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女子师范学校

增加 4,957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北京女子师范学校</big>''' |- |<center>File:北京女子师范…”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北京女子师范学校</big>'''
|-
|<center>[[File:北京女子师范大学.jpg|缩略图|居中]]</center>
<small>[http://history.sina.com.cn/bk/mqs/2015-01-23/0942115745.shtml?from=wap 来自 新浪网站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办学性质:国立学校

创办时间:1908年

又名: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堂

知名校友:刘和珍 杨德群

校长:杨荫榆 
|}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45号,成立于1908年,名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堂]],1912年改名[[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5年改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已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ref>[外链网址 网页标题],外链网站</ref>

==发展历史==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学部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直到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包括走廊约1500平方米),礼堂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这是一座由四座楼组成的校舍。
民国成立后,1913后学校改为教育部。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称北京女子师范。
1916年到1918年期间,积极筹建女高师,1919年秋招收国文部、图画专修科、家事科等科学生。
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反对校方镇压学生运动,学潮愈演愈烈。1925年8月7日,教育部竟然下令,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闹学潮为借口,予以解散并封闭其校舍。临时雇佣三河县的老妈子(今保姆)多人,每两人挟一学生出校,强行登上汽车,押运到西四牌楼以北,分批又强令下车,并监视其回家,企图使其不能再团聚。教育部又认为学潮是鲁迅鼓动的,又下令免去鲁迅在教育部的佥事、科长及其兼职。另组建北平女子大学,即在女师大原校址,招收新生。
鲁迅于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兼任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课;1925年8月任女师大校务维持会委员;1926年1月任女师大出席国立各校教职员联席会议代表;1926年3月任女师大评议会成员等职。
被迫离校的女师大同学,经过联系最后在宗帽胡同租房上课,[[鲁迅]]等人为她们义务上课。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建立大元帅府,把国立九院合并于京师大学校,改女子师范大学为京师大学校内的师范学校第二部。
国民党时期,改北京为北平,学校称北平女师大。
1928年7月设立北平大学,学校改为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
1926年3月12日,日本侵略者的军舰侵入大沽口并开炮轰击,打死打伤我军人员10多人。事后日本帝国主义者竟联合英美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向北京政府提出在津沽地区停止军事行动和撤除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还狂妄地限48个小时内答复。面对帝国主义的这侵略行径,北京学生非常愤慨,纷纷集会抗议。

==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18日下午,在中国共产党及其创始人[[李大钊]]领导下,组织了北京各界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游行示威活动。游行群众数万人先在天安门前集合开会,然后到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请愿示威,要求拒绝8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无理要求。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长刘和珍走在队伍的前头。但当游行群众刚到执政府门前,反动军警竟开枪,当场枪杀游行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这就是历史上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其人
[[刘和珍]](1904——1926),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923年入北京女师大英文系,后当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成为学生运动领袖之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步学生的杰出代表,是反帝反封建的英勇女战士。
杨德群其人
[[杨德群]](1902——1926)湖南省湘阴县人,1925年入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入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
1931年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师生筹资在校园的西小院为刘和珍、杨德群二烈士立碑。纪念碑高约2米,碑座由两块方形石基叠而成,上为正棱柱形碑身。纪念碑正面刻有“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背面刻有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士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碑的两侧,分别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八日立”和“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


==参考资料==

[[Category:520 教育总论]]
2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