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木虌果

增加 3,742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除了以上特別優異的營養成分之外,木虌果假種皮也含有豐富的油脂,且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占了總脂肪酸的65%,有助於降低體內的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通稱壞膽固醇,LDL)和總膽固醇,並提高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通稱好膽固醇,HDL)。此外,木虌果果肉也有許多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5、C、和E,假種皮中含量較豐富的維生素則是B3,也比多數的蔬菜類還高。<ref>[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2857 木虌果,康健雜誌]</ref>
 
==臺東農改場力推原生種木虌果==
俗名刺苦瓜的「木虌果」,為葫蘆科苦瓜屬長相奇特,國人尚未普遍認識,但臺灣原生種的木虌果卻是原住民族經常食用的農作物之一。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研究,木虌果的假種皮,茄紅素含量約是番茄的70倍,為植物界茄紅素含量的第一名,另外還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維生素E、脂肪酸、微量元素硒等成份。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稱臺東農改場)發現豐富木虌果的營養價值後,近年將其列為主要推廣作物。
 
===木虌果長相奇特,茄紅素含量約為番茄70倍===
木虌果果實外表長滿小刺、果形像顆縮小版橄欖球,未成熟前為青綠色,熟果則轉為橘紅色,歐美人士稱它為「天堂來的果實」,阿美族稱為sukuy(讀音為速貴),卑南族稱為hamunly(讀音為哈姆利),臺灣是其原產地之一。
 
臺東農改場場長陳信言指出,高雄、屏東、嘉義、臺南等地陸續有農戶種植,但以越南種木虌果居多,種植原生種木虌果的農民主要在臺東一帶,花東地區原住民族如阿美族、卑南族、或排灣族,部落內常見種植,採收青果烹煮食用,作法類似於苦瓜排骨湯。
 
臺東農改場負責輔導農民種植木虌果的研究員薛銘童說,木虌果的推廣有2種型態。一種是青果,約在結果後2週採收,當作一般瓜類料理,味道及營養成份接近苦瓜,但又有苦瓜沒有的清甜味,因為2週就可採收且產量大,可為農民帶來可觀收益;另一種是取熟果種子的假種皮,再製成保健食品,或是製成果汁或果泥,用來搭配各種料理,因為假種皮的茄紅素加熱後更容易釋出與被人體吸收,很適合餐飲與烘焙業者使用,混入原料中,產品能自然呈現出橘紅色。
 
由於研究栽培技術有成,臺東農改場民國105年底起,以非專屬授權方式開放技轉「原生種木虌果優良種苗繁殖技術」,輔導農民種植,也嘗試開發多元產品與應用方式,如木虌果巧克力、冰沙、氣泡飲、濃縮滴丸等,近期則與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陽明大學合作,開發保健食品。
 
===種植採隧道式棚架效果較佳,田間須注意排水===
第4屆百大青農郭明哲是臺東農改場技轉農民之一。5年前,郭明哲回臺東務農,去年9月開始試種2分地木虌果,相中的就是目前木虌果在市面上仍少見,物以稀為貴,未來有發展潛力。
 
由於木虌果具有雌雄分株的特性,需要靠人工授粉提升產量,在薛銘童建議下,郭明哲投資30萬設施成本,採拱型錏管隧道式棚架管理栽培。
 
薛銘童表示,隧道式棚架造價1分地約10至15萬元,成本較網狀棚架高出許多,不易推廣,郭明哲願意接受農改場建議,採用隧道式棚架,比起其他採用平面式網狀棚架的農民,在人工授粉與田間管理上更省力有效率,栽培成果也較佳。
 
木虌果屬多年生作物,薛銘童指出如果沒有遭遇颱風,一年可以採收2至3次。郭明哲分享自身經驗,從植株種植下去到開花大約1個半月,到果實成熟可採收大約需半年。不過他也觀察發現,木虌果雖屬於較易管理的作物,但初期一樣會遭遇病蟲害,如蝸牛、瓜螟等,去年梅雨季還發生白粉病、蔓枯病、白絹病等病害。郭明哲也提醒,想種木虌果的農民,木虌果根系怕淹水,梅雨季節要注意田間排水,大雨過後需留意是否感染病害。<ref>[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5702 木虌果,農傳媒-臺東農改場]</ref>
木虌果怎麼吃?
31,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