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愛德華·蒙克

增加 31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北欧表现主义先驱者——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又译名为'''孟克''',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
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挪威籍著名大画家。他的童年生活几乎都笼罩在死亡与疾病的阴影之下,而这些可怕的经历,不仅在他的心灵上烙下深刻不灭的印象,也间接地变为创作绘画时的灵感素材,这使得蒙克在西方近代绘画史上与众不同。
[[File:爱德华·蒙克图片.jpg|缩略图|右|'''爱德华·蒙克 代表作品:《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生命的饰带」组画图片''' </br> 中文名 爱德华·蒙克 </br> 外文名Edvard :Edvard Munch </br> 挪威 </br> 出生地 挪威勒滕 </br> 出生日期1863 :1863 年12月12日 </br> 逝世日期1944 :1944 年1月23日 </br> 画家 </br> 毕业院校 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 </br> 基督教 </br> 主要成就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伟大的挪威画家 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br> 代表作品 《呐喊》《生命之舞》《卡尔约翰街的夜晚》</br>图片来源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741470102v6n0.html]]] == '''简介''' == 北欧表现主义先驱者——'''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又译名为''''''孟克'''''',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
人物 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挪威籍著名大画家。他的童年 编辑活几乎都笼罩在死亡与疾病的阴影之下,而这些可怕的经历,不仅在他的心灵上烙下深刻不灭的印象,也间接地变为创作绘画时的灵感素材,这使得蒙克在西方近代绘画史上与众不同。
代表作品:[[《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生命的饰带」组画
==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早年经历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雷登在奥斯陆长大。爱德华·蒙克的父亲患有精神病,他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他一再告诉他们, 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爱德华·蒙克沉思
1879年 ,爱德华·蒙克为成为一名工程师而进工学院念书受印象主义画风的影响,然而,频繁的患病中断了他的学业。
 
1880年,爱德华·蒙克为了成为一名画家而离开工学院。
 
1881年,爱德华·蒙克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和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
 
1885年,爱德华·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开始显示出法国画家的影响;一开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后期印象派,然後是新艺术造型。爱德华·蒙克的绘画尽管风格上是后期印象派的,但在主题上却是象征派的,爱德华·蒙克的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现实。
'''中年经历'''
 
中年经历
1889年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和变体画《春》,从而获得奖学金去法国留学,从师L.博纳。在法国,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1892年 爱德华·蒙克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在11月份举行的画展。爱德华·蒙克的绘画成了苦涩的争论对象,画展在一星期后结束。在柏林,爱德华·蒙克成了一个国际圈子里的一员,里面有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包括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和瑞典戏剧家奥古斯特·史特林堡。爱德华·蒙克为易卜生的几个剧本设计了布景。
 
1893年12月,爱德华·蒙克在柏林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开画展。和其它作品一起,爱德华·蒙克出展了题为“爱的研究系列”,由六幅画所组成。这是他此后命名为“生命的饰带 以 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组画的起点。它包括深深地沉浸于大气的主题《风暴》《月光》和《星夜》。其它主题有揭示爱的阴暗面的,比如《玫瑰与阿美莉》和《吸血鬼》。《病室里的死亡》则以死亡为主题,基于爱德华·蒙克对姐姐苏菲之死的回忆。
1894年,“生命的饰带”加进了《焦躁》《灰烬》《圣母》和《女人三阶段》作品集。在世纪之交之际,爱德华·蒙克完成了他的“生命的饰带”组画系列。
1894年,“生命的饰带”加进了[[《焦躁》]][[《灰烬》]][[《圣母》]]和[[《女人三阶段》]]作品集。在世纪之交之际,爱德华·蒙克完成了他的“生命的饰带”组画系列。
'''晚年经历'''
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深刻并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住院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
晚年经历
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深刻并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住院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
1909年爱德华·蒙克回到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在纳粹统治期间,爱德华·蒙克的作品被贴上了“颓废艺术”的标签,从德国的各个美术馆撤了下来。反纳粹主义的爱德华·蒙克来说是很伤心的,因为他把德国看作为他的第二祖国。
 
1944年1月23日,爱德华·蒙克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与世长辞。他向奥斯陆捐赠了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后来为纪念爱德华·蒙克,建造了爱德华·蒙克美术馆。
== ''' 人物影响编辑''' ==
'''历史发展'''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因此,他的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很快被封闭,但对德国青年画家以很大的刺激,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思想传播'''
爱德华·蒙克通过主题来表现他切身经 史发展在当时哲学 的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每一幅画都无与伦比地强烈地传达着画家的感觉 美学思潮影响下 情绪 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 被描绘的具体对象 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 状况, 所要 表现 疾病、死亡、绝望、 爱等主题。因此 绪的载体 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 创作 。这些画具 永恒的震慑 心灵的 现实主义 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後,我们还可以看见那个“世纪末 ”的 称号 景象,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 爱德华·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量来自 受到保守势力 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加掩饰 攻击 忠实表达 很快被封闭,但对 国青年 华·蒙克的 家以很大 是用整个心灵来创作 刺激,推动了表现主义运动的产生 [1]   
== '''作品解读''' ==
思想传播 ''' 爱德华·蒙克 通过主题来表现他切身经历的对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每一幅画都无与伦比地强烈地传达着画家的感觉和情绪,被描绘的具体对象的细节被简化,而情绪则被夸张,对象本身成为一种所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虽然它们依然还是具象的。这些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後,我们还可以看见那个“世纪末”的景象,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爱德华·蒙克作品的惊人表现力量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爱德华·蒙克的画是用整个心灵来创作的。《呐喊》'''
作品解读
爱德华·蒙克 《呐喊》
[[File:呐喊.jpg|缩略图|右|'''《呐喊》'''
</br>图片来源网址:[https://www.sohu.com/a/139243014_354611]]]
在画面最前面是骷髅又像是幽灵的人,就是画家蒙克自己。与其说他边扭动着身体边呼喊,不如说是他自己被[贯穿大自然的呐喊]所穿透,忍受不了那可怕的声音,忍不住掩起自己的耳朵。这声[呐喊]震撼了全世界,变成狂乱的彩色曲线,向他的周围滚滚而来……
 
在画面上方,绛红如血的天空中央,有画家潦草的笔迹“只有疯人才画得出”几个小字。那便是蒙克的呼喊,他始终认为自己过于敏感的神经是遗传所致,对他来说,是血缘诅咒导致自己变疯。
 
蒙克自小就失去母亲和姐姐,在他的灵魂深处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对于生命和性爱有着强烈的憧憬和深深的绝望。他始终对自己“存在”的意义保持怀疑的态度,在成为画家之后,仍竭力表现这种内心的不安和绝望。
 
在《呐喊》这幅画之中,蒙克以他在某一天傍晚所看到的红色低云笼罩的景象,以及回响于心灵深处的恐惧“呐喊”,描绘出他对生活的恐惧以及不安的情绪。
爱德华·蒙克,《生命的舞蹈》 ,1899—1900 
[[File:《生命的舞蹈》.jpg|缩略图|右|'''《生命的舞蹈》'''
</br>图片来源网址:[https://www.sohu.com/a/139243014_354611]]]
《生命之舞》可以说是蒙克具有代表性的系列油画“人生壁画”之大成。夏至的节日里,人们在海边聚会。
 
画面前方三个女性,一个是是穿着白色衣服的处女,她正因期待恋爱而感到兴奋,另一个是沉溺于恋爱的红衣妓女,最后是为恋爱而憔悴的黑衣妓女。在她们的后面,是沉溺于肉欲、疯狂舞蹈的男女。
 
蒙克在《生命之舞》这幅油画里表现圣女、娼妇、同时又是不幸的献身者的女人。在油画《生命之舞》中,蒙克把一个女人的恋爱变化集中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中
1,603
次編輯