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石中英

增加 11,66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蓝洁瑛| 外文名 = Yammie Nam| 图像 = [[File:石中英1.jpg|缩略图|center|[https://gss3.bdstatic.com/7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c0%3Dbaike80%2C5%2C5%2C80%2C26/sign=5ad6fffd48540923be646b2cf331ba6c/b21bb051f8198618e11dee5a4bed2e738ad4e692.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pic/石中英/3512143/0/35a85edf8db1cb13ed09f289dd54564e93584bcc?fr=lemma&ct=single#aid=5036715&pic=b21bb051f8198618e11dee5a4bed2e738ad4e692 来自百度搜狗]]]| 图像说明 = 蓝洁瑛 |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63|04|27}} | 出生地点 = 中国香港|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18|11|03|1963|04|27}} | 国籍 = 中国| 别名 = 蓝精灵| 职业 = 演员| 知名作品 =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br> 大时代 <br> 万家传说 <br> 家有娇妻}}   石中英 编辑 石中英''' ,男,1967年生,安徽寿县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学报》杂志社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学),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 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 中文名 石中英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67年 毕业院校 安徽师范大学目录1 人物简介2 人物生平3 主要著作4 人物活动5 代表性论文6 视频授课 物简介编辑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民俗学等,担任国家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基本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人文与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和学校重要研究机构的兼职研究员;主持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基金项目“文化视野中的教育改革”、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当代英美教育哲学的新进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3]
人物生平编辑
主要著作编辑
《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现代教育论》、《教育哲学导论》等
人物活动编辑
2018年1月,参与并主讲第二十二次长安街读书会:新时代 新教育 新使命。 [5]
代表性论文编辑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像等
[1]石中英,. 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石中英,. 20世纪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回顾与讨论[J]. 教育学报,2011,(6).
[3]石中英,. 交易还是赠予?——关于一个价值教育案例的理论思考[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
[4]石中英,. 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J]. 教育研究,2010,(9).
[5]石中英,. 谈谈育人为本[J]. 教育科学论坛,2010,(6).
[6]石中英,. 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 人民教育,2010,(8).
[7]石中英,.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 教育文化论坛,2010,(2).
[8]石中英,. 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
[9]石中英,程从柱,. 尼采“精神三重境界”思想的教育学意蕴[J]. 皖西学院学报,2009,(6).
[10]郭海燕,石中英,王远,魏遵峰,.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11]石中英,. 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12]石中英,. “狼来了”道德故事原型的价值逻辑及其重构[J]. 教育研究,2009,(9).
[13]程从柱,石中英. 论尼采的历史教育观[C]. 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
[14]石中英,. 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成长的摇篮[J]. 中国教育学刊,2009,(8).
[15]石中英,. 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性[J].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6]石中英,. 教育学研究中的概念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7]伊斯雷尔·谢弗勒,石中英,涂元玲,. 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
[18]石中英,. 和平教育的哲学思考——学习池田大作先生有关和平思想的体会[J]. 中国教育学刊,2009,(3).
[19]石中英,. 论学校的价值[J]. 中小学管理,2009,(1).
[20]石中英,. 价值教育的时代使命[J]. 中国民族教育,2009,(1).
[21]伊斯雷尔·谢弗勒,石中英,涂元玲,. 学习的能动性是一种特别的潜能[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
[22]石中英,. 论学校核心价值观及其形成[J]. 中小学管理,2008,(10).
[23]石中英,张夏青,.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4]石中英,. 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 中国教育学刊,2008,(8).
[25]石中英,. 教育公平是社会的基础性公平[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8).
[26]石中英,. 交换还是赠与?——浅谈市场经济时代中小学生的价值教育[J]. 基础教育,2008,(6).
[27]石中英,张夏青,. 当代国外发展理论述评[J]. 学术界,2008,(3).
[28]石中英,.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9]石中英,. 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2008,(3).
[30]石中英,.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公平观[J]. 皖西学院学报,2008,(1).
[31]石中英,. 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32]石中英,. 谈谈校长的价值领导力[J]. 中小学管理,2007,(7).
[33]石中英,.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观研究[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
[34]石中英,. 论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
[35]石中英,. 把握难得历史机遇 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第25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考察广东省高等教育报告[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36]石中英,.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37]石中英,. 石中英:加强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38]李润洲,石中英,. 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 教育学报,2006,(1).
[39]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2006,(1).
[40]顾明远,石中英,. 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1]石中英,. 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J]. 教育科学研究,2006,(1).
[42]石中英,. 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
[43]石中英,. 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J]. 人民教育,2005,(24).
[44]石中英,余清臣. 关怀教育:超越与界限——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
[45]石中英.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J]. 教育科学研究,2005,(8).
[46]石中英,余清臣. 论良心及其可教性[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47]石中英,梁卿. 20世纪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批评[J]. 教育学报,2005,(1).
[48]钱志亮,石中英. 农村教育:我们关注什么?[J]. 中小学管理,2005,(2).
[49]钱志亮,石中英. 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路向——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13届年会综述[J]. 中国教育学刊,2005,(1).
[50]石中英. 中庸之道:超越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1]钱志亮,石中英. 关注中国农村教育[J]. 教育科学,2004,(6).
[2]石中英. 行动研究本体论假设的再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2004,(4).
[3]石中英. 论国家文化安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石中英. 关注缄默知识 深化教学改革[J]. 人民教育,2004,(Z1).
[5]石中英.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J]. 教育研究,2004,(1).
[6]石邦宏,石中英. 诚信教育的价值与方法[J]. 人民教育,2003,(24).
[7]石中英. Learning to be:译法与意义[J]. 人民教育,2003,(20).
[8]石中英. 文化多样性与学校文化建设[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0).
[9]帕特里夏·怀特,保罗·赫斯特,石中英. 分析传统与教育哲学:历史的分析[J]. 教育研究,2003,(9).
[10]石中英. 从SARS看人生教育[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
[11]石中英. 教学:一种理性的探险[J]. 教育科学研究,2003,(5).
[12]石中英. “蜡烛精神”过时了吗?[J]. 人民教育,2003,(9).
[13]石中英.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14]孟繁华,周洪宇,石中英,叶之红,罗汉书,曾天山,王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2003,(3).
[15]石中英. 自由教育三题[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1).
[16]石中英. 理性的教化与教学的理性化[J]. 高教探索,2002,(4).
[17]石中英.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J]. 人民教育,2002,(12).
[18]石帮宏,石中英. 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
[19]石中英. 关于推进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J]. 中国教育学刊,2002,(5).
[20]石中英,. 论学生的学习自由[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4).
[21]劳凯声,石中英,朱新梅.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教育学原理学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22]石中英. 论教育的民主化[J]. 教育科学研究,2002,(8).
[23]石中英,. 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J]. 教师之友,2002,(Z1).
[24]石中英. 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J]. 教育研究,2002,(6).
[25]石中英. 20世纪美国教育哲学的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2002,(6).
[26]石中英. 过程与因素:教育改革问题漫谈[J]. 教育科学研究,2002,(4).
[27]石中英,. 论教育哲学的必要性[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28]石中英. 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J]. 教育研究,2002,(3).
[29]钱志亮,石中英. 中青年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基础教育[J]. 教育科学,2002,(1).
[30]石中英. 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J]. 人民教育,2002,(1).
[31]石中英.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若干认识论问题[J]. 学科教育,2002,(1).
[32]石中英. 加强教育改革背景和理念研究——对教育改革的理性反思[J]. 教育科学研究,2002,(1).
[33]石中英,. 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教育变革[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
[34]石中英. 20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前瞻[J]. 比较教育研究,2001,(11).
[35]石中英. 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2001,(8).
[36]石中英. 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37]石中英. 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38]石中英. 论蒙田的教育思想[J]. 教育科学研究,2001,(6).
[39]石中英.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40]石中英. 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41]石中英. 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
[42]石中英. 教育公正与正义理论[J]. 现代教育论丛,2001,(2).
[43]石中英. 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44]石中英,. 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5).
[45]石中英.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0年回顾和展望[J]. 高等教育研究,2000,(4).
[46]石中英. 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47]石中英. 思想深刻语言朴实——品《个性教育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
[48]石中英. 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5).
[49]石中英. 现代教育哲学研究的两个主题[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50]石中英,尚志远. 后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 教育探索,1999,(2).
视频授课编辑
石中英教授网络视频授课的音量,那定是要考验学员听力的和注意力的,若稍有分心必然是听不清说些什么的,所以我的同学说 看石教授的视频 必须清心寡欲 不得分心 如此看来 这样的听课效果对于学习来说想必是极好
石中英
石中英(4张)
的。 [6]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
8,6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