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豫

增加 5,25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之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为妻。一次,小夫妻发生口角,郭暧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急不择言地说:“你倚仗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不愿意当皇帝呢?”听了这句大逆不道之言,公主哭着回宫告状。闻听此言,代宗劝女儿道:“他父亲不爱当皇帝是实情,要不然,天下哪里还姓李!”面对负荆请罪的郭氏父子,代宗安慰道:“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丈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还是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ref>[https://www.gushiwen.org/Author_c9b0174669.aspx]李豫简介.古诗文网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公元779年5月,代宗病重,急忙诏令太子摄政,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紫宸内殿。<ref>[https://www.gushiwen.org/Author_c9b0174669.aspx]李豫简介.古诗文网 </ref>
=='''为政举措'''==
'''姑息余孽'''
<p style="text-indent:2em;">唐代宗平定安史后,任重新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李宝臣、李怀仙节度使,率所部驻于河北。史称河朔三镇。后三将及其继承者实割据河北,不奉朝命,不输其赋,唐廷无如之何。对中晚唐的历史有重大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吐藩入犯'''
<p style="text-indent:2em;">“[[安史之乱]]”后,由于唐朝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区。甚至于763年十月攻入长安,代宗出逃陕州,吐藩另立唐帝。十五日后为唐将郭子仪所逐,唐军收复京师。
<p style="text-indent:2em;">'''改革漕运'''
<p style="text-indent:2em;">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任命刘晏接办漕运,漕运是通过水路交通,将江淮的粮食运至长安,当时漕运废弛阻塞,造成关中粮食困难,缺粮上百万石,饥荒四伏,粮价暴涨。刘晏曾做过一个时期的地方官,对人民的疾苦比较了解和同情。为此日夜焦虑,最后果断提出疏浚河道,南粮北调的宏伟计划,给宰相写了一份报告,报告说:"见一水不通,愿荷锸先往;见一粒不运,愿负米而先趋,焦心苦形,期报明主,丹诚未克,漕引多虞,屏营中流掩泣献状。"表示要竭心尽力完成这一使命,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和勇于承担重任的献身精神。他上任后,首先组织人力逐段疏浚由江淮到高师的河道,打造了二千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运粮,每十船为一队,军官负责押运。船工由经调为雇募。他不再征发沿河壮丁服役,而是用政府的盐利雇用船夫。他沿用过去裴耀卿的办法,改直法为段运法,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建转运站。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为此又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仓贮粮,以备转运。漕运改革后,比过去用江南民工直运的方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降低了运费,免除了南方人民一项旷目持久的而又十分艰辛的劳役。江淮的粮食因此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每年运量达四十万石至一十万石,解决了粮荒还有所储备。当第一船粮到达长安时,皇帝欣喜万分,专门组织乐队到渭桥迎接,盛赞刘晏"你真是我的萧何啊!"
<p style="text-indent:2em;">'''改革盐政'''
<p style="text-indent:2em;">唐初,实行自由贩卖,不收盐税。后实行国家专卖,官府大幅提高盐价,甚至贪官污吏还抓夫抓差无偿运盐,勤孛百姓。中饱私囊。人民怨声载道,恨透食盐专卖。同时政府盐务机构庞大,开支惊人。他首先大力削减了盐监、盐场等盐务机构,又调整了食盐专卖制度,改官收、官运、官销为官收、商运、商销、统一征收盐税,改变了肃宗时第五琦规定的官运官卖的盐法。规定盐官统一收购亭户(专门生产盐的民户)所产的盐,然后加价卖给盐商,由他们贩运到各地销售。国家只通过掌握统购,批发两个环节来控制盐政。为防盐商哄抬盐价,在各地设立常平盐仓,以平盐价,这样一来,大批盐吏被精简,盐价下跌,万民称颂,税收也缴增。政府收取的盐利,原来每年只有六十万缗,到大历末年增至六百多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的一半,被用以支付漕运费用和政府各项开支。
<p style="text-indent:2em;">'''改革粮价'''
<p style="text-indent:2em;">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荒年、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以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在商业中建立驿站信息,使"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至。"
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他在诸道置设巡院官,选择勤廉干练的士人作知院官,管理诸巡院,诸巡院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申报转运使司,刘晏所在处又召募善走的人,将各地物价迅速申报。由于刘晏从中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国经济和市场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他用"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的办法,防止了谷贱伤农、水旱民散。同时又多购谷物菽粟运往歉收地区,贱价出售,换取农民的土产杂物转卖丰处,这样既救了灾,又不损国用,还刺激了生产。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 给。"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刘晏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