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文石書院

增加 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文石書院''',是昔日[[澎湖群島]]唯一的一間[[書院]],創立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日治時期重修改建為'''澎湖孔廟'''。
== 歷史 建造 ==
澎湖通判[[胡建偉]]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到任後,因覺得澎湖有設立書院之必要,遂於同年冬天應貢生[[許應元]]等人之請,設立書院,於隔年孟夏落成,因為澎湖盛產[[文石]],便用此來為書院命名,首任院長由胡建偉兼任。
之後在嘉慶四年(1799年)時,通判[[韓蜚聲]]重修,並於後院建魁星樓;道光九年(1829年)春,通判[[蔣鏞]]與副將孫得發捐俸倡修,同時將魁星樓移建到今址。同治十二年(1873年)名儒[[林豪]]將魁星樓命名為「登瀛樓」,該樓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在董事蔡玉成邀集下修建,隔年冬天落成,當時[[山長]]施槃為此著有〈登瀛樓落成記〉}。然而後來書院因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中法戰爭]]而受到戰火破壞。
1895年3月,日軍佔領澎湖後,一度將書院作為野戰醫院使用,後於昭和六年(1931年)當地人重修後改為孔廟。二次大戰後,澎湖孔廟於1963年重修,原有建築除魁星樓(登瀛樓)之外,均已非原貌,之後在2002年12月11日時,魁星樓以「'''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的名義被公告為[[澎湖縣文化資產列表|澎湖縣歷史建築]]。
== 園內 歷史 文化資產==
===魁星樓===
魁星樓構造形式為硓𥑮石、磚、木混合二樓四角形建築物,採用歇山式屋頂,正脊為三川脊形式,共有扶壁柱4根、簷柱14根(一樓8根、二樓6根)支撐建築本體。魁星樓雖有著中國閣樓重檐屋面,二樓帶廊與附屬於書院建物則是來自東南方等常見建築手法;但在建物之細部與構材上卻也溶入澎湖當地慣用之玄武岩建材,是台灣唯一存留,附屬於書院的魁星樓建築。
3,6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