野而毫无进展。只要你们守住黑山三天,西逃之敌必遭全歼。"黑山争夺战的焦点,集中在高家屯阵地之101高地。防卫101高地的是第28师。敌人集中了几乎全部炮火向101高地施以最猛烈的轰击。占领92高地后,立即出动两个营向101高地扑来。此时的101高地,早已是弹坑累累,碎石成堆,几乎所有土木火力点都被炸坍塌了。守卫101高地的解放军只剩20余人,他们在这毫无依托、遮蔽的石头山上,利用弹坑滚进滚出,以密集的手榴弹连续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四次冲锋。凶恶的敌人纠集残部以羊群般的队形,从三面合围上来。101高地上只乘五名战士,手榴弹全部打光。在一场激烈的肉搏战之后,101高地终于被敌人占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第28师师长[[贺庆积]]表现出了高度的沉着和果断,他立即命令所属12门山炮,向101高地之敌发起狂风骤雨般的轰击;同时命令第82团三营,在炮火准备之后,立即反击高家屯。廖耀湘不甘失败,于1948年10月25日再次组织力量向黑山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势。整个高家屯阵地,见到的不再是一朵朵炮烟,听到的不再是一阵阵轰击,而是一个持久不息的巨雷炸响,一股浓黑的乌云在翻卷,好像山就要倒了,地就要陷了。一场激烈、残酷的阵地争夺战,再一次在高家屯阵地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冲锋被打下去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往上冲,他们依仗着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先后夺去石头山和92高地然后集中力量向101高地发起潮水般的冲击。解放军将士向敌人反冲锋,成束的手榴弹势如弹雨,机枪火力密如火网:向拥挤成团的敌人不断倾泻。双方反复争夺20多次,相持到下午2点,阵地前敌尸堆积成山,不论督战队如何高声喝斥,敌人的冲锋群再也没有人敢前进一步。这时,敌人指挥官又拿出其"老法宝",用金钱利诱,组织所谓"敢死队",只见那些手执"金圆券"的督战官在山脚下连连吆喝道:"弟兄们!廖长官知道你们勇敢善战,组织'敢死队',参战者每人奖励10万元!头一个冲上去的,奖金再加一番。" 可是,喊了半天,谁也不动。于是,督战官又喝道:"每人再加5万!勿失良机,弟兄们冲呀!"仍然没人动。最后不知加到多少,才勉强组成一支300余人的"敢死队"。可是,在解放军将士面前,"敢死队"很快变成了"送死队"。101高地在经过整整两天的炮击之后,山头被削去两米,变成"99"高地了。 '''阻击成功''' 解放军战士伤亡也很大,已经不足百人,而且许多还是身负重伤,坚持不下火线。人越来越少,武器和子弹也越来越少,101高地终因弹尽人寡,于下午4时被敌人攻占了,又一次打开了黑山的门户。梁兴初再次组织力量向高家屯实施反冲锋,战至6时50分,终于收复高家屯阵地。就这样,从23日至25日,[[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等部在黑山、大虎山阵地整整死守了三天,每天都连续抗击廖兵团四五个师规模的轮番集团冲锋,为主力部队回师东调赢得了宝贵时间。 == '''中苏谈判''' == 1955年9月,苏联国防部再次提出[[外贝加尔军区]]与[[沈阳军区]]订立协同防空协定的问题。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周赤萍受命同苏方进行商谈。行前,总参谋长[[粟裕]]和空军司令[[刘亚楼]]向周赤萍交代,此行谈判仅限于双方在防空情报方面的合作问题。但周赤萍于9月23日到达[[赤塔]]后,苏方把已经准备好的协议拿出来要周赤萍签字,其内容包括苏联飞机可进入中国领空并在中国机场降落,而事先不必通知中方,但中国飞机在本国飞行或进入苏联领空,均须事先向苏方通报,北京军区所得敌机情报也要通报给苏方。议定书还要求中国在东北北部地区增建几个机场,以满足苏军飞机降落之需要。此外,在为对方提供油料及食宿方面,条件也不对等。因为超出了事前协商的谈判范围,周赤萍便向国内请示如何应对,刘亚楼回电答复:不能同意,应只谈防空情报合作。但周赤萍收到的复电却是同意按苏方的议定书办,于是9月27日便在防空协定上签了字。周赤萍回国进行汇报时,刘亚楼感到惊诧,[[彭德怀]]则愤怒不已,并报告给[[周恩来]]。由于中国代表团与国内的往来电报都是经苏军通讯系统传递的,很可能苏联人从中作了手脚。周恩来指示,在查清事情真相之前,不理会苏联顾问关于在12月开始执行协定的意见。12月29日[[中央军委]]召开办公例会,会议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再投资增建飞机场,并决定告诉苏联总顾问和转告[[苏联国防部]]:周赤萍违背总参和空司的指示,擅自在两国防空协定上签字,是无组织无纪律行为,应受到处分。此协定不能执行。对事情真相调查的结果还不得而知,但苏方提出的协定本身确实没有把中国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这无疑是导致此期中苏在防空领域军事合作未能具体实施的主要原因 。 == '''资料来源''' =={{Reflist}}
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