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董秋芳

移除 47 位元組, 5 年前
人物功绩
==人物功绩==
<p style="text-indent:2em;">董秋芳一方面引导青年用笔向社会的黑暗、腐败作斗争,一方面又十分注意保护青年,使他们免遭伤害。有一回,[[ 《新语》]] 上发表了[[ 晏石]] 写的[[ 《女人、社会、路》]] 的杂文,中心思想是:妇女要解放,必须先改革社会。特务即找上门来,要董秋芳交出作者的真实姓名和住址。董秋芳说:“文章言论,如有出轨,责任首先在编辑,我要加以检点。文章是外面投来的,没有注明真实姓名和地址。”特务没有办法,最后给了一个警告:“今后如果再登这种混帐东西,对你不客气!”([[ 刘金]] [[ 《马上随笔 》]]213 》213 页,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说完悻悻而去。董秋芳对于青年们稍有可取的文章从不求全责备,总是满腔热情地加以揄扬,并积极设法刊登。</p><p style="text-indent:2em;">董秋芳利用[[ 《民主报》]] 副刊[[ 《新语》]] 这一阵地,致力培养青年,关心青年。他对于在来稿中透露对旧制度的憎恨,对现实社会的腐败和对国家前途而忧伤的心地善良的热血青年,总是给以谆谆教导。闽西有一位青年作者[[张汉城]](笔名金斗节子)给董秋芳寄了一篇[[ 《苦闷的象征》]] 的杂文,董即给作者寄去了进步书籍,并附短信说:“黑暗之中会有闪光,最终是光明的世界……。希望你鼓起战斗的勇气,多写些现实生活的稿子寄来,如同你所写的小说[[ 《小狗子的命运》]] 、杂文[[ 《打落水狗决不是痛快的事》]] 那样富有朝气、敢于正视现实,这样的文艺将焕发生命的光芒……。”</p><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董秋芳对青年特别看重,由于他对青年的扶植和爱护,在[[ 《新语》]] 周围团结了一批二十岁出头的青年作者,因而[[ 《新语》]] 办得有声有色,十分活跃,生气勃勃。</p><p style="text-indent:2em;">董秋芳之所以十分理解处在国难当头局势下有志青年们的心灵,是因为他早年在北平反动政府的统治下,从他的经历的遭遇中,曾有过相似的心灵体验。</p> 
==母校缅怀==
<p style="text-indent:2em;">''绍兴第五师范''</p><p style="text-indent:2em;">董秋芳的名字两次出现在校史上。1913年至1919年,他就读于绍兴第五师范;1947年他任教于绍兴简易师范并担任校长。</p><p style="text-indent:2em;">董秋芳1898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县青坛村,笔名冬芬、秋芳、秋舫。1913年15岁时,董秋芳考入绍兴第五师范,他的同学后来有成就的,还有[[许钦文]]、[[陶元庆]]等。1919年“五四”时期,正是董秋芳师范毕业前夕。在爱国思潮的激励下,他与校友[[何赤华]]等一起,在绍兴支持北京的爱国学生正义斗争,宣传“五四”运动的意义,反对封建卖国罪行,发动学生和市民罢课罢市,抵制日货,也可谓风云人物。</p><p style="text-indent:2em;">董秋芳先生不像[[秋瑾]]、[[陶成章]]那样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轰轰烈烈;不如[[鲁迅]]、[[蔡元培]]先生那样留有丰碑式的宏篇巨制,有光彩照人的思想和惊世文章;也不像[[孙越崎]]先生位高权重,实业救国,贡献卓著。但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是一位同样值得绍兴人骄傲的爱国、进步、勤奋、乐教的教育家、翻译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是一位更贴近普通老百姓,易为许多后辈学子仿效的平凡而人品高尚的老师。</p><p style="text-indent:2em;">董先生出任简师校长时,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主张课堂教学与小组学习结合,发展业余艺术活动,聘请进步教员来校讲唯物论历史知识。解放前夕,董秋芳动员学生参加革命,支持他们上会稽山打游击,迎接解放。</p><p style="text-indent:2em;">解放以后,董先生曾在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组工作,他先后注释了[[毛泽东]]、[[鲁迅]]著作以及许多国内外名著,作为全国通用中学语文教材使用。在京期间,他靠自学又学会了法文、德文,以后又学俄文。[[谢德铣]]先生写的《董秋芳传略》中有一段记载:五十多岁以后开始学俄文,记忆力差,很吃力。但他对儿子说:“人家记一个单词五遍记会,我记它五十遍、六十遍,也就达到同样的目的了。”面对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不知今天的校园人会作何感想?</p><p style="text-indent:2em;">'''爱国、进步、勤奋、乐教之精神'''</p><p style="text-indent:2em;">董秋芳1919年毕业于绍兴五师,1920年夏即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他后来对别人谈到当时为什么报考英语系的理由,那就是:“为了打开窗口,遥望世界。”董秋芳在北京大学时,学习非常刻苦,并结识了许多革命家和学识渊博、品格高尚、追求进步的教授和学者。他曾和[[许钦文]]等文学青年组织“春光社”。1926年底,他的翻译作品[[《争自由的波浪》]]结集出版,[[鲁迅]]曾为之写《小引》。他参加过“革命文学”的论证,担任过福州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参加过抗日救亡活动。解放前夕,在绍兴简师支持进步学生的革命活动。他先后在北京、山东、天津、杭州、福州、宁波等城市的大中学校,文化出版界工作过,经历十分丰富,在我们了解的并不全面的资料中,已足显其爱国、进步、勤奋、乐教之精神,这正是今天校园所要弘扬的一种校园精神。有鉴于此,我们在校园建设时设置了一个休读点,起名叫“秋舫”,“秋舫”是董秋芳的笔名,意在纪念这位为教育事业、翻译事业作出贡献的卓有成就的校友。意在激励后辈学子,以董先生为楷模,为祖国、为人民勤奋学习,积极进取。</p><p style="text-indent:2em;">“国将兴,必将尊傅而重教”。在实施教育强市战略的今天,我们纪念董秋芳先生有着新的意义。大家缅怀先人,追忆董先生的高风亮节和生平事迹,十分有利于“修德求真”的校风建设,为我们进行尊师重教的教育,进行爱国、敬业奉献的教育充实鲜活的内容。董秋芳先生离开我们已足有二十周年了。但是,他所为之奋斗的事业是永存的,而且发展着;他的贡献是不朽的,而且永远记载在校史里,铭刻在校园人的心中。</p>
1,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