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刘敬妃

增加 5,77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夫=[[明英宗]]
}}
 
[[File:刘敬妃1.jpg|缩略图|右|250px|[https://b-ssl.duitang.com/uploads/item/201708/30/20170830162103_nNJWQ.thumb.700_0.jpeg 原圖鏈接] [https://www.duitang.com/blog/?id=815088599 來自堆糖网图片]]]
 
'''刘敬妃'''{{BD|?||1463年||catIdx=L}},[[中國]]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英宗]]的[[敬妃]]。
刘氏被明英宗册封为敬妃。[[天顺]]七年(1463年)[[七月廿四]][[辛亥]],敬妃刘氏薨,明英宗辍朝五日,不鸣钟鼓,加封为[[惠妃]],[[谥号]]贞顺懿恭。明英宗的[[嘉祥公主]]史书记载是刘妃所生,但没有明确记载是刘敬妃还是[[劉麗妃]]、[[劉恭妃]]。
 
==葬地考证==
 
[[明宪宗]]并未依从遗诏将刘敬妃迁去与父亲合葬,而刘敬妃也没有和其他妃嫔同葬[[金山]](今北京西郊)。
 
关于她的葬地,《[[明实录]]》中未载。《日下旧闻考》转引《嘉靖祀典》则云,“贞顺懿恭惠妃葬桃山。”成书于嘉靖时期的郑晓《今言》中也写道,“英宗遗诏,皇妃他日宜合葬。惠妃亦须迁来,以后诸妃次第祔葬。今止睿皇后合葬裕陵,诸妃皆葬金山,惠妃尚葬桃山,竟无陪葬者。”言明惠妃葬地为“桃山”。万历年间徐学聚《国朝典汇》、蒋一葵《长安客话》,以及清人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各书中,也都引用了这则文字,只是细节略有出入而已(《长》将“桃山“误为“枕山”,《彤》将惠妃误姓胡氏)。而同样是在《国朝典汇》中,对英宗诸妃葬处的叙述,除了引用《今言》“诸妃皆葬金山,惠妃尚葬桃山”的记载外,又有“十八妃,一葬绵山”的记录,但未注明出自何典。查《万历野获编》,其中有“今祀典载裕陵十八妃。一葬绵山。余皆金山。意者绵山为刘妃乎?”可见《嘉靖祀典》中,还曾将惠妃葬处称作“绵山”。
 
绵山,据[[康熙]]《顺天府志》载,在昌平州城“东十五里,上有古道场。”,清初李因笃《芹城小志》亦载,“绵山在州东十五里,或名宜山。”今昌平区东棉山村附近即其故地。在明时,这里曾被作为皇家园茔使用,《府志》中记有“仁宗二子,蕲献王墓、滕怀王墓,俱在昌平州东九里绵山。”但却没有惠妃墓的记载。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则言,昌平“东山口(按《日下旧闻考》,距州城八里)迤东有刘惠妃之墓,英宗妃也。又东八里绵山,有蕲献王、滕怀王之墓,仁宗子也。”可见惠妃墓是在绵山以西,并非在绵山上。故而其葬处的确切地名,应该就是“桃山”,那里可能只是一个长满桃树的小山包,因为名气不如绵山响亮而又挨近绵山,故而每每被人在文献中笼统的称作绵山。此外,“绵山”一称,自元代即已存在,《顺天府志》所谓绵山上的古道场,应该就是《元一统志》所载元代绵山寺的旧址,所以并不存在之前称“桃山”之后改名“绵山”的可能;同时,在现存史籍中,绵山除别称“宜山”外,又有九里山的称谓(九里山,因山形绵延九年而得名。隆庆《昌平州志》载,“九里山在城东十里,一名绵山,又名宜山。”这里踞州城距离的差异,可能与参照村落不同有关。今天昌平的九里山和棉山村被公路和水渠隔成了南北两处),但并无“桃山”的记述留下来,由此我们可以推定,刘氏的葬处,应该是今天棉山村以西至东山口(今十三陵东南坝基)的某处高地。
 
==史料记载==
 
《明史》卷59 志第三十五 礼十三(凶礼二)皇妃等丧葬
 
天顺七年,敬妃刘氏薨。辍朝五日,帝服浅淡黄衣于奉天门视事,百官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册文置灵柩前,皇太子以下行三献礼。灵柩前仪仗,内使女乐二十四人,花幡、雪柳女队子二十人,女将军十一人。自初丧至期年辞灵,各于常祭外增祭一坛。
 
《万历野获编》卷3:
 
【英宗敬妃丧礼】英宗敬妃刘氏之薨,距上升遐数月耳,其丧礼皆上手定,恩礼独厚,辍朝五日,赠惠妃册谥贞顺懿恭。一切祭葬之体,视文庙昭献王贵妃有加焉,他妃所不论也。时,刘氏虽久承恩,然未有所出,则上钟情独至矣。帝辍朝五日,帝服浅淡黄衣于奉天门视事,百官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册文置灵柩前,皇太子以下行三献礼。灵柩前仪仗,内使女乐二十四人,花幡、雪柳女队子二十人,女将军十一人。自初丧至期年辞灵,各于常祭外增祭一坛。
 
次年一月英宗大渐时,召太子及太监牛玉等至御榻前,口谕命太子百日后即成婚,嘱咐太子(宪宗),“皇后(孝庄钱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惠妃亦须迁来,以后诸妃次第祔葬,盖亦必欲祔葬山陵也,少顷而上宾天矣。盖始终眷念刘氏如此。”但嗣帝宪宗并未依从英宗遗诏,其后成化四年,孝庄太后崩时,孝肃周后恐身后不得同穴,至欲别葬孝庄于他所。赖阁臣彭时等,及礼臣姚夔等力诤,且述英宗遗命,当时李贤曾纪于阁下。宪宗始婉达孝肃,得并入玄宫,将钱皇后与父皇合葬(孝宗时,宪宗生母孝肃后周氏亦葬入英宗裕陵),而英宗诸妃(共十八妃),除惠妃早薨另葬外,“俱葬金山。”而惠妃之得祔与否,则未详考。但今《祀典》载裕陵十八妃,一葬绵山,余皆金山,意者绵山为刘妃乎?
补遗卷一:
 
【妃谥】本朝典制,大行皇帝尊谥十七字,大行皇后十二字,皇妃及太子与太子妃止二字而已......至天顺七年,敬妃刘氏薨,上辍朝五日,特赠惠妃谥贞顺懿恭,盖仿文皇诸妃例。然前是天顺五年,宣庙贤妃吴氏薨,上仅辍朝一日,谥曰荣思。妃故景帝生母,景泰即帝位,尊为皇太后,上复辟仍为贤妃,而丧礼仅止此,曾不敢望敬妃万一。上友于素笃,惟此举似有遗憾。
 
......
== 參考資料 ==
*《明史》
23,7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