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前世举刀劈佛 后遭杀头报应

增加 6,806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前世举刀劈佛 后遭杀头报应.jpg|thumb|350px|right|[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05/7085da47ad0941849f7f3644c49e71da.jpeg 原图…”
[[File:前世举刀劈佛 后遭杀头报应.jpg|thumb|350px|right|[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05/7085da47ad0941849f7f3644c49e71da.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37416341_209956 图片来自搜狐网]]]
'''前世举刀劈佛 后遭杀头报应''',优婆笈多说:「过去世上有一个猎人,专门射杀野鹿。在一片森林中,有一池清泉,这个猎人经常在水边用网或绊绳杀这些野鹿。

== 原文 ==

阿育王的好友昆多输柯,有一次前往一个偏远的地方,回国后发现自己生病了。随着病情不断加重,他的头上竟长出了许多脓疮。

  阿育王听说后,马上派医生帮昆多输柯治疗。医生认为要让他恢复体力、增强体质,唯一的办法就是喝牛奶,于是昆多输柯只好前往盛产牛奶的地方。

  当时有一个叫分那婆陀那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信奉外道。一个佛门弟子把这个情况报告阿育王,阿育王便派密使去探察。

  过了些日子,密使带回外道的经典著作,阿育王看了非常生气,下令把分那婆陀那国的外道异教徒全部杀光,一天之内竟杀了十万八千多人。

  当时有一个异教弟子,他对自己的宗教十分崇敬,画了一张佛陀在敬奉自己神明的画像。阿育王听说这件事,立刻将他的亲属抓来用火烧死。

  盛怒的阿育王还下令:「如果有人能杀死这个异教徒,提着他的头来见我,我就赏他金子。」。

  这时,昆多输柯来到养牛场已经有很多天了,每天都喝牛奶,但是病情仍然不见起色。长期生病使他的头发和胡须都长得很长,衣服也破烂不堪,浑身又脏又臭。

  听到阿育王悬赏捉拿一个异教徒,养牛场的女主人看着昆多输柯,心想:「看他狼狈的样子,这家伙是不是那个被追杀的异教徒呢?」她悄悄对丈夫说:

  「你应当杀了这个异教徒,割下他的头,交给阿育王,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赏钱了。」。

  女主人的丈夫听了,立即拔刀去杀昆多输柯。昆多输柯因为病弱的身体根本无力搏斗挣扎,一下子就被杀死了。

  当养牛场女主人和丈夫把昆多输柯的头交给国王时,阿育王一看,震惊地说:

  「这不是昆多输柯的头吗?」。

  明白了整件事情后,阿育王低着头不说一句话,内心难过不已。

  一旁的大臣便劝慰国王说:「那些被追杀的异教徒也正面临这种苦难。大王应当给人民生存的欢乐,不要用死亡恐吓人民。」。

  阿育王认为大臣说的有理,就下令停止一切杀害异教徒的行为。

  许多比丘想不明白:「昆多输柯以前做过什么事,为什么遭到杀头的报应呢?」便去请示优婆笈多尊者。

  优婆笈多说:「过去世上有一个猎人,专门射杀野鹿。在一片森林中,有一池清泉,这个猎人经常在水边用网或绊绳杀这些野鹿。

  佛陀在未成佛以前,还是修行者悉达多时,有天来到这水边吃饭、洗澡,然后坐在树下休息。野鹿嗅到生疏的气味,自然不敢靠近水边。猎人看到佛陀的前身坐在树下,不由得生气地想:『难怪鹿都不来,都是因为这个人坐在这里。』他越想越生气,竟举刀向佛陀的前身劈去。

  这个过去的猎人就是昆多输柯,因为他杀了很多鹿,所以他总是生病,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又因为他曾经用刀劈佛,所以才遭到被杀头的报应。」。<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renwu/159538.html 前世举刀劈佛 后遭杀头报应]</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27,0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