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劉俊秀 (1952年)

增加 173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決定加入民進黨===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ul style="textline-height:36px; margin-indentleft: 30px20px; linelist-style-position:outside;"><li><b style="margin-heightright:30px5px;"></b>在專業生涯之外,劉俊秀也一直對社會和政治運動十分關心。</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90年12月9日 </b> ,主張「[[ 政治]][[ 民主]] 」、「[[ 學術]][[ 自由]] 」、「[[ 社會]][[ 正義]] 」、「[[ 文化]] 提昇」、以及「[[ 環境保護]] 」的「[[台灣教授協會]]」在臺北宣佈成立,劉俊秀不但是創會會員,同時也當選為該會的執行委員會委員(台灣教授協會 2009)。</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91年 </b> ,[[法務部調查局]]偵辦之「[[ 獨台會案]] 」發生,調查局幹員在未通知校方的情況下,於5月9日淩晨直接闖入[[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宿舍逮捕了當時就讀於該校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的[[廖偉程]],同日又逮捕了畢業於[[台灣大學]][[ 社會學]] 研究所的[[陳正然]]、民主進步黨籍的[[社會運動]]參與者[[王秀惠]]、以及[[ 傳道士]][[林銀福]]等三人(維基百科 2008)。調查局的這個舉措引發全台各大學校園的震動,各個學運團體開始進行跨校串聯的工作。</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5月12日 </b> ,某些學生循[[野百合學運]]模式,開始在他們口中的「[[ 中正廟]] 」展開靜坐,同時也有數十名教授到場聲援。不過,下午五時,警方受命強制趨散,並毆打包括[[陳師孟]]、劉俊秀在內的二十多名教授。晚上,國民黨再出動[[ 鎮暴員警]] [[ 棍棒]] 毆打教授學生(莊佩玲 1991)。</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5月15日 </b> ,清大「廖偉程後援會」師生三百人及「[[全國學生運動聯盟]]」學生七、八百人,突然採取行動進佔[[臺北市火車站]],將抗爭行動推到高潮。同日,交大發生「[[張宗岱事件]]」,調查局新竹市調查站幹員[[戴邦森]]冒充是清大歷史所的學生,參加交大台灣研究社的活動,企圖蒐集相關情報資料(林家琛 1991)。劉俊秀和該校幾位師生當場揭發該幹員的行徑,並找來教官與校警將該調查員邀請至相關辦公室,欲做進一步詢問。但處理過程中,該調查員以如廁為藉口,利用[[ 抽水馬桶]] 銷毀相關證件,引起學生高度不滿(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nd)。</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5月20日 </b> ,超過四萬民眾參加了「[[知識界反政治迫害聯盟]]」舉辦的大遊行。隔日,立法院終於廢除了《[[懲治叛亂條例]]》;5月24日,立法院又通過廢除《[[檢肅匪諜條例]]》,整個事件才算暫時告一段落([[邱國禎]] 1998)。</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在這樣的氣氛下,劉俊秀與台大的[[張忠棟]]、[[陳師孟]]、[[張清溪]]等六位教授,決定在1991年8月12日集體加入民主進步黨(臺北訊 1991),希望他們能夠「化解民進黨內不同派系的糾結」(陳家傑 1991)。劉俊秀與[[新潮流系]]成員(尤其是[[盧修一]])維持友好關係,但是並非新潮流系成員;其實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幾乎所有[[台灣教授協會]]成員都與新潮流系維持友好關係、互相奧援。</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劉俊秀同時也積極透過[[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的網絡,推動「[[救水源反高爾夫球場運動]]」,並擔任《[[新竹風]]》雜誌社副社長的工作。</pli></ul>
</div>
===國民大會代表及其他===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ul style="text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li><b style="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96年 </b> ,劉俊秀以「學者專家」的身份在[[ 新潮流系]] 黨員票支持下,當選為民進黨在[[第三屆國民大會]]中的「全國不分區代表」,將國代薪資捐繳新潮流系在省政與新竹的外圍團體、開拓文教基金會以及新竹風雜誌社等。</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99年 </b> ,台灣[[九二一地震]]發生的第二天,劉俊秀就應[[台中地檢署]]的請求,義務到災區勘查倒塌建物,而目睹了許多「台灣建築怪現象」。他認為,九二一地震災害是「天災和人禍各半」,而這次大地震是「照妖鏡」,希望「該負責的人要負責」、好好檢討制度面缺失(陳千惠 1999)。</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00年 </b> ,劉俊秀與清大[[江永進]]教授等人在《[[聯合報]]》的「民意論壇」上發表了《給弱勢母語有台灣特色的「通用拼音」》這篇文章,呼籲當局應該在顧慮[[國際化]]的同時,也應該要兼顧[[本土化]]語言的需要,以「[[通用拼音]]」當作台灣中文譯音的標準(江永進等 2000)。</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01年 </b> ,劉俊秀擔任「[[新竹市非核家園行動聯盟]]」的召集人(黎慧琳 2001),然後又任「[[永續發展聯盟]]」召集人的工作(黃宏璣 2004),持續他過去的環保關懷。</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05年 </b> ,劉俊秀爭取民進黨新竹市市長選舉未果,在黨內初選中敗給了擔任新竹三屆市議員的[[鄭貴元]](潘國正 2005;毛熾倫 2005)。</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09年4月23日 </b> ,民進黨中執會通過徵召劉俊秀參選2009年年底的新竹市長選戰。劉俊秀表示,他會跳脫藍、綠思維,以具體的政見與理念,爭取選民認同(李青霖 2009)。</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14年8月19日 </b> ,劉俊秀與交大統計研究所教授陳鄰安、交大電機系教授蘇育德、[[新竹教育大學]]退休教授範文芳、清大材料工程系退休教授吳信田合開記者會公佈21名學者連署聲明抨擊,民進黨辦理新竹市市長初選,無視已表態參選的前新竹市市長[[蔡仁堅]]的意願,提名起初無意參選的新竹市黨部主任委員[[林智堅]]參選新竹市市長,不依黨內初選規則走,有[[黑箱作業]]之嫌,無法讓人信服。同日,民進黨新竹市黨部發表聲明駁斥,劉俊秀等人的指控不符事實(徐養齡 2014)。</pli></ul>
</div>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