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上海春卷

增加 4,576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上海春卷</big> ''' |- | File:Qcloud.dpfile26.j…”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上海春卷</big> '''

|-

|
[[File:Qcloud.dpfile26.jpg|缩略图|居中|[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qcloud.dpfile.com%2Fpc%2FIklMJsZMiS2IgWoSxL8uRncFtOUI1_i1vFcuFuxkct27ATajg7Q4gq8bAbjE2shITYGVDmosZWTLal1WbWRW3A.jpg&refer=http%3A%2F%2Fqcloud.dpfile.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31254177&t=97367885d12ac5cce89e58c232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4%B8%8A%E6%B5%B7%E6%98%A5%E5%8D%B7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上海春卷

|}

上海春卷是中国上海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沪菜系;春卷,又称春饼、薄饼。是传统民间节日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

常用于待客。每逢农历元旦和立春日,合家团聚,饮春茶,吃春饼,贺新年。沪滨食俗,人们过年要吃韭黄肉丝春卷,是吃[[五辛菜]],吃春饼古俗的传承。

沪郊还有早春季节吃荠菜春卷的习俗。这种油炸食品具有外皮酥脆、馅心软嫩、颜色金黄、鲜香美味等特点。上海开埠后,

春卷在一些小吃点心店里已常年供应,馅心花色亦有增加,以城隍庙绿波廊制作的韭芽肉丝春卷,最为食客称道

中文名 上海春卷

外文名 Shanghai spring roll

分 类 沪菜

口 味 咸鲜

主要食材 面粉,瘦猪肉,嫩韭芽,虾皮,[[豆油]]

地 区 上海

==历史来历及演变==
春卷的来历一:清朝的金门人蔡谦有次受皇上刁难,要两手同时书写。看丈夫没法吃饭,蔡谦的妻子便迅速用面皮裹好各式菜直接塞入丈夫口中,这就是“春卷”。

春卷的来历二: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为“春饼”。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

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材料==
肉丝,猪油,酒酱油,盐,味精水,[[湿淀粉]],[[韭菜]]春饼皮子,菜籽油,甜面酱或醋。

==制作过程==
①将肉丝入锅,用猪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酒、酱油、盐、味精和水,用湿淀粉勾厚芡,视其沸透后起锅,装盘摊凉。将韭菜切成三分长的段,撒入炒好的肉丝中拌匀成馅;

②将春饼皮子放在案板上,放上肉丝馅,卷拢,两头折拢,最后卷成约二寸六分长、八分宽的小长方形包,用面粉封口;

③菜籽油烧至七成熟,将春卷入锅炸炸时用筷不断翻动,约两分钟后呈金黄色,捞起装盘。吃时可蘸甜面酱或醋。

==营养价值==
中医认为,猪肉性平味甘,有润肠胃、生津液、补肾气、解热毒的功效,主治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补虚、滋阴、润燥、

滋肝阴、润肌肤、利小便和止消渴。猪肉煮汤饮下可急补由于津液不足引起的烦躁、干咳、便秘和难产。<ref>[https://www.xiachufang.com/recipe/104279188/ 上海春卷],百度, 2020-02-0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25,2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