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列子

移除 2,77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列子''' </p>|-|<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05/74718fa81b764289b007d791803e10e4.png" width="280"></center><small>(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https://www.sohu.com/a/311890784_531676 圖片來自sohu[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 [[道学者]] [[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small> |}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 列子''' 》又名《'''冲虚经'''》、《''' 冲虚 ''' 》, (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 [[ 道家]] 重要典籍 ,相传由[[ 鄭國|郑]]人[[列禦寇汉书]] 《艺文志》 录《列子》八卷,早佚 <ref>[https://www.sohu.com/a/311890784_531676 今本 《列子》 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 三个小 。全书共载民间 故事 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 三个成语 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 满满的道家智慧 ],sohu</ref> 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ref name="百度列子">{{cite news|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7%E5%AD%90/190377| title =列子簡介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百度百科 | author= | accessdate=2019-2-18 }}</ref>==《列子》一書== 《'''列子'''》又名《'''冲虚经'''》、《'''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由[[鄭國|郑]]人[[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戰国]]时代。 该書按章節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较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亡鈇者]](亡鈇意鄰)”、“[[歧路亡羊]]”等。書中許多寓言都帶有足以警世的教訓,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唐代]]时,《冲虚真经》与《[[道德經]]》、《[[莊子 (書)|莊子]]》、《[[文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偽書爭議==
一些人認為《列子》的原著在[[西漢]]以後便已散失,唐代[[柳宗元]]已經懷疑此書的來源,[[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首先认定《列子》是伪书,現存的《列子》已經不是原著,而是[[晉朝|晉]]人湊雜道家的思想而寫成的,[[高似孫]]、[[黄震 (哲学家)|黃震]]、[[叶大庆]]、[[钱大昕]]、[[姚鼐]]、[[何治運]]、[[俞正燮]]、[[吳德旋]]、[[汪繼培]]、[[钮树玉]]、[[章炳麟]]、[[陳三立]]、[[梁啟超]]等人都以為此書為偽。
 
楊柏峻《列子集釋》所附〈辨偽文字輯略〉亦引[[朱熹]]〈觀列子偶書〉作此書辨偽例證,以為《列子》剽竊佛書,然而實際上朱熹的意見正好相反。〈辨偽文字輯略〉引朱熹言:「又觀其言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書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之所由出也。他若此類甚眾,聊記一二於此,可見剽掠之端-{云}-。」然而朱熹的意見是以為佛書剽竊《列子》,在《語類》中說得更為明白:「今看《圓覺》-{云}-『四大各散,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是竊《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門,我尚何存』語。」(卷126)。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说:“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 (書)|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钱钟书]]在《[[管錐编]]》中提出《列子》受[[佛教]]思想影响,可知是魏晋时代的伪书,但也指出《列子》全书“窜取佛说,声色不动”,“能脱胎换骨,不粘皮带骨”。
 
現存《列子》的注本有晉代[[張湛]]注的《[[沖虛至德真經]]》八卷。清朝即有人懷疑是張湛作品。[[章太炎]]认为今本《[[文子]]》与《列子》“同出一手”,因此,“疑即张湛伪造”。[[季羨林]]更指出《列子》的作者是張湛,他的《列子·湯問篇》第五事實上抄襲了[[太康]]年[[竺法護]]譯的《[[生經]]》卷第三,一個源自印度神話《國王五人經》裡機關木人的故事。
 
這部書的纂成一定不會早於太康六年(285年)。季羡林请[[胡适]]斧正。胡适复信:“《生经》一证,确凿之至!”。钱钟书《管錐編》中提出,“偽託者未必為作注者之張湛。”但如果《列子》真是張湛所作,“不足以貶《列子》,只足以尊張湛”。
 
現今學者對於列子偽書說分為三種意見:偽書、非偽書、包括列子本人的思想再加上後人整理。<ref>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UGracoYAR6UC&pg=PA48-IA97 255] 至256頁,ISBN 9789571134147。</ref>
 
==本書相關之成語故事==
* 卷一《天瑞》:[[杞人憂天]]、[[男尊女卑]]、[[宋人學盜]]
* 卷二《黄帝》:[[朝三暮四]]
* 卷三《周穆王》:
* 卷四《仲尼》:
* 卷五《湯問》:[[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小兒辯日]]、[[扁鵲捩心]]
* 卷六《力命》:
* 卷七《楊朱》:[[野人獻曝]]
* 卷八《說符》:[[歧路亡羊]]、[[亡鈇意鄰]]
 
==譯本==
相比其他道家典籍,《列子》英譯本的數量較少。1912年,[[翟林奈]](Lionel Giles)首次將《列子》的第一至六章及第八章譯為英語,而安頓·弗克(Anton Forke)則負責第七章(楊朱)。後來A·C·格拉哈姆的譯本則極具學術價值。目前,最近期的版本是於2001年由Eva Wong所翻譯的。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道教人物]]
47,8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