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黄曲霉素

增加 134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黄曲霉素.jpg|缩略图|右|[https://p4.itc.cn/images01/20210322/917ffb0b03f545dcb0e34bd53a0581d3.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456704692_120932978 来自搜狐网]]]
'''黄曲霉素'''一般指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T)是 [[ 黄曲霉 ]] [[ 寄生曲霉 ]] 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 <ref>[https://www.sohu.com/a/346414791_218269 黄曲霉素——这个隐形杀手有点毒_毒素]搜狐网</ref> 其衍生物有约20种,分别命名为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其中以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动物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在肝、肾、肌肉、血、奶及蛋中可测出极微量的毒素。黄曲霉毒素及其产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有些菌株产生不止一种类型的黄曲霉毒素,在黄曲霉中也有不产生任何类型黄曲霉毒素的菌株。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各种植物性与动物性食品也能被污染。
产毒素的黄曲霉菌很容易在水分含量较高(水分含量低于12%则不能繁殖) 的禾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籽实及其加工副产品中寄生繁殖和产生毒素,使其发霉变质,人们通过误食这些食品或其加工副产品,又经消化道吸收毒素进去人体而中毒。
霉变染有AFB1的玉米,用250μg/mL低浓度的二氧化氯浸泡30~60min,能有效地解除AFB1的毒性。
===中草药去毒法===
1976年我国首次发现山苍子中的挥发油可以彻底除去食品中的AF。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与AF可发生加成和缩合反应,改变毒素分子结构,达到去毒目的。AF超过国家标准20倍的玉米、稻谷或超标2500倍的花生经大剂量山苍子芳香油处理可一举去毒。此法简便易行,特别适合家庭应用,并对食品质量和营养成分无任何影响。另外,甘草、葫芦巴、 [[ 羽扁豆 ]] [[ 茴香 ]] 、五香粉、大蒜等也有去除AF的作用。
===生物学方法===
乳酸菌粘附法是通过乳酸菌自身粘附作用和所分泌的代谢产物的抑菌作用,来去除AF。由乳酸菌产生的乳酸链球菌素具有粘附、降解AF的作用。
橙黄杆菌是一类研究得较早的生防菌,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学者发现橙黄杆菌的细胞培养物能移去水溶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其死细胞移除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受温度和pH的影响,活细胞吸附的黄曲霉毒素B1则不能被液相萃取出来。此外,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和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fluoranthenivorans)的无细胞抽提液能显著降低食品和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橙色粘球菌(Myxococcus fulvus)是好氧革兰氏阴性棒状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它们分泌的胞外产物可以分解不同的生物大分子和整个微生物体。
===不产毒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
采用不产毒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可有效防治作物收获前黄曲霉毒素并已得到应用。早在1992年,有学者就已经提出将不产毒的寄生曲霉菌株播撒在 [[ 花生 ]] 生长的土壤中能够使花生黄曲霉毒素含量降低83%~85%。同样,在土壤中引入不产毒的黄曲霉菌株也可以降低棉花种子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近年来,美国环境保护协会还注册了两株不产毒的黄曲霉菌株来防治棉花和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并在美国多个州的试验田中广泛试用。在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亦筛选出能有效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的不产毒黄曲霉菌株,这些菌株能使田间产毒菌株的数量降低95%以上。
通过引入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来控制土壤中的微生物菌群,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优先替代了土壤中原有的产毒菌株,对于降低收获前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是很有效的。早期的田间试验直接将不产毒菌株的孢子悬液与种子浸泡后播种或者直接将孢子悬液喷洒到土壤中,虽然效果十分明显,但成本较高;近年来,则采用谷类固态发酵的方法孵育孢子,孵育完成后在50℃下烘干,5℃贮存备用。土壤温度是影响生物防治黄曲霉毒素污染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验室内,黄曲霉孢子萌发的温度需高于10℃;但在试验田内,温度需高于20℃时孢子才会萌发,因此,必须等到土壤温度高于20℃时才能将不产毒的菌株应用到试验田。不同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施用日期。
12,4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